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8|回复: 0

从北大走出的“敦煌女儿”,又获得这一国家级荣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9 16: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郝佳 统筹/刘姝蓉】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大白新闻注意到,有“敦煌女儿”之称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据了解,樊锦诗当年从北大毕业后,选择到条件艰苦的敦煌潜心研究石窟,一待就是56年。前段时间,樊锦诗在一封致北大学弟学妹的亲笔信中写道,自己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图片来源:新华社)

  樊锦诗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根据主席令,获得“共和国勋章”表彰者为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

  大白新闻注意到,在此次宣布的数项国家荣誉称号中,“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被授予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女儿”樊锦诗。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19日,习主席来到敦煌莫高窟进行实地考察期间,樊锦诗全程陪同,并不时补充讲解敦煌文物保护与研究的情况。

  樊锦诗倾注数十载光阴扎根大漠,在保护、研究敦煌石窟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提名为“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时,她表示:“我觉得我很平凡。我不能说我真的做好了一件事情,我只能说,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潜心研究敦煌石窟56年,坦言“无怨无悔”

  樊锦诗,浙江省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在从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四十余年间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修复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满头青丝待到华发苍颜,樊锦诗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敦煌,也因此得名“敦煌女儿”。她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曾撰写《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主编《敦煌石窟全集》等著作,集中展现了她几十年来对于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

  作为毕业于北大考古学专业的一名杰出校友,在今年开学季前夕,年逾八旬的樊锦诗用娟秀的小楷写下给2019年北大新生的亲笔信,字里行间透着情真意切。

  在信中,樊锦诗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了自己选择留在敦煌工作的心路历程。她写道,1963年,她“被分配”到位于戈壁沙漠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经过慎重考虑后,她选择服从学校安排,更因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樊锦诗在信中坦言,改革开放前的敦煌物资匮乏,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她也曾萌生离开的念头。不过,随着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宝贵价值,她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工作,在当地一待就是56年。她说,自己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

  今年1月6日,樊锦诗来到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与现场师生畅谈改革开放以来敦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樊锦诗与在座学子们分享了她眼中“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敦煌莫高窟。她说,初到敦煌,条件艰苦,满天沙尘,但是她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敦煌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今年80岁,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资料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4-26 05:06 , Processed in 0.2815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