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3|回复: 0

杨晨、苏月:曾经沧海难为水——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忆李德生(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9 20: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勘察地形,左一为李德生,左二为任海泉



任海泉院长接受《祖国》杂志记者采访   宋志娇 摄



下部队调研合影,前排左三为李德生,后排左二为任海泉

    “在李德生首长身边担任秘书的两三年时间,是我一生当中进步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他身上,我学到了终身受用的东西。他是我一辈子的榜样,也是我最好的老师。”这是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留下的一句肺腑之言。他曾在李德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以《仰望星空》为题赋诗一首,纪念自己的老首长:“茫茫宇宙夜空净,唯有恒星光灿明。九死一生凝赤胆,千征百战铸精兵。蒙冤忍辱终无悔,受命临危每必赢。风范功勋垂万古,高山仰止记英名”。

    最初的记忆

    “我在1975年第一次见到李德生首长。那年陆军第68军由济南军区调防至沈阳军区,我在该军204师作训科当参谋。冬天李德生司令员来我们师调研,到机关每一个科室看望大家,感到像他这么高级别的首长,那样深入,那样平易近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天在师部礼堂看战士文艺宣传队演出,气温很低,随行的一位年轻副职领导披上了大衣,而李司令员却和大家一样坚持穿棉衣看节目,全场官兵掌声雷动,为之喝彩。以前军区首长来我们单位都住条件较好的地方宾馆,他来了以后住我们师招待所。当时招待所条件很差,但他还是坚持要住。从此以后就留下一个传统,所有来我师的首长都住部队招待所。我被调到沈阳军区军训部当参谋后,因为搞训练,与首长接触就多了。后来组织上选我给首长当秘书,我们就更加熟悉了。初次见面谈话,他也是非常亲切的,问我是哪里人, 家里有什么人,干过哪些工作,没有那种首长的威严,很慈祥,我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了。他对我们工作人员都是平等的,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对他直说。”与李德生相识时的场景,任海泉依然记忆犹新。

    与首长在一起工作的岁月

    当时,沈阳军区处在对苏对美防御第一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任海泉对记者说:“我觉得李德生首长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期间,有两件大事他是始终如一,紧抓不放的。第一是抓军区的防卫作战。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确定东北战区的作战指导思想,就是顶放结合,各个歼敌。首先是,在边境地区迟滞敌人的进攻;然后呢,把主要兵力集中在纵深地区,诱敌深入,运动歼敌。整个过程,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打人民战争。这些原则的确立,完全符合东北战区的实际情况。第二是抓干部的选拔任用。标准就是任人唯贤,不仅要政治立场坚定,还要能打仗、打胜仗,军事素质要高。在这个用人标准下,他大量从年轻干部中发现人才,加以培养。他在沈阳军区培养了很多人,例如刘精松上将,是抗美援朝时期入伍、还参加过抗美援越的老兵,素质非常好,经历很全面。李司令员刚去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军教导队的队长,正团职,80年当了师长。83年干部队伍年轻化,刘精松由师长直接当了军长,85年又由军长直接提拔为沈阳军区司令员,是所有军区司令员中最年轻的。首长还特别重视提高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除了重用文化程度高的优秀干部外,还采取多项举措对在职干部进行文化补课。他亲自担任了军区干部业余大学校长,请辽宁大学的教授来上课,晚上到机关去看干部学习。在他的鼓舞下,军区机关干部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办公大楼每天晚上灯火通明。经过几年努力,大部分干部通过了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拿到了相应的文凭。”

    任海泉接着说,李德生首长抓军事训练也是全军有名的。他非常注意借鉴先进国家军队的作战训练经验,更注重挖掘我军传统的军事思想。他常讲,训练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教练员,没有这批人,部队训练水平上不来。当年的“郭兴福教学法”,就是他在12军当军长时培养起来的典型,推动全军掀起群众性大练兵热潮。到了沈阳军区以后,首长还是非常重视抓典型,花了很大精力把部队训练搞上去。文革后整个军队都面临一个问题,叫作“干部想教不会教,战士想学没人教”。这样就在全军大办教导队,发扬1964年大比武精神。沈阳军区大比武时有个尖子排长叫罗有礼,李德生首长发现这个典型以后就加以重用,让他传授练兵经验。后来罗有礼发展很快,先后担任了团长、师长、军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要职,被授予中将军衔。那时候部队训练条件比较简陋,影响了训练效果。他发现有个叫李正义的部队干部善于搞技术革新,就将其调到军区,组建了训练器材研究所。他们研制的激光对抗摸拟器,后来被总参推广到全军,对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首长还特别重视院校建设。全军恢复院校时,沈阳军区在原军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了大连陆军学院。他十分关心陆军学院的建设,经常去该院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培养干部、训练骨干的一个最好的基地。

