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6|回复: 0

朱成山详释国家公祭日中“死难者”一词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6 16: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晓颖

来源:中国新闻网



26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馆内接受采访时,详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死难者”一词由来,并认为,其繁琐择词、反复斟酌过程体现对历史、对法律的严肃性、严谨性。

为什么不是“遇难同胞”?

据朱成山回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和他对公祭日事宜进行讨论时,最先提出的就是“称呼”问题。

朱成山解释说:“对我们来说,‘同胞’是准确的,但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国际上历史事件,如果我们邀请国际人士来,对日本友人、美国友人、俄罗斯友人讲‘遇难同胞’,显然不对,所以讲‘遇难者’比‘遇难同胞’更为准确”。

他表示,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仅事关一座城市,对人类都具有警示意义,今后设立国家公祭日,邀请国际人士在每年12月13日来参加(和平集会),对他们说祭奠“遇难同胞”,显然不对,所以此次力主把“同胞”改成“者”。

为什么不是“受难者”?

“这个词,我觉得更为宽泛,我不赞成。”朱成山说。

“受难”一词,在中国汉语解释中为“遭受、蒙受灾难”。

他认为,“受难者”对象所指,比“遇难者”更加宽泛。“受伤了也叫‘受难’,个人损失也叫‘受难’,受了自然灾害还叫‘受难’,所以不适合。”

为什么不是“殉难者”?

“殉难”一般被解释为“赴难,亦指为国家的危难而献出生命”。

南京历史上曾有“壬午殉难”。明朝朱棣攻破南京之后,杀大臣一百二十人,灭方孝孺十族,杀八百七十三人,史称“壬午殉难”。

“‘壬午殉难’也是指血腥屠杀,但我觉得最好不用‘殉难’”。朱成山的理由是,“壬午殉难”是特指在南京玄武门发生事变的血腥屠杀,属“内部矛盾”,南京大屠杀是属“民族矛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死难者”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不符?

朱成山认为,“侵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是约定俗成,“死难者”与馆名并不矛盾。

他介绍说,纪念馆主要展陈四大内容:30万同胞遇难、2万多起强奸事件发生、南京城被破坏三分之一、大量公私财务毁损等。

“纪念馆名字,是指纪念馆(展示)名称;公祭日中的(主体)称谓,法律上是指(受害)对象。”他说。

“我认为‘死难者’一词最为准确”

在北京反复修改讨论方案时,朱成山坚持用“死难者”一词,还因为“称呼”问题发过脾气。

“我一直关注这个事,最后还是提出来用‘受难’,我有点不赞成,我就说,‘怎么那么固执,对这个问题很遗憾,将来名称问题比什么都重要。’”他说。

还有一些专家提出,“死难者”听上去过于沉重。朱成山认为,“死难者”这个词是最准确的。“30万这个数字,是不包括受伤的(人),仅仅是死去的(人),‘死难者’最能体现对历史、对法律的准确性。”

据朱成山介绍,“南京大屠杀”一词最早来源于英文翻译,出自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最终以法律形式将“南京大屠杀”一词固化下来的是东京法庭审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5-3 17:21 , Processed in 6.9322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