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5|回复: 0

李成瑞:毛泽东主义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4 23: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今天,我们一起隆重地热情地纪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在这个纪念会上,我想简要地谈谈近几年学习毛泽东理论的一些收获和体会;然后,以毛泽东理论为依据,对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经过这些年的认真学习和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已经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他们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发展的先进思想,总结了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的指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里程碑。
列宁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时代。他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一个或几个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人民群众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里程碑——列宁主义。
毛泽东处于帝国主义走向崩溃、社会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时代。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并成功地领导了中国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不仅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且在实践中对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不断地进行探索。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且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近些年来历史演变的客观事实,越来越有力地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对防修反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大意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里程碑——毛泽东主义。
经过这些年的认真学习和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而且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进行革命和建设,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从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人类求解放的进程中,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斯大林逝世之后被赫鲁晓夫叛徒集团篡夺了领导权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展了彻底批判现代修正主义的“十年论战”,并提出了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客观形势的发展,使领导世界人民革命、争取解放斗争的责任,历史地落在毛泽东的肩上。毛泽东主义在世界上广为传播,有些国家的共产党还以毛泽东主义来命名。毛泽东还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运用灵活的策略打破了美帝、苏修图谋独霸世界的政治格局。当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依靠第三世界的力量,争取第二世界的力量,同美帝苏修开展了英勇机智的斗争。这场斗争的直接战果就是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这种三足鼎立的局势,不仅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包围,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大长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志气和威风,鼓舞了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为生存和发展而奋起抗争。
近来,我把过去长时期所说的“毛泽东思想”称为“毛泽东主义”。这是因为我认为后者比前者可能更为确切一些。什么是“思想”?可以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什么是“主义”?可以说是客观事物经过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一种系统的理论。如前所述,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严整的、系统的理论,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称为“毛泽东主义”。这样做,可以顺理成章地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主义三个里程碑的称谓一致起来,简称为“马列毛主义”。当然,各位同志究竟是称之为“毛泽东思想”还是“毛泽东主义”,完全可以自行选择。这两个名词的内容和本质是相同的。

