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日报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记者 熊明 摄
由河北影视集团、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即将在我市组织放映。8月5日,该片导演陈力、主演孙维民在渝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影片,陈立表示,《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是一部“接地气”的影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革命老区调研,所经历的难忘的四个昼夜的故事。
伯延,是1961年全中国第一个取消“大食堂”的公社。今天的人们都很好奇,取消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决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的?该片为观众揭开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伯延人聊总理:“人不赖,可亲切了”
“我这个人如果对剧本没有直接感受,就不敢动,不敢瞎编。凭空想象的东西肯定说服不了人,毕竟电影拍出来是给大家看的,得接地气。”曾经凭借《爱在廊桥》、《少年毛泽东》等影片9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金鹰奖、百花奖的女导演陈力快人快语。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她先后到伯延深入采访了八、九次。
陈力告诉记者,去年年初,她第一次到伯延,在路上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她就打听:“你见过周总理吗?”老大爷回答她:“见过见过,人不赖,可亲切了,就在这道上走着呢。”
“听到老大爷的描述,我的心一下子着地了。他说起周总理,就像是在说村子里的一个乡亲,周恩来的形象变得平实、亲切。”陈力了解到,村里当年见过周总理的人还有不少健在。
听说有剧组要来拍关于周总理的电影,这些老大爷、老大妈都来向陈力讲述当年的情形。
“关于总理当年的故事,他们都是信手拈来,从他们的语气,我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周总理的亲近是深入骨髓的。”陈力说,采访结束后,她对这部影片进行了定位——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
真实再现张二廷“放炮”
“影片中的细节80%都是真实的。”陈力告诉记者,这些细节一方面来自历史资料,另一方面来自剧组在伯延的采访。
周总理在伯延调研的四个昼夜中,张二廷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是他率先说出了人民公社大食堂的种种弊病。
“张二廷这个人物是真实的,我们调来1961年的资料,里面就写到了张二廷‘放炮’。”陈力说。
影片中,二廷婉拒总理收养孩子的事情也是真的。陈力告诉记者,在采访中她还见到了张二廷的孩子,当时她问:“你爸怎么那么‘傻’,为什么不让总理带走你?”张二廷的孩子只是质朴地笑了笑,没有回答。“我觉得我们的农民兄弟真的太质朴了。”
“还有一个叫王春和的村民,一直不愿意入人民公社大食堂,周总理专门找到他,坐在门边和他聊天,了解情况。”陈力介绍道。这些细节,陈力都在影片中进行了展现。
而在伯延拍戏的过程中,当地老百姓也时时带给陈力很多感动。“剧组在当地找了上千人担任群众演员,老乡们都特别支持这部戏。”
陈力说,拍摄时,天气很冷,“那儿经常下雨,地特别湿。群众演员都要穿布鞋,布鞋在地上会湿,穿上特别冷,但这些老百姓一点怨言都没有。”
孙维民饰演总理“放下架子,不端着”
孙维民曾在《一号目标》、《周恩来在大连》、《毛岸英》等影视剧中40多次饰演周恩来。
接受记者专访时,孙维民表示,此次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再次出演周恩来,可以算是“脱胎换骨”。
“之前演了很多次周总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这次的演出中,这些反而不是优点。”孙维民对记者说,在此前的演出中,他形成了一定的表演模式,“但不同时期的周恩来应该有不同的特质,不同于以往的宏大叙事,这次《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切入点非常平实,是从一个小切口切入。”
孙维民说,一拿到剧本,他就被剧中的周总理吸引了,“特别亲切、鲜活。”为此,他在表演中让自己“放下架子,不端着”。
“表演中,还有一点是很难把握的。”孙维民告诉记者,在伯延调研的过程中,周总理其实内心是很忧虑的,但是他又不能把这种忧虑传递给老百姓,“于是我用眼神来传达这种忧虑。”
孙维民饰演的周恩来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孙维民深刻感受到,从老百姓身上可以看出“周总理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是向善的,每个人都是渴望为国家付出的。5月30日,他和导演陈力一起赴邯郸电影院对这部剧进行宣传,当他们讲述创作感受之时,来自伯延的两位老人突然从台下座位站起,一边呼喊“总理”,一边泪如雨下,快步登上舞台。“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真正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对于老百姓的意义。”孙维民说。
影评人说
“影片传递出一种正能量”
8月5日下午,《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万众(英利)国际影城举行了观摩座谈会。座谈会上,我市知名作家、影评人称赞该片真实感人,传递出一种正能量。
诗人宋尾表示,《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落脚点很细微,在银幕上首次讲述了人民公社大食堂是怎么被取消的,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散文家陈一称,通过这部新片,全面了解了中国取消人民公社大食堂的故事,影片细节真实、感人,引人入胜。周总理深入伯延调研,体现了一种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尤其值得提倡。
作家罗毅认为,该片是一部警示我们今天的干部如何处理与百姓关系的好电影,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影评人曾钰钦说,今天的“80后”、“90后”对那段历史并不熟悉,年轻人有必要走进影院看看这部影片,它传递出一种正能量。(记者 兰世秋 见习记者 黄琪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