    李德生首长对战备工作更是常抓不懈,对战场的勘察和建设下了很大功夫。他经常到现场去看地形,对要点怎么设定、工事怎么构筑亲自过问,集思广益。对后勤、装备建设首长也非常重视,全军区的战备仓库,包括军需仓库 、装备仓库,他都去一一看过,怎么加强管理,怎么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将被服食品和武器弹药储存好,战时能够供得上、用得好,想了很多办法。他还在锦州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预备役师,在39军抓了首批合成集团军试点,为探索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做出了贡献。边海防是我国国土防御的最前哨,也是我们军队的耳目。可以说沈阳军区每一个边防、海防一线连队他都去过,而且还亲自登上高高的瞭望塔察看情况,慰问哨兵。由于首长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们都劝他不要上瞭望塔,但他坚持要上去,还反问大家:你不上去看看怎么掌握第一手资料呢?

    李德生首长还特别重视改善官兵的生活。他曾说,尽管部队生活很苦,但我们要尽一切可能让战士们吃好,这样他们才有很好的精力和体力投入火热的军旅生活,才能保证练兵的积极性,“走进食堂哈哈笑,训练场上嗷嗷叫”。所以他每到基层,肯定要去看看连队猪圈里有几头猪,食堂干净不干净,看看地里的菜长得怎么样,还要看看菜谱上有几个菜,炊事班锅里煮的是什么,开饭了有时还和战士们一块吃饭,问问战士吃的怎么样,想不想家,还希望有什么改进……。

    李德生首长除了担任军职外,粉碎“四人帮”后,中央还委托他管过一段时间东北地区的工作。因为他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三省很多事情都向他汇报,他都及时代表中央作出处理。他经常跟部队的干部讲,我们搞军民关系,不是搞外交关系。外交要讲对等,我们对内不能讲对等。一个军部驻在生产队旁边,你军长、政委就要亲自去看这个生产队的队长、支书,不能让机关的参谋、干事去。这体现了他对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尊重。他这个思想在军区部队深入人心,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每到一个地方,无论是省里、地区、县市,还是区里、乡里、村里,他都亲自去看望,人家对他的印象也特别深特别好。

    李德生首长兼任过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过去东北地区地方病特别多,像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等,这些病与当地的水土不好有关系。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的机关就设在沈阳,所以中央就让他兼任了组长。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地申请经费,给地方改造水土,帮助老百姓过健康的生活。有一次,我们去一个缺碘的病区调研,患病群众的情况太惨了,第一代病人是大脖子,第二代病人是呆小症,生产生活都非常困难。他看了以后心情非常沉重,提出要帮助病区群众拔穷根,除病根。为这个事,他还亲自找胡耀邦总书记、李先念副总理汇报情况,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大大缓解了患病群众的疾苦。现在,这些地方病基本上绝迹了。

    李德生首长还兼任过东北电网领导小组组长。当时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发电能力有限,用电非常紧缺。尤其是江河枯水期,水电少了,电力更加紧张。三个省争电争得很厉害,辽宁是重工业基地,吉林有一汽,黑龙江有大庆,各有各的理由。这就需要协调,召集东北三省领导人研究如何合理分电,如何科学用电,如何节约用电。每次开会,他都亲自参加,直接做工作。同时,找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投入,提高东北水电、火电的装机容量。他还非常关心发电一线的工人。那年我们到吉林,他亲自到丰满水电站看望工人。每年春节,除了下部队看望官兵以外,他看望最多的就是坚守在炉前的发电工人。大年三十,别人都在家里吃团圆饭,发电工人却坚守在第一线,他的看望给了工人们很大的鼓舞。

    组织领导我国最高军事学府的创办建设

    从沈阳军区领导岗位离任后,李德生首长就任国防大学政委。谈到李老这段时间的工作,任海泉回忆道,首先,他非常尊重张震校长,同样张震对他也很尊重,两个人齐心协力,为国防大学的建设打下很好的基础。当时国防大学是在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的,在他们领导下,三大学院合并很顺利。李德生和张震两位首长对国防大学的定位很科学,认为其着眼点与原来的三大学院应有所不同。国防大学办学的基本着眼点,应当是培养通才。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提出现代战争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重要思想,要打赢现代战争,就要培养通才,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在教学内容上,他们提了个四字方针,一是要高,层次要高;二是要新,知识要新;三是要宽,视野要宽;四是要深,理论要深。这几个字,后来国防大学一直都在遵循。

