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开国大典》: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1 14: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军锋

来源:学习时报

《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拍摄的献礼影片,李前宽、肖桂云担任导演,全剧分上下两集,堪称革命历史电影的鸿篇巨制。

具有史诗品格的献礼之作

《开国大典》从1949年新年伊始中国共产党迎来胜利曙光、蒋介石宣布下野开始,展现了解放战争最后一年国共两党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生死大决战。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运筹帷幄之下,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国民党拒绝在北平和谈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南京、上海相继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腐败统治土崩瓦解,新政协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开国大典的礼炮中诞生。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一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对世界历史走向和全球新格局的形成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夕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在《开国大典》影片中得到高屋建瓴、气贯古今、大气磅礴的生动再现,呈现出一种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历史激情和史诗品格。全片出场重要历史人物有100多人,电影始终抓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人物,将宏大的历史场景与微妙的人性、个性细节互为映照,众多人物和事件按照这种对应关系繁而不乱地穿插、铺排,将人所共知的史实提升到史诗化的高度。

塑造历史人物真实的艺术形象

《开国大典》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在于塑造了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历史人物真实的艺术形象。

编剧张笑天说,《开国大典》的创作,有几分命题作文的味道,但他接到创作任务后,坚持要有突破,没有突破,不如不写。这种突破,不仅是思想上的,也是结构上的、台词上的,甚至是表演上的。无论正面反面,都不要脸谱化,而是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凡是人人都知道的历史大事件,点到为止,人物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却不容有一丝的流水账。

导演李前宽谈到创作过程时说,我们在毛泽东、蒋介石心态的揭示上用了较大的笔墨。《开国大典》对领袖人物不是概念化的描写,而是试图让观众感受到“毛主席”既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李前宽导演要求演员古月抹掉在过去的表演中那个一手叉腰一手挥动的动作,在生活细节中演出过去毛泽东形象中没有的东西。譬如毛泽东习惯每天早上梳头、在鞋底擦火柴、喜欢一面看书一面嚼茶根,再比如他对儿子拍桌子发火……通过毛泽东与战友的关系,和儿子毛岸英、女儿李讷,和战士、老百姓的关系,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将他写成一个真实的人。这些生活化的、风趣幽默的细节,即使对今天的观众也是新鲜的。

在电影中,毛泽东与蒋介石并不产生面对面的交锋和直接冲突,而是运用平行并置的蒙太奇方式,在鲜明对比中齐头并进,在历史性冲突中凸显历史人物的独特个性。有这样一场戏:蒋介石突击检查江防要塞,江防司令李襄南与同僚打麻将赌博输得要押上房子,还大放厥词“老头子把大半个中国都输了,我这还算输?……将来这些都要姓共!”看到这一幕的蒋介石眼神犀利地看着几位惶恐的部下,然后不动声色地坐下来打牌,替战战兢兢的李襄南赢回输掉的钱,全部交给李襄南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这一个小情节,传神地表现出蒋介石虽困兽犹斗但主动权已全失的凄凉处境,对于揭示心理、塑造人物、营造情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和蒋介石不仅是两个个体的人,更是代表着两种历史力量。在处理众多人物时,创作者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为主干,以其他人物为粗细不等的枝干和疏密不等的树叶,进而组成一棵蔚为壮观的参天大树,构成一幅浓重悠长的历史画卷。

注重营造历史影像和场景拍摄的真实感

《开国大典》在电影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纪录片影像文献资料作为创作元素参与创作,全片共出现了大约十几段历史影像。历史资料片真实地记下了当时的情景,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增强了历史的凝重感和不可重复的时代气息。

导演李前宽说,当我把历史的真实空间和现代的假定空间结合在一起,把历史典型环境中的人物的真实情绪和现在演员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时,我惊奇地发现40年前的历史和40年后的现实发生了碰撞,它们在美学上产生了巨大的魅力,从而使影片产生一种升华。在资料的选择上,李前宽和肖桂云两位导演做了大量筛选,做了许多案头工作,对资料的时间、方向、镜头的大小和运用都做了许多周全的考虑,在新旧影片的衔接部分,着茶色做旧处理,做出了一种渐变效果,创造性地将文献纪录片资料与故事片镜头无缝对接,还原程度之高令人惊叹。在表现手段上,不拘泥于纪实性效果,还综合运用再现、表现、象征、比喻、虚实结合等多种手法,将《开国大典》拍成一部以纪实为基础、宏观和微观结合,总体庄重、朴素,强化表现性的史诗性的巨片。

《开国大典》在宏观上追求大笔墨铺排时代背景和战争场面,不拘泥于具体战争具体事件,而是调动一些造型场景去大写意式勾画历史背景和历史框架,把笔墨集中展现大背景下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心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片中所有再现历史的重头戏,都是在真实发生的实地环境中拍摄的:开拍第一场戏便是在中南海,随后又在天安门城楼上还原了典礼盛况,西柏坡、香山、上海宋庆龄故居都是实景拍摄,拍蒋介石逃离大陆的戏份,从溪口、宁波、杭州、上海,一直拍到南京总统府。

为了再现开国大典庄重的气氛和开国元勋们的气度,摄制组请了三四百名老战士和退休干部来当群众演员,他们都为自己有机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为再现40年前的开国大典感到高兴、自豪。开拍那天,金水桥上站满了围观的游人,当扮演毛泽东的古月走下城楼时,游人们都围上去要和他握手合影。李前宽导演回忆说:我要让所有的演员都体验到规定情景中的规定人物当时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表现出这个历史瞬间的情绪。

摄制组在西柏坡拍毛泽东和群众一起看篝火的戏,整个山村都沸腾起来,像过年一样热闹,老人、孩子都来了,有上千人,电影开头部分的这场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史上,《开国大典》是一部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在100多年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开国大典》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国大典》经4K高清修复后再次以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取得了热烈反响。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再次回眸《开国大典》,我们依然被这部经典电影持久的艺术魅力所震撼、感动,并激励着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沿着先辈们开辟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12-28 01:32 , Processed in 0.3605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