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97|回复: 10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图书精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2 14: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历程中,从韶山的农家茅舍,到北京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无论是前期的军旅生涯,还是后期的政务考察,都有着非常丰富而十分独特的旅游经历。在毛泽东的浏览视野中,他始终把祖国的自然风貌、文化古迹、风土民情融为一体,在浏览中充满诗情、史思,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本书以珍贵的照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充满感情的笔法,完整展现了毛泽东行走天下荡气回肠的历程,带读者重游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伟人情怀!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目录:

昆明湖畔王气在,万寿山上彩霞飞 ——颐和园中,毛泽东谈天说地 /1

赴京赶考驻西山,香山脚下有双清 ——双清别墅中,毛泽东掌控乾坤 /7

天地日月乾坤定,祈年殿外紫气来 ——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畅游天坛 /14

皇家龙脉大动土,为民挖出龙涎湖 ——毛泽东与十三陵水库的特别情缘 /18

权力之巅紫禁城,皇家禁苑大故宫 ——毛泽东三进故宫,笑谈历史风云 /24

坐地日行八万里,察古观今一瞬间 ——北京古观象台上,毛泽东笑点宇宙/28

武夫当国乱春秋,革命功成苦难多 ——袁世凯墓前,毛泽东讲述革命史 /32

山海关前落幽燕,不见当年秦始皇 ——毛泽东山海关上观沧海、评始皇 /36

大浪淘沙海潮卷,北戴河中打渔船 ——毛泽东畅游北戴河 /39

白云山前战马嘶,黄河西口冬风烈 ——战争间隙,毛泽东信步逛庙会/50

五台山上观太行,黛螺顶上一文殊 ——五台山上,毛泽东神游天方世界 /56

战死沙场万骨枯,白云悠悠雁门关 ——雁门关下,毛泽东吊古凭今 /62

西子湖畔好事多,断桥烟花人缠绵 ——西湖柳下,毛泽东笑谈古今往事 /65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何处不青山 ——刘庄:毛泽东心中的第三个家 /68

旭日东升照玉峰,神峰相对一南北 ——西湖边上,毛泽东比较南北峰 /71

神仙避暑一胜地,寰球何处两清凉——莫干山中,毛泽东论关公、赞绿化 /75

夕照山间有蛇灵,南屏山上雷峰塔 ——夕照山下,毛泽东话说白蛇 /79

万山之祖玉皇山,玉皇顶上佛坐禅 ——神山寺中,毛泽东抽签论神仙 /83

苏白堤上岳飞墓,精忠报国满江红 ——岳飞墓前,毛泽东敬献花圈 /86

绍兴水载乌篷船,粉色莲花染东湖 ——东湖岸边,毛泽东笑谈红楼 /90

千古一线钱塘江,天上人间望海潮 ——钱塘江畔,毛泽东笑指海潮 /93

济南有泉七十二,英雄名士一百八 ——毛泽东游历济南,了却少年夙愿 /96

夫子看似能齐家,尚未治国平天下 ——孔庙孔林中,毛泽东说孔子 /112

云龙山上白云飞,九里山中隐士魂 ——彭州城外,毛泽东登山谈点兵 /120

革命尚未真成功,同志仍需再努力 ——毛泽东拜谒南京中山陵 /135

洪武大帝英姿在,留名青史逊太宗 ——明孝陵上,毛泽东评说朱元璋 /139

虎踞龙盘金陵水,紫金山上天文台 ——天文台上,毛泽东观太阳黑子 /143

龟蛇两山相对出,武汉东湖藏蛟龙 ——毛泽东慧眼识东湖/146

神泼墨绘岳麓山,缕缕书香万年长 ——毛泽东三十年后重上岳麓山 /153

少年同学主沉浮,橘子洲头万户侯 ——湘江水畔,毛泽东几度畅游 /162

煎炸烹煮是人间,酸甜苦辣火宫殿 ——毛泽东闲游火宫殿,趣品小吃 /168

古乐萦绕韶山冲,卧虎坪上滴水洞 ——毛泽东情系韶山,数度回故乡 /171

香炉日照依旧在,但愿识得真面目 ——庐山雾霾中,毛泽东掌控中国风云 /178

善男拜水都江堰,信女问道青城山 ——都江堰上,毛泽东畅谈控沙治水 /190

皇叔托孤有真意,巴蜀古都白帝城 ——毛泽东游三峡,憧憬建大坝 /194

作诗写史杜公甫,清贫寒士一草堂 ——杜甫草堂,毛泽东评谈杜甫 /200

苍龙游戏邕江水,南国天堂小南京——邕江水岸,毛泽东思今怀古 /2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4: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前言

