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9|回复: 0

冯壮波:要写点鲁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 09: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红网北京2014年8月1日电
要写点鲁迅
冯壮波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读过高中的中国人,读点鲁迅,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写鲁迅,要是在十年前,或许还要久远一点,连想都没有想过。因为,心目中的鲁迅似乎是盖棺定论了,很多人研究得很久了,写得很多了。而自己不但没有读过多少鲁迅的书,而对于写作也没有多少兴趣,更没有特长,特别是缺乏写作的自信心,即使想写点什么,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笔。
说起来,笔者读鲁迅的兴趣还真的不是因为鲁迅是个文学家。主要是源于对于鲁迅的杂文特别是杂文所承载的思想的兴趣。他的杂文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我喜欢。
活得久了,什么事都可能赶上,不想看的事也必须看,不想听的话也必须听。看到的、听到的多了,触景生情,常常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和欲望。考虑到自身的状况,选中了杂文这种形式。我所谓的“杂文”,可能不是学者心目中的杂文。其实是“杂”文,除了语法,没有章法。而鲁迅,又被公认为是现代杂文的鼻祖,因此,在学着写自以为是杂文的杂文的时候,也常常读鲁迅及与鲁迅相关的文字。尽管偶有写作,不过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和方向。一个时期,不断看到有人哀叹,新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鲁迅。但是,几年里,却没见谁作答。或许有人答了,视野所限,没有看见。于是,就斗胆写起了这个题目。这是写鲁迅的开始—与其叫写鲁迅,不如说是借鲁迅写,写些别的,发自己点儿感想或感慨,与鲁迅并没有什么关系。新中国出不出鲁迅,老先生活着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过。他死后,出与不出,更不关他老先生的事了。但是,这的确是激发和促使思考关于鲁迅的一个不错的话题。
在鲁迅诞辰120周年的时候,从网上看到了不少文章,有“捧”的,有“骂”的。对于“骂”的,先是诧异,冷静地想了以后,倒也觉得正常了。这年头儿的中国,连共产党的领袖、共和国的最主要的缔造者,连上了神圣的宪法的毛泽东都“骂”得,谁还“骂”不得呢?何况,毛泽东被一些鲁迅研究家认为是“神化”了鲁迅的“神”。在把毛泽东拉下“神坛”,“还原”为“人”的时候,他们也要把鲁迅“还原”为“人”,即他们认为的那样的人。在他们眼里,“神化”鲁迅的毛泽东自然罪莫大焉,害得他们殚精竭虑地“还原”鲁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被“神化”过的毛泽东“挨骂”,被毛“神化”过的鲁迅也跟着“挨骂”,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鲁迅是不是“该骂”?“骂”鲁迅为什么在这样的年代这样地发生?诸多问题在头脑中转来转去。于是,又是翻书。这回,不只是读鲁迅了,也读“骂”鲁迅的了。想看看与他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是怎么“骂”的,生活在另一片蓝天下的人“骂”出了新意没有?看来看去,便有所思,便想写,于是,就放胆地写起来了。
鲁迅毕竟是文学家、思想家,虽然有人以为他不配。但在自己,是连文学爱好者也说不上的。因此,就自己认的那几个字、那点儿经历、那点儿见识,没有资格说他不是文学家。有的人说他是不是思想家,自然有他们自己的道理,笔者没有义务去随声附和。只他的思想能够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方向,说他是思想家,就不是过誉与妄谈。对于鲁迅的思想,对于他的文学所表达的思想,笔者限于能力,虽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但是,他的确使自己的一些朦胧的意识清晰了起来,不容易表达的思想在他那里看到了,对付“正人君子”,也照猫画虎,学了一招半式。他那样的思想家在中国,在中国的文人中,甚至在中国共产党内不能说多。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既需要毛泽东那样巨大的政治引擎,也需要鲁迅那样深刻而睿智的文化引擎。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代替不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也代替不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们同时在中国产生,相遇、相知,不是偶然。即使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老夫子,恐怕也不能与他比。孔夫子已经属于历史,鲁迅虽死却与现实密切相连。这是读孔子与读鲁迅之后产生出来的不同感觉。这,当然是个人的感觉,一个读书不多的平常人的感觉,也是与某些已知的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国学”教授,或者什么学教授、学者不一样的感觉。在他们眼里,这种与他们不一样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认为也是人的感觉。
一些人尤其诟病的是毛泽东关于鲁迅是革命家、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的评价。他们诟病毛泽东的这个评价,认为是“阶级斗争化”鲁迅,是“意识形态化”鲁迅,就从根本上否定鲁迅是个革命家、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诟病“阶级斗争”,诟病“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狭隘的阶级论”的鲁迅研究家,毛泽东对于鲁迅的评价,无疑就是“玷污”了鲁迅,他们怎么能认可,怎么能能喜欢?诟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人民,不管他们的学历多么高,文化功底多么深厚,有什么社会地位,要读懂鲁迅,至少在今日,那是不可能的。虽然他们认为最懂得鲁迅的就是他们,最能够与鲁迅的心相通的是他们。这很符合他们突出“自我”的“个性”。
对于鲁迅,虽然没有全面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但是,偶有所思,偶有一得,也不是不能做到。对于那些专门研究鲁迅,写鲁迅的一些人何尝不也是如此?对于鲁迅与对于鲁迅的评论,有了所得与所思,就记录下来,这就是我所谓的“写鲁迅”。当然,可能仅仅是对鲁迅其人、其事、其文和对于鲁迅的文章的感觉与看法。不管别人怎么看,毕竟也是用了一番脑子思考后写出的,因此,没有轻易放弃。在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感觉之前,并不想跟着敌视、藐视和那些自命为公正的对待鲁迅的感觉走。有的可能认为,什么“感觉”?全是“错觉”!我并不分辩,因为,面对相同的事物,甚至是鲁迅的同一篇文章,人们的感觉从来都是不一样的。在人还分“你”、“我”的一个“多元化”、“多极化”的社会,怎么能指望人们对鲁迅的感觉会一致?如果与什么高人的高见不和,那是很无奈的事。存异,在“学术”上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在政治上,在一个尊鲁迅为圣人的党执政的国度,不跟着往鲁迅身上泼脏水的人的调子唱,总还不是什么罪过吧。
写点鲁迅,说法恐怕不那么准确。确切的动机是,借一些写鲁迅的人的“议题”,写一些与他们的不同,阐发自己的感想而已。按照在中学读书时的说法,这些文字或许应该叫做“读后感”。
2001年10月
(选自《飞鸣集——鲁迅辨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5-18 20:29 , Processed in 0.2331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