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8|回复: 0

抗战剧:拉下“神”坛才是正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4 21: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国强




  电视剧《国家记忆》剧照。

  近来,电视台播放的抗战剧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沉甸甸的抗战史也在讨论中被重新拾起。4月21日中午,在去采访的路上,记者和“的哥”刘耀聊起抗战剧,他想起了老家:“忻口战役您听说过吗?就在我们忻州打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了解这些历史,电视剧中打鬼子的那些戏,挺扯的。”刘耀叹道。

  这天下午,电视剧《国家记忆》的导演朱质冰也想着抗战的事。刚做完后期,他的电脑里,滇缅边境重镇畹町的山头上炮弹横飞,子弹穿过士兵胸膛,扛旗子的战士倒下了,跟上来的战士接过旗子继续冲锋,又倒下一个,第三个接过旗子……

  当下一些抗战剧实在让人揪心,在这些剧里,抗战被娱乐化、游戏化、卡通化,悲壮的历史成了消费品。尽管如此,仍有人在为还原历史真相而努力。朱质冰拍摄《国家记忆》,到现在已用去近8年的光阴。在4月初的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这部电视剧受到许多电视台的关注,样片小半天就被抢光了,因为,它呈现了不一样的抗日战场。

  战争毕竟发生在战场上

  “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后,滇缅公路成了国际援华的唯一通道,这是中国抗日的‘生命线’,滇缅抗战正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之战。”说到拍摄《国家记忆》的初衷,朱质冰有些亢奋。

  朱质冰以前拍过不少家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家常菜》等,都是他的作品。但早在1985年,他在北京广播学院上大学时,就萌发了将滇缅抗战拍成影视剧的念头,那时,一部纪实文学《缅甸丛林战》,让他“热血沸腾”。2006年,他开始筹拍《国家记忆》。

  同古战役、仁安羌大捷、野人山悲歌、松山战役……从1942年3月到1945年1月,滇缅抗战中的重大战役和重大事件,成为朱质冰设想该剧的一个个落脚点。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乃至蒋介石和史迪威等重要历史人物,他都想一一呈现。剧中主人公段仲仪虽是虚构,却也集中了当时滇军几位高级将领的事迹。

  朱质冰认为,表现抗日战争不能随随便便“某时发生在某地”,只有刻画到具体人物,聚焦到具体战场,才不至于上演违背历史的闹剧。在电视剧《中国血》中,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一个“东北营”在密林深处和日军展开较量,然而,在历史上,东北军并没有参与第一次入缅作战。

  电视剧《滇西1944》也曾虚构了一个“黑丛林特遣队”。8名身怀绝技的特遣队员,在日军构筑的松山防御阵地进进出出,“这让人啼笑皆非。日军在松山的防御可以说是严丝合缝,松山战役持续3个多月,远征军连续冲锋数十次,伤亡7000多人,我军和敌军的伤亡比例高达6比1,哪会那么容易?”朱质冰感到不解。

  2007年夏天,朱质冰和编剧蒋晓勤、邓海南一行三人来到腾冲、保山和瑞丽,踏访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场,辗转一个多月。去松山那天,正赶上暴雨倾盆,大雨冲刷过的泥土里,锈迹斑斑的弹壳闪闪发亮,当年日本人挖的坑道和山洞,还完好地留存在那里。

  “关于这段历史,有很多书可以读,也有很多资料可以查阅,我也去过日本和台湾,买了许多从不同视角描述那段历史的书籍,这还不够,战争毕竟发生在战场上。”朱质冰说。

  “上松山之前,我们专门去看了怒江上的惠通桥,惠通桥已经不用了,但桥头的铁牌子上,还记载着当年的那段历史。”这座如今像个老人一样静默的惠通桥,在滇缅抗战中是军事要塞。1942年,日军进犯滇西,惠通桥被我军炸断,敌、我两军隔江对峙。1944年,滇西反攻开始,该桥又被修复,远征军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国家记忆》中,朱质冰自己出演国民革命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中将,为了阻止日本人过怒江,他亲自指挥炸掉了惠通桥。“当时桥上不仅有化装成中国人的日本兵,还有中国老百姓,大桥垮塌时,亲人和敌人,一起坠入了湍急的怒江,这很残忍,但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朱质冰说。

这些人没想着当英雄

  滇缅抗战历时2年10个月,死伤中国军民数十万。在《国家记忆》中,战争的惨烈集中在主人公段仲仪身上,他有四个儿女两个儿媳,六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四个把生命留在了战场。在电视剧最后一个镜头里,张丰毅饰演的段仲仪缓步走上高地,眺望着硝烟散尽之后披着晚霞的远山。