中华大地,胜景如林,山河壮丽。古往今来,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激情和豪兴。

毛泽东出生在风景如画的韶山冲,自幼对青山碧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游历有着罕见的兴趣。他十分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治学经验,尤其向往司马迁周游天下名山大川以开阔胸襟的壮举。

毛泽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历程中,从韶山的农家茅舍,到北京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无论是前期的军旅生涯,还是后期的政务考察,都有着非常丰富而独特的游历经历。

青年时代,他 “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亮为灯 ”,徒步环游湖南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游览了沿途的名胜古迹;成年后,他游览颐和园,散步香山,漫游西湖、东湖,海宁观潮,趵突泉边传笑声,滴水洞里寻乡土情;他登井冈山,踏庐山,三上北高峰;他寻访孔墓孔庙,参观古刹,拜访方丈;他畅游湘江,击浪北戴河,多次横渡长江;他天坛留影,徐州怀古,明孝陵前论是非;他祭岳坟,游袁茔,览十三陵,凭吊中山陵;他参观古天文台,察看都江堰,踏春杜甫草堂 ……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青山碧水,他的游览轶事传遍大江南北。

在毛泽东的游览视野中,始终把祖国的自然、历史、民情、文化、贤人融为一体。一草一木地寻看,一山一城地登临,一溪一河地停留,都使他坠入思接千载、精骛八极、浮想联翩的情境之中。人间世情不断地撞击着他的心扉,逝去的英雄贤哲一个个向他走来,开始默契的对话。

游览既 “养气 ”又 “益气 ”,提高了审美主体的性情才气。毛泽东曾经说过:“过去我们打游击,是旅行家,旅行了几十年 ”,号召建设时期的干部 “还要当旅行家 ”,搞好调查研究。他强调:“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把游览从单纯的游山逛水,提到调查研究洗刷唯心主义的高度上。

毛泽东总是在游览中经营着他的 “诗词余事 ”,在做 “江海客 ”的同时,产生许多令人赞叹的诗词作品,记录下祖国山川物象,把游情和诗意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再现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绮丽。而旅行和创作所表现的山河深情、诗人气质,又从一个侧面展露出他伟人的博大胸襟、崇高感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在游历中产生的作品《七律 ?登庐山》、《浪淘沙 ?北戴河》、《水调歌头 ?游泳》等,都充分显示出革命家睥睨往古的气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昂的革命意志与浩大的山川景象相互交映,使他的山水诗词“独有豪情,天际悬日月,风雷激四海”。

毛泽东在游历中对每个名胜古迹都是反复观察。他对名胜古迹极富感情,有些古迹不止一次去游览,所过之地不是简单地浏览一下,观光而已,而是联系到古迹的历史渊源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典故,反复加深印象和提炼精华,做到古为今用。

毛泽东在游历中始终不忘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在游历中除了观赏祖国的青山碧水,体悟中国古老的优秀文化外,时刻不忘劳动人民的疾苦。对于关系人民利益的荒山的绿化、水利的建设、农田的耕种、人民生活的改善、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无不细心观察,提出建议,造福于民。他在游历中,无论多么累,从来不骑马,不坐滑竿。他认为坐滑竿就是骑在人民头上,人家汗流浃背,自己安静悠闲地欣赏风景是不人道的,良心上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总是一根竹拐棍伴随他整个游程。

为了再现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对毛泽东的游历轶事进行分析整理,编著成册,并注意将故事性、哲理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读者饭后茶余阅读,不仅能陶冶性情,增长才干,而且能强烈感受到山河壮丽、豪情犹在,有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振奋起爱我中华的情怀。在诸多同志的支持下,该书正式出版,将和读者见面!

应该说明的是:河北省南宫市委组织部的石景同志,为本书的成稿做了大量工作,并参与部分内容的写作。由于种种原因,封面上没有著出石景同志的名字,在此表示歉意,并对石景同志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感谢毛泽东的摄影师吕厚民先生为全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图片,感谢为本书提供风景图片的庐山、莫干山、雁门关等景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4: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昆明湖畔王气在,万寿山上彩霞飞——颐和园中,毛泽东谈天说地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园林,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始建于金代(1153年),为金代第一个皇帝完颜亮的“金山行宫”,又称“西山八院”,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助圣夫人罗氏又在瓮山建造圆静寺,更名为“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开始大规模修建,改瓮山为万寿山,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对金水大加疏浚后改名“昆明湖”,同时又在园内修建了亭、台、楼、轩、阁、廊、榭、寺等许多建筑,乾隆二十九年建成后更名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火焚,许多建筑物被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予以重建,十年后竣工,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焚毁部分建筑。