    关于办学模式,国防大学也体现了自已的特色。一是培训科目是综合的,军事、政治、后勤、装备课程融汇贯通。二是学员编组是联合的,陆军、海军、空军、二炮、武警干部混编合训。三是突出战役战略教学,多搞想定作业和对抗演习。四是端正教风学风,教员必须站着讲课,学员必须当好普通一兵。当时有两个办学重点,一个是基本系的指挥员班,学员基本都是正师职干部,培养之后要能胜任军职领导岗位,由大校晋升少将。一个是国防研究系的战略班,学员一般都是正军职干部,培养之后要能胜任大军区副职领导岗位,由少将晋升中将。所以,国防大学又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由于当时国防大学教研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他们就从理工科的军队院校招收一批毕业生加以培养,先下部队基层当兵锻炼,再放到初级、中级指挥院校逐级学习,最后在国防大学师资班系统深造,将其中的优秀人才留下来当教员。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既有文化基础又有很高眼界,年纪轻,可塑性强,发展后劲大。现在这些人中不少已走上国防大学军职教研领导岗位,有的还进入了学校领导班子。可见,李德生和张震两位老首长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他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任海泉认为,李老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有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蒙冤忍辱终无悔”。当年张国焘错误地将许多同志开除党籍,其中包括李德生。但他没有放弃信仰追求,三过雪山草地,长征后又重新入党,始终不改变对党的信任和忠诚。文革中“四人帮”对他造谣污蔑,有些下属对他也很不尊重,但他始终没有怨言,很平静地对待。“四人帮”被粉碎后,他也没有对那些下属打击报复。跟他共事过的人都反映,他做人很厚道。

    他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团结人。他长期担任军事主官,办事雷厉风行,但很尊重别人的意见,从不揽权跋扈,从不争功诿过,从不抢别人的风头,跟他搭档过的政委都说他很好合作。后来他当了国防大学政委,跟校长张震合作也很融洽。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对事业有利的意见建议,他都会认真倾听,注重采纳。他也能坦陈己见,但决不以势压人,有时别人一时接受不了,他就慢慢做工作,最后在实践中形成共识。

    他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群众路线走得特别好。有一件事,曾经在沈阳军区传为佳话。他刚到沈阳军区时,还担任着党中央副主席的职务。但他没有架子,花了很长时间,到军区机关家属区挨家挨户走访,很多参谋、干事、助理员的家里他都去了,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实家访的过程也是了解干部、拉近感情的过程,所以大家感到他非常亲切。后来首长到国防大学工作,还是坚持到干部家里走访,家访的过程中也为干部家属解决了很多困难。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是为官兵、为群众办实事,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

    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打仗、非常善于把握大局的人,“受命临危每必赢”。他在军事上、政治上都有一套,既勇猛果敢,又沉着冷静,还足智多谋。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苏联为了策应越南,把坦克开到中苏边境。当时首长主持军区作战会议,给干部们讲怎么看待苏联这个对手,怎么与苏军作战,表现得很沉稳,很有底气。大家知道他解放战争时期曾率部攻克汤阴活捉军阀孙殿英,“刀劈三关”解放襄阳活捉特务头子康泽,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曾指挥上甘岭战役打败美军进攻,对他很信任,他的话起到了稳定军心、鼓舞斗志的作用。他在政治上也是非常敏锐的,善于抓大事。九一三事件时,他受毛主席、周总理委派,坐镇空军指挥所,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跟我讲,刚当选党中央副主席时,江青说要去他家里看看,还派警卫员看了路线,但一直也没去。他向周总理报告了此事,总理说,她不是要看你,而是要你去看她,你不要去啊!他没去,江青就因此恨上他了。批林批孔时,他是总政治部主任,坚持部队搞正面教育,不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指出搞“四大”部队要乱,过去是有教训的。这一点也触怒了“四人帮”,给他加了莫须有的罪名。

    任海泉最后说到,李德生首长一生艰苦奋斗,生活简朴。他从不收人财物,买东西都是花自己的钱。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总想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留下点有益的财富。总之,他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仰的人,“风范功勋垂万古,高山仰止记英名”。

    附:李德生同志生平

    李德生,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陈店乡李家洼村,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德生同志先后在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红一军、红四军任战士、通信员、传令兵、班长、连政治指导员、交通队党支部书记,参加了黄安、苏家埠、嘉陵江等战役战斗,以及红四方面军西征。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同志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和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30团团长。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战斗和粉碎日军大规模“扫荡”的数百次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同志于1945年8月任太行纵队第4支队769团(后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7旅19团)团长,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战役。1946年12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旅长,1949年2月,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35师师长。

    1951年3月,李德生同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

    1954年4月,李德生同志任陆军第12军军长。他积极探索部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为中心,注重发现、培养、推广、运用先进典型,创造了“郭兴福教学法”。

    1970年4月至1973年12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1971年1月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李德生同志任沈阳军区司令员。

    1985年11月,李德生同志调到新组建的国防大学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李德生同志是中共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两次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在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上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1年5月8日15时20分,李德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5-4 00:10 , Processed in 0.2675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