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1

《沙洲日记》出版 续写“半条被子”故事的时代新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 12: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沙洲日记》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红网时刻新闻7月1日讯(记者 蔡娟)近日,一部精选自红网专栏、以日记形式全景式记录“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近年来翻天巨变的作品《沙洲日记》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正式推出,献礼党的生日。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沙洲的感人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于是,沙洲又有了新的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也随之传遍大江南北,深入人心。



《沙洲日记》新书亮相。

沙洲村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地处罗霄山脉腹地,曾是一个普通的湘南古村落、少数民族村。近年来,沙洲人民倍受鼓舞,团结奋斗,由“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沙洲村每天都在发展进步。沙洲的村民、师生、党员干部,到访的游客、记者、作家……他们用日记的形式,用自己的语言,记录着沙洲发生的点滴变化,记录着这个伟大的时代,一篇篇生动鲜活、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沙洲日记”自此诞生。

2021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沙洲村一周年之际,在郴州市委宣传部、郴州市委网信办、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的支持下,红网启动推出《沙洲日记》网络专栏,从2021年9月16日开始,每日刊发一篇“沙洲日记”,至今已刊发近1000多篇。



《沙洲日记》目录。

《沙洲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透过沙洲村的村民、师生、党员干部和到访的游客等人的亲历亲见,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沙洲村3年来的翻天巨变。书稿图文并茂,笔触细腻,以沙洲村的点滴变迁,透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展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美好历程,是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创新之作。

《沙洲日记》由中共汝城县委宣传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村民委员会组织编写,红网《沙洲日记》栏目提供内容。全书分为“山乡巨变”“幸福时光”“赋能振兴”“开阔视野”四个篇章,共76篇日记,生动呈现了沙洲村人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奋斗历程,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历史缩影与现实样本,是一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启示录。



沙洲村村民的笑脸。

透过一篇篇日记,可以沉浸式感受沙洲村的华丽蝶变。《探寻沙洲》,揭开了沙洲村何以变富、何以走向成功的密码;《让“老有所养”变“老有颐养”》,透过村里开办的“幸福食堂”,体现了沙洲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收获感和幸福感;《涵养更加磅礴的初心动能》,阐释了“半条被子”的精神内涵,以及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为村民谋幸福的生动实践;《点燃红色火焰,90后的她很燃很美》,展现了红色传人的风采,是可供学习的典范。

透过一篇篇日记,可以读到“半条被子”故事的时代新篇。“我要努力学习知识,传承好红色基因,将来做一个像红军战士一样的人。”这是小学生张龙豪的心声。“今年87岁的独居老人徐良凤最近因腿脚不舒服来不了食堂,看到青年志愿者送来热饭热菜后,情难自抑地抹起眼泪。”这是中共汝城县委宣传部邓生祥对“半条被子”精神在沙洲传承的记述。“你们把我的事情放在了心上,我也要把你们的好记在心里。”这是村民曹丁文说给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的心里话。



打开《沙洲日记》,看沙洲村的翻天巨变。

《求是》杂志原副总编、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在新书序言中写道:“只要你读了这本书,就能感觉到:它是一团火,红色历史在它的发生地又一次点燃的熊熊烈火;它是启示录,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怎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它是英雄谱,其间飞扬着那些平凡的红色传人的风采;它是田野的希望,那种希望之光直达民族伟大复兴的峰巅。”

作为“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现者,《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国经济前沿决策顾问中心副理事长罗开富在新书序言中写道:“沙洲好,日记好,人人都为沙洲好。沙洲变,什么都在变,沙洲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情始终没有变,而且越来越深。日记是记忆的神器,日记是感情的释放,日记是生命的印记。《沙洲日记》一书,集结了同名栏目中发表的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记下了共产党为人民的永恒初心。”



“半条被子”精神之光,照亮沙洲村发展之路。

出版方介绍,《沙洲日记》一书有两大创新之处。一是体例新,通过身份、年龄各异的普通人的日记形式,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以点带面地反映“共产党从给老百姓被子到给幸福路子,日子今非昔比”的历史变迁,描绘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二是形态新,聚焦“半条被子”精神,突出媒体融合,围绕典型人物,构建纸质图书+文创的融媒体出版。

“半条被子”,一束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精神之光;《沙洲日记》,一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启示录。如今,“半条被子”故事的温暖还在延续,沙洲村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歇,村民的记录还在继续……《沙洲日记》,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13: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呀,在沙洲!——《沙洲日记》序言①

自打学唱《十送红军》起,我就成了它的歌迷。数十年间,这首歌不唯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新中国的几代人。它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魅力,是因为它是劳苦大众的歌唱,是劳苦大众发自心底的歌唱,是劳苦大众对他们的党和子弟兵发自心底的歌唱。从沙洲回来,我对这首歌的领悟又深了许多。