下令停止攻击颐和园

1949 年3 月25 日凌晨, 毛泽东怀着兴奋的心情, 乘火车来到了北京。列车到达清华园站后,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 在晨曦朦胧中改乘吉普车, 驶往颐和园。

毛泽东极为关注颐和园的安危。辽沈战役胜利后, 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受命分两路挥师入关, 会同华北军区的主力, 出其不意地对张家口、北平、天津形成了包围态势。其中的一支快速部队,在北平西部重镇南口稍加休整后,立即向颐和园逼近。这支快速部队的特殊使命, 就是要在解放军对北平发起总攻击之前, 把东方文化明珠颐和园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 不使其遭到丝毫损伤。

当时, 驻守在颐和园的国民党军, 有两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他们占据着万寿山制高点, 架起了大炮, 挖好了战壕。知春亭、佛香阁、丁香院,就连昆明湖畔的石舫, 都变成了军营, 眼看颐和园就要变成战场。就在双方准备激战之时, 传来毛泽东的命令:“ 要留下这一片安全的绿洲。” 中央军委的电报具体指示解放军, 不能在故宫、颐和园的宫殿前拴战马, 也不能让枪弹擦破墙皮。接到毛泽东的指示后, 平津前线司令部紧急命令这支先遣部队停止攻击颐和园, 改攻颐和园西北的红山口。攻下红山口后, 颐和园的敌人迅速逃跑了, 解放军完好地保护了这座皇家园林。颐和园成了人民解放军华北前线指挥部的所在地。如今, 又成了中共中央进军北平的第一站, 也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北平后的第一个歇脚点。

当毛泽东一行抵达颐和园时,这里已经不见人影。原来,因为北平刚解放,潜伏下来的国民党特务很多, 破坏、暗杀活动猖狂, 不能不严加防范, 所以,游人全被社会部部长李克农派人清理出去了。

当然, 李克农等人从安全角度考虑, 应该说是正确的。但是, 这一措施却犯了毛泽东的“ 忌” 。按往常的习惯, 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 总要找一些群众拉拉家常, 很多的社会情况就在这“ 家长里短”中弄清楚了。这回可好啦,进了北平后,连群众的人影都不见了。人全赶走后,要水没水, 要饭没饭, 下午还要去西苑机场举行入城式呢。毛泽东不禁发了脾气:“ 你们搞什么名堂? 先来的人都干什么吃去了?”

社会部的同志忙解释, 把人清理出去是为了安全。

毛泽东大声说:“ 你蠢么! 你把水全排干了,你那个鱼还讲什么安全? 你安安全全干死在那里, 饿死在那里吧!”

这时, 在一旁的朱德以和缓的口气开导社会部的工作人员:“ 我说同志啊, 安全警卫很重要, 但是我们不能不相信群众啊, 把一切人都看成有问题,那不是成了‘ 八公山上, 草木皆兵’ 了吗?”

最后, 还是随行人员灵机一动, 跑到颐和园外面的饭馆, 买来米饭和三菜一汤, 解决了中央领导人到北平后的第一顿饭。

毛泽东打电话要颐和园负责人柳林溪到景福阁谈话, 详细询问颐和园的情况。

万寿山东部山顶的景福阁, 乾隆时为菊花形的昙花阁, 慈禧重修时, 改建为景福阁。景福阁南向, 前后各五间, 有曲廊相通, 四周曲廊满缀宫灯,远看如列星。凭栏四望, 全山景色映入眼底。慈禧喜欢这个地方, 每年七月初七在此祭牛郎织女, 八月中秋在此赏月, 九月重阳节在此登高, 吃福、禄、寿、喜。盛夏伏暑季节,慈禧常在这里和后妃、宫女们押宝、推牌九,名叫“ 过阴天儿” 。“ 过阴天儿” 用膳时, 由膳食房到景福阁, 沿途排列许多太监, 接连传递饭菜。按照规定, 参加传膳的太监只能穿袍褂, 不准用雨具, 遇到狂风暴雨, 就被雨打得如落汤鸡。1948 年, 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城时, 曾在景福阁里举行和平解放北平城的谈判。

在景福阁的东北方有一所坐北向南的小住宅, 这便是益寿堂。街门为垂花门, 门内有益寿堂五间, 东、西配殿各三间。四周围以砖墙, 满墙雕刻花纹和博古文玩图案。

柳林溪没有想到, 毛泽东已经这么累了, 还找他到景福阁谈话, 内心非常激动。他赶忙来到景福阁。

毛泽东握着柳林溪的手, 满面笑容地说:“ 柳林溪同志, 我们也是老相识了。”

柳林溪激动地说:“ 是的,1943 年我在延安行政学院学习的时候, 多次聆听您的报告。” 随后柳林溪又将他在延安那几年的工作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毛泽东听完后, 接着问及颐和园的情况。

毛泽东博览群书, 通晓古今历史, 对颐和园的来龙去脉, 以及几经沉浮的历史, 非常清楚, 所以他问的不是这些, 而是颐和园接管后的情况。

毛泽东问:“ 颐和园接管了多少旧职员,多少工人? 有没有太监? 他们的生活怎样?”

