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2|回复: 0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1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7 19: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亚妮
  来源:陕西日报
   


71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对中国革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而且对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虽然是针对文艺界讲的,但对党的建设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仍然是今天加强党性修养必须解决好的最基本的问题。特别是立场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对于党在执政条件下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加强自身建设具有恒久的历史价值。

1942年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文艺界存在许多问题。毛泽东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提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是文艺工作者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而且也是党的建设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共产党人党性的本质要求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

为什么人呢?《讲话》指出: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即“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在这里,毛泽东明确界定了“人民”的概念,划清了无产阶级文艺与其他阶级文艺的本质区别,指明了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指明了党的工作方向。

为人民服务是立党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体现在党的全部活动中。文化作为党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锐利武器,自然不能例外。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那么,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延安时期,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共产党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共产党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共产党的行动和政策,就是要满足人民的需求;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正是这种“甘为公仆耻为官”的价值追求,才造就了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政治局面和政治风尚。

解决好立场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讲话》认为坚持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作家不可能真正地为工农兵服务,立场决定了他们的兴趣在于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见,立场问题是解决好“为什么人”问题的关键。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就能为人民大众服务;站在其他立场上,就只能为其他什么人服务。在阶级社会中,文艺与党性一样都有阶级性,有封建主义的文艺,有资产阶级的文艺,甚至有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汉奸文艺”。其所以这样,根本原因就是立场不同。《讲话》批评的“人性论”、超阶级“爱”的观点、文艺的任务在于暴露的观点等等,根本问题都是立场问题。立场不同,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就不同。正因为立场问题是原则性的问题,《讲话》反复强调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要求“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民服务,还要解决好感情问题。如果感情上与人民大众格格不入,就难以实现“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讲话》反复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可是,当时许多共产党员、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还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的立足点和感情没有完全在人民一面,对人民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为此,共产党员一定要把立足点转移到人民方面,思想上与人民打成一片。

转变立场,培养感情,就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和熟悉人民。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不了解人民,不熟悉人民,就谈不上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如果对人民不熟悉,语言不懂,写出来的作品,“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写什么、不写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感情所决定的。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就会发现他们之中蕴藏的真善美。党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工厂,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人熟悉了,语言懂了,感情自然会亲密,立场也会随之转变。毛泽东说:“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什么,恨什么,完全取决于立场和感情,如同鲁迅所说的,贾府的焦大是绝不会爱林妹妹的。立场站在人民一边,感情与人民息息相通,才能真正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但是,解决好立场问题,仍然是党的文化工作,特别是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党性以广大人民群众为生长土壤和存在条件,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党性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当前,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很清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福祉的过程。这与《讲话》强调的立场完全一致,也是党的宗旨的充分体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靠的是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是党夺取政权的决定性力量;和平建设时代,人民群众依然是巩固政权、长期执政的决定性力量。十八大召开之后,党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必须把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作为重要课题来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1 15:41 , Processed in 0.2934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