  “这些年轻的孩子没想着当英雄,他们主动请缨或者迫不得已走上战场,不是奔着牺牲去的,他们也想过和平的生活,想生一大群孩子。”朱质冰把这部戏称作“人物命运剧”。

  崔永元采访抗战老兵,有这样一个感受:“那个时候,无论是民是兵,当他们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时,他们真的漂亮。他们脸上那种精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掩饰不住的。”崔永元的师弟朱质冰,也在寻找“漂亮的青年”。为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条件,朱质冰先后看了六七百号演员,他说:“在生与死的战场上,我觉得太帅气、太妩媚都不合适,张自忠、戴安澜都是美男子,但他们首先是男人!”

  现实恰恰是带点酷劲儿,时不时来个坏笑,还能一边飞车一边单手持机枪扫射,最好再来点儿擒拿格斗乃至独门武功的“抗日英雄”,才是荧屏宠儿。去年热播的《向着炮火前进》,吴奇隆饰演雷子枫,造型和装备让人想起“007”—机车夹克、皮手套、雷朋眼镜、哈雷摩托一应俱全,还有喷足发胶的“飞机头”发型,让不少网友感叹“潮爆了”。

  在另外一些抗战剧里,主人公个个身怀绝世武功。电视剧《抗日奇侠》中,有人拿绣花针瞬间置人于死地,有人铜头铁臂,一拳下去能让日本兵粉身碎骨。被网友调侃为“横店名菜”的“手撕鬼子”便出自该剧。

  这些抗战剧的剧中人,外形炫丽,能力夸张,反衬出的,却是人物的内在缺失。在《国家记忆》中饰演男二号段振国的万思维说,段振国作为段仲仪的三儿子,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匪气。但就是这样一个热血男儿,和敌人打了无数次白刃仗,仍然没用过什么独门绝技。

  为了找到段振国的感觉,万思维买了章东磐编纂的同名历史书籍《国家记忆》,书里一张张黑白照片,把他带到了数十年前的滇缅战场。“当时的军人个个都很瘦弱,但让我震惊的是,有些战士看起来站都站不住,肩膀上还是挎着枪,我就对自己说,人倒,枪不倒。”万思维说,“要说段振国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他带着一股‘人倒枪不倒’的狠劲儿。”

  朱质冰说,为了让人物更丰满,他们努力地寻找细节。戏里,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遇到一个身受重伤的小老乡。小老乡央求杜聿明“帮帮我”。杜聿明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帮”小老乡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后,他默默地摘下小老乡的军徽,装在衣兜里。在飞离滇西的飞机上,面对来访的记者,他一言不发,默默扭过头,拿出那枚徽章,泪如泉涌。

  “杜聿明心里肯定很沮丧,但作为军人,他不会让自己的部下看到,更不会让记者看到他这份沮丧。”回想起一年前自己饰演的杜聿明,演员丁勇岱动情地说。

  抗战剧里的日本军人大多猥琐而愚蠢,在备受诟病的“抗日神剧”中,几十号日本兵可以在几秒钟内要么被弓箭射死,要么被点穴、飞刀毙命。在横店,每天都会有数百名“日本鬼子”被消灭,以至于横店影视基地得了一个“横店抗日根据地”的“美誉”。

  《国家记忆》里的日本士兵很残忍,无恶不作,但他们并不“矮蠢笨”。在第一集里,日军别动队在短短几分钟里就炸掉了缅甸仰光港的援华弹药,同古战役中,为了突破戴安澜的第200师,他们拿战俘当肉盾,步步进逼。

  “日本兵要是不堪一击,怎会有八年抗战?”朱质冰说,他的电视剧绝不矮化日军,也没有着意刻画十分了得的日本将领。“炮火说明一切,我们的人冲上去又退下来,一波又一波倒下,我们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了,整个滇缅战争打了近三年,这还不够吗?”