二、下面,以毛泽东主义为依据,对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谈一些看法。

最近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题,在经济基础方面,重申“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同时,又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党和政权建设方面,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同时,又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意识形态方面,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同时,又提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等等。对于这些纷纭繁杂的提法,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呢?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1962年8月)。我们要根据毛泽东的这一基本观点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关于经济基础。
(一)“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这个多年前的老话,虽然一直写在宪法上,但在前几次党的重要会议上却好久没有听到了。这次重要会议重提这一方针,令人颇感新鲜;但令人遗憾的是并未正视当前我国的现实。经过新近30多年所谓“转型期”的改革开放,私有制已经取代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关于当前公私经济的比重,官方长期没有发表统计数字。据大多数中外专家研究测算,在第二、三产业中,私有制经济(包括国内资本和外国资本)在GDP中占到70%以上,使用的劳动力占到80%以上。第一产业(农业)除了极少数乡村外,早已解散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分田单干了。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如何重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会议只字不提。相反的,有关文件中却大谈“反垄断”、“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混合所有经济是主要形式”、“清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隐性壁垒”(即所谓“打破玻璃门”),矛头都是指向比重已经大为缩小的国有经济。对于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共同制定、实际由美国政客佐利克主导的《2030年的中国》中提出的要“把国有经济由占GDP的27%压缩到11%”的路线图,会议未表示异议,实际就是默许和执行。更明显的是,文件提出对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三个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这就从根本上违反了我国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十二条)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十三条)的庄严规定。这种“不问姓公姓私”“不问姓社姓资”的违宪主张和执政理念,正是修正主义的主要特点。毛泽东早就指出:“修正主义者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抹煞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他们所作主张的,并不是社会主义路线而是资本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
总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上,会议文件是在漂亮口号的掩盖下,不仅承认和维护私有制已占主体地位的现状,而要进一步扩大私有制和加深殖民地化。
(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最近的重要会议把“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改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据说,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最大的亮点”,这样做可以“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实现共同富裕”。对这些“创新”性的说法需要多花些篇幅加以讨论。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实行计划经济;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而也存在市场。但这种市场是受计划的支配和指导的。毛泽东说过:“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价值规律是计划工作的工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60年2月)市场并不等于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不仅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而且包括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而进入市场,就意味着拥有生产资料的国内资产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可以自由购买劳动力商品;而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工人阶级,不得不“自由”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商品,在剩余价值规律下承受资产阶级的剥削,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同时,市场竞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必然导致撕裂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只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因为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中主要有三条:一是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三是在宏观调整上,可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问题在于:市场经济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成为雇佣奴隶,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哪里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私有制经济必然是按资分配,只有公有制经济才能实行按劳分配。所谓“先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公平分配”的观点,把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割裂开来,是违反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客观规律的。在市场经济已使私有制经济取代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哪里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要求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能是无政府状态的盲目竞争。凯恩斯所主张的宏观调控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与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客观规律。所谓“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不过是一些预测性的、诱导性的规划。甚至在“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但已从实质放弃了计划,最近在名义上也加以否定,明令取消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并把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更名为“十二&#8226;五规划”。既然不存在计划,哪里还会“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实际情况看,尽管政府竭尽所能发挥了在宏观调控上的作用,却仍然未能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必然产生的产能过剩、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结构失衡、贪污腐化,特别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等严重问题。连官方也不得不承认国民经济“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总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联合国所称的“市场经济国家”就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人为地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这个名词,不过是修正主义者蒙骗群众的一种手段罢了。在同一会议上,一方面高唱“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一方面又提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两者相互矛盾。其实,前者不过是虚晃一枪,用来掩盖后者的贯彻执行而已。
我们这样看待市场经济,是不是“封闭僵化”呢?请让我引用西方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8226;施蒂格利茨在《不平等的代价——1%的人占有99%的人的需求》一文中的一段话:“不平等的源头在于市场(这里是指市场经济,下同——引者注),既没有效率也不稳定,政治制度也不能纠正市场的失灵与缺陷。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危机,很容易看出市场的失败。市场效率低下体现在,在物资丰富的环境中仍有很多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投资帮助穷人摆脱贫困,促进非洲的发展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但与此同时,却存在大量闲置资源、失业工人和停产设备。这是不平等和不人道体制下的悖论。经济只为少数人服务,政治落入少数经济利益集团手中。在美国占人口1%的富人拥有三分之一的财富,1%的高收入者月收入130万美元,20%的低收入者年薪不足1.78万美元。1989年基尼系数为0.40,现在是0.47。美国已成为经济发达经济体中最不平等的国家。”(摘自新华社2013年1月10日《参考资料》)如前所述,这段话中所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规律性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是同样存在,甚至在许多方面更为严重吗?
在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福利主义”,也已被西方的实践证明破产——造成财政赤字危机、财政悬崖甚至政府关门(美国)。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德鲁&#8226;史蒂文斯在论证“为什么大多数西方国家正在被有些情况下超过GDP100%的债务所压垮”时,他认为具体的原因是:“在二战之后,多数国家决定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在这些制度被引入的时候,它们确实降低了那些国家的贫富差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利制度以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变得失调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它成为了自己胜利的牺牲品。”“不管是北欧、南欧还是北美,福利制度在财政上越来越难以支撑,结构性财政赤字出现了。我认为这正是导致西方放慢发展的一个更为深刻的症结。”(摘自新华社2013年1月7日《参考资料》)
在我国,近年来“着重改善民生”、“增加社会福利”的调门唱得很高。从实际情况看,当局正在采取若干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措施,在医疗、养老、扶贫等方面的福利比过去有所扩展,在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约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我们赞成任何有利于改善目前劳动者生存状况的举措,但同时必须着重指出,这种不触及私有制等根本问题的改良主义,不可能真正做到“分配公平”、“共同富裕”。即使在增加社会福利方面,也是有限度的、暂时的。所谓“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实际上政府所能支配的财政资金无力承担这样重大的社会任务。西方实行“福利国家”造成了大量的财政赤字,不只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导致了通货膨胀,最后还是广大人民吃苦头。中国的福利政策正在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目前已出现了建国以来空前巨大的财政赤字,并促使物价特别是房价居高不下。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测算,中央财政赤字加上不透明的地方财政赤字,已经占到GDP的75%,“出现了系统风险的征兆”(《市长参考》2013年第2期)。“惠誉”和“穆迪”两大国际信用机构已经降低了中国主权信用的评级或前景估计(中广网2013年4月16日)。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受着同一客观规律的支配。
二、关于党和政权。
(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毛泽东指出:“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转引自1968年1月1日《人民日报》)然而,在21世纪初,修正主义集团修改了党章,公然允许资本家合法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改变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变成“全民党”,背弃了马列毛主义。最近的重要会议,全盘继承了这样变了质的“全民党”。在这样的前提下,究竟要学习什么?为谁服务?向什么方向创新?
(二)“建立法治中国”——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核心问题。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就曾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庄严条文,至今无人敢于修改,包括思想上、行动上反对这一条文的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共产党已变成资产阶级可以加入的“全民党”,怎么能代表工人阶级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在私有制经济已成为主体的条件下,广大人民已经或正在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佣奴隶,由主人变成弱势群体,岂不把人民民主专政架空了?最近的重要会议,完全回避这一客观现实,大谈“建设法治中国”,首先要问:宪法第一条关于我国国体的庄严规定如何贯彻?能否贯彻?如果不能贯彻,“法治”从何谈起?
三、关于意识形态。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列宁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列宁选集》第三卷,第199页)用这块“试金石”测验一下,当前官方要求“巩固指导地位”的那种“创新”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邓三科的理论,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全会最鲜明的特色,会议文件是这样概括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这个“伟大革命”,是革谁的命?无非是革前30年的命,革“封闭僵化”的命。看来,不久前提出的“两个30年互不否定”的折衷主义说法,在这次会议的文件中也被公开地推翻了。邓小平提出“改革也是革命”。现在的当局继承了这一观点,但认为还很不够,于是为改革加上了“一个伟大、两个最鲜明”——“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从而把邓小平假“革命”的路线推进到一个更加深化的新阶段。依据毛泽东主义的观点,这就是把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更加深化的新阶段。
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漫长的,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曾经发出号召:“全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团结起来,全世界革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现代修正主义,打倒各国反动派。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一定要建立起来。”(《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贺电》,1966年10月25日)让我们高举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继续革命,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投入更漫长、更艰苦、更伟大的新长征吧!
(2013年12月22日在东方红网站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5-18 19:07 , Processed in 0.4615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