人与人之间是对象性的关系,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用爱来交换爱。劳苦大众之所以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怀有那样一种无与伦比的深情,首先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对他们倾注了无与伦比的大爱。这不仅表现在为他们的福祉而牺牲无数优秀儿女的壮烈上,也表现在彼此交往的细枝末节中。1934年12月,中央红军从贵州黎平向黄平进军,行进到剑河县中都村附近时,毛主席见一位农妇带一男孩因冻饿而倒卧路旁,“立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又从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还让警卫员拿了两条装满粮食的干粮袋,一并送给她”。党和红军的领袖如此,普通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也是如此。发生在沙洲的“半条被子”的故事,便是其中代表。

我对沙洲向往已久,但是直到2023年5月才得以瞻仰这块红色的圣地。那是一个天清气朗的上午,中共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谭诗华和老支书朱小勇热情接待了我们。朱小勇是复员军人,热情直爽,为改变家乡面貌一直不辞辛劳地忙碌着,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人称“农民书法家”。大家座谈时,谭诗华向我们介绍了沙洲的历史、工作队帮扶村民共富的主要工作、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未来的工作打算,要言不烦、思路清晰,有观点、有事例,既动情又无哗言。一席话下来,我和同行人员一致认为,这是一位有思想、肯实干、能和沙洲父老乡亲打成一片的领头人。

座谈会结束后,谭诗华、朱小勇带我们去参观村容。青山之下,绿水之旁,整个村庄洋溢着古朴而又清新的气息。房屋修旧如旧,街道纤尘不染。街心广场,“半条被子”故事的雕像格外醒目。广场周边摊点鳞次栉比,当地特产琳琅满目,摊主诚信不欺。过往村民衣着简朴、神态从容,与之交谈,不卑不亢中透着自信。徜徉其间,有置身“桃花源”的恍惚。

瞻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徐解秀旧居时,徐解秀老人的曾孙女朱淑华特意来为我们讲解。尽管“半条被子”的故事已经听过、看过多遍,但是身临其境,听着小姑娘的动情讲述,目睹小屋、残床、瓦灶,遥想当年冷雨绵绵的初冬之夜,徐解秀拉三位女红军进屋,与其母子挤在一张小床上的温馨情景,临别时,三位女红军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硬是留给徐解秀的感人场面,徐解秀老人站在滁水桥头,年复一年地盼望三位女红军归来的深情一幕,耳边又回响起《十送红军》的熟悉曲调,禁不住心潮起伏、热泪盈眶。什么叫相濡以沫?什么叫血肉之情?什么叫人之为人的高贵?只要到了沙洲,你都会弄得明明白白。

半天的时间太短,所得毕竟有限。谭诗华看出了我的遗憾,于是送给我一本名为《沙洲日记》的书稿,说:“您要想更多地了解沙洲,可以翻一翻这本书稿。”

谭诗华所言不虚,这是一部关于沙洲的全景式的作品。作者,有沙洲村村民,有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有记者、作家,有教师、学生……他们用洗练的文字、生动的笔调,追忆沙洲的历史风云,描写沙洲的新风新貌,记录沙洲人改天换地的点点滴滴,憧憬沙洲的美好未来,抒发来到沙洲的所感所悟,读来美不胜收,如夏行山阴道上。

“我要努力学习知识,传承好红色基因,将来做一个像红军战士一样的人。”这是小学生张龙豪的心声;“今年87岁的独居老人徐良凤最近因腿脚不舒服来不了食堂,看到青年志愿者送来热饭热菜后,情难自抑地抹起眼泪。”这是中共汝城县委宣传部邓生祥对“半条被子”精神在沙洲传承的记述;“你们把我的事情放在了心上,我也要把你们的好记在心里。”这是村民曹丁文说给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的心里话;“我想尽管我们富了,但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帮助村民,为大家共同富裕而尽绵薄之力。”这是村民朱雪成的境界;把沙洲村打造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这是谭诗华和沙洲干部群众共同确立的发展目标……只要你读了这本书,就能感觉到:它是一团火,红色历史在它的发生地又一次点燃的熊熊烈火;它是启示录,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怎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它是英雄谱,其间飞扬着那些平凡的红色传人的风采;它是田野的希望,那种希望之光直达民族伟大复兴的峰巅。

徐解秀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最为直观最为准确的体认,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为质朴最为深刻的理解。正是基于对共产党人这一形象的体认,人民群众才愿意跟着共产党走,才愿意拼上身家性命去争取党和人民事业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的这句名言,蕴含着多么丰富、多么深刻的历史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所谓 “后心”,就是颠倒心、迷妄心、贪痴心,它与初心形同冰炭水火,是不能兼容共处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更是要有这样的 一种清醒。只要我们能像三位女红军那样,始终不渝地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只要我们面对万般诱惑不生“后心”,我们就能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克服所有艰难险阻,压倒一切魑魅魍魉。

由拜读《沙洲日记》而忆起沙洲之行,情思所至,写下这些杂感,忝为序言,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作者刘润为,系《求是》杂志原副总编,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12-28 01:04 , Processed in 0.2485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