  用这种手法表现日本军人,让人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影片《父辈的旗帜》,在那部电影里,没有多少日本兵露面,但他们的炮火,夺走了一个个年轻的美国军人的生命。


抗战是一种沉重的记忆

  这两年,游戏化的抗战剧太多,让纪录片《我的抗战》的导演曾海若有些失落。“抗日战争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但一些抗战剧,武侠、言情的内容都有,有些虚幻。”万思维也不理解一些抗战剧怎么拍得像游戏一样轻松:“它让你有时笑有时叫,但看了之后没有上阵杀敌的豪气。”

  《国家记忆》里的段振国是悲情的。他的刺刀独立营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中,战士倒下一个又一个,到芒友会师时,滇缅抗战终告结束时,独立营仅剩下一个人。万思维想起那段经历,不禁仰起头,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怅惘。他觉得这场战争就像噩梦一样,去年春天回到北京,有一个月之久,他晚上做梦还会梦见自己和鬼子拼刺刀。

  片场,朱质冰在为万思维打气,他说,每次冲锋前,你带着弟兄们高喊“为国战,怯者死”。当然,牺牲疆场的都不是“怯者”。在万思维看来,这个剧要传达给观众的,是那种久违了的血性。他很难忘记,有一句台词他说得不够劲儿,张丰毅跟他讲:“小伙子,拿出你的底气,没底气你打什么仗!”

  和万思维一样缓不过劲儿来的,还有美国小伙子曹操,演了5个月的史迪威,曹操很“分裂”。从未亲自指挥过大战的美国人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时,已经60岁了,但他很倔强,不相信英军放弃了战场,也不肯让戴安澜的第200师在孤立无援、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及早突围。也因此,他几乎让杜聿明“抓狂”。

  拍戏5个月,曹操每天有10个小时要忍受把自己扮老的“面膜”,还有铺天盖地的中文台词,更重要的是,他需要面对那段悲壮的历史。戏里,史迪威和杜聿明剑拔弩张,戏外,曹操和饰演杜聿明的丁勇岱聊起各自心目中的英雄,也会较劲儿。

  “杜聿明是丁勇岱心目中优秀的中国军人,史迪威是我心中的巴顿,我们都会带着这种感情谈戏,谈着谈着就谈出火气来了。”曹操和丁勇岱开玩笑,他说,“咱俩在这儿聊都这样,杜聿明和史迪威这样的老军人,他们当年可来真的。”

  丁勇岱演这出戏,憋了一肚子郁闷。《国家记忆》里的杜聿明,处在人生最复杂的阶段。一方面,他不得不听命于蒋介石,另一方面,他又掰不过史迪威的手腕。他违抗史迪威的命令,把数万精锐部队带进野人山的那段经历,成为一辈子洗刷不去的耻辱—进了野人山,过半数士兵再也没能出来。

  “杜聿明是个很有脾性的陕西人,但那次指挥失误消磨了他的锐气,在历史上,他可以说是灰头土脸地撤出了滇缅战场。”拍完戏已有一年,丁勇岱说起杜聿明,仍在替他惋惜。

  或许是入戏太深,曹操回到北京后一直有点恍惚。他爱好摄影,在繁华的三里屯,他拍到一个叼着烟卷、穿着一身破烂衣服的老头儿,老头儿的表情不知是哭还是笑。“和那个老头儿一样,我感觉自己和这个大都市距离太远,就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突然闯到北京一样。”

  朱质冰也觉得一切都恍然若梦,一个剧本“磨”了4年,拍摄5个月,耗资8000多万元,随组演员400多人,从昆明拍到大理,从大理拍到瑞丽,空包弹射出12万发,仅曹操脸上那层特殊面膜,一天就要花掉2000多元。他说不清自己是拿怎样的勇气去做这次冒险的。

  他也注意到近来播出的抗战剧,越是戏说,越是穿越,收视率越高。这些片子不用精心磨剧本,也不必为了让一个外国人像原型,每天多花两千元,有些剧连日语都懒得配,日本人的普通话比中国人还标准。这些抗战剧,单集也能卖出一两百万元的高价。

  但朱质冰记得,在腾冲一条老街,一位89岁的老兵听说要拍中国远征军,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也没啥,就是国家有难,男儿上战场。”一听这话,朱质冰再也忍不住,当着大家的面失声痛哭:“你知道吗,他年轻的时候打遍了滇西战场,一条腿齐大腿根被炸断了……”

  后来,朱质冰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国家若有记忆,知来路,识归途。”这句话被他放在电视剧的片头里。

  “对于很多电视剧创作者来说,这么做不合算,毕竟电视剧讲市场,制片人其实也是商人。但我觉得,抗战这段历史,哪怕不赚钱,我也有责任拍出来,记录下来。”朱质冰一直想着要拿这部剧向那些远征军老兵致敬,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去年拍完戏他打电话到云南,采访过的十几位老兵,大都不在人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9 02:30 , Processed in 2.0624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