柳林溪向毛泽东汇报说:“ 我们接收旧职员20 多人,工人30 多人,没有太监。北平被包围时, 全园职工生活比较清苦, 连工资都领不到。个别职工春节都无法过。我们进城接管后, 了解到这一情况, 立即报告给市政府, 从市财政局借来钱给职工发了两个月工资。”

毛泽东点了点头说:“ 对原有职工的生活, 我们要包下来, 不要辞退, 不要解雇, 原薪是多少, 就发多少。不要叫人家说, 国民党时期我们有饭吃,共产党来了反倒没有饭吃了。如果那样就不好了。”

停顿一会儿, 毛泽东接着说道:“ 过去我们在山沟里打游击有经验, 进了大城市搞公园就不行了。没有经验, 要学会管理公园。不会, 要向老工人学习嘛, 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 先把原有的公园管好。过去的公园是地主资产阶级悠闲人士逛的, 劳动人民一没有钱, 二没有时间逛公园。我们今后还要建设许多新公园, 让劳动人民都能逛公园。在劳动之余, 有时间在公园休息娱乐, 消除疲劳, 再回到工作岗位上, 为国家做更多的工作。”

毛泽东精力旺盛, 这一夜, 他们谈到很晚。毛泽东在颐和园暂住几日后, 便移居到香山双清别墅。

会见柳亚子

毛泽东到北平不久, 就约柳亚子先生同游颐和园。

柳亚子是江苏吴江人, 国民党元老, 是共产党的忠实朋友, 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和宋庆龄、何香凝一起被誉为国民党的“ 三贤” 。

相邀柳亚子那天, 毛泽东起床后就乘车从他的临时住处香山双清别墅来到颐和园的东门外。

柳亚子先生已在那里等候了。他心情十分激动,半举握着的拳头说:“ 共产党伟大! 毛泽东伟大! 人民解放军伟大!”

毛泽东说:“ 我们都是老朋友, 互相都了解, 不要多夸奖了, 那样就不好相处了。人民伟大! 包括你, 也包括我!”

柳亚子欣慰地笑了。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穿过大院到达谐趣园游览观景, 然后爬坡到了益寿堂的大院里。在爬这段山坡的时候, 柳亚子先生右手搭在毛泽东的左肩上,两个人慢慢地往上爬。爬了一会儿, 毛泽东就停下来和柳亚子先生手拉着手,并肩前进。毛泽东知道柳亚子比自己还大几岁, 身体也不太好, 爬山时很照顾他, 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 喘喘气, 说说话。

在益寿堂里休息喝茶的时候, 两个人亲如手足, 热情交谈。

毛泽东说:“ 柳先生既有清醒的政治头脑, 是一位政治家, 也是一位大诗人。你写的诗, 我爱读, 有意义。有千百万读者喜欢你的大作, 我就是这千百万读者中的一个。”

柳亚子先生说:“ 我写的是老一套, 我很想写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诗,但是很不成功,我自己也不满意。最近,我拜读了您写的诗词,心里真是痛快。

这些诗词通俗易懂,而且寓意深长。”他说着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道:“ 伟大!伟大!”

“ 咱们今天都很高兴, 走, 游园去。”

柳亚子先生说:“ 好, 游园去。”

毛泽东的一片真诚, 令柳亚子深深感动。

一场虚惊

1950 年夏, 毛泽东又到颐和园的昆明湖上划船。可这次游园却遇到了群众的围观。毛泽东来游园的消息不知道怎么传了出去, 有人说是年轻学生认出来的, 总之,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来颐和园了, 岸边围满了群众。警卫问毛泽东是不是改个地方上岸, 毛泽东说:“ 哎, 不要改, 都是群众嘛, 有什么好怕的。”

望着越来越多的人群, 警卫们都很紧张。虽然那一天来了不少警卫, 但比起成千上百的群众, 就太少了。

这时, 警卫处长汪东兴一边叫警卫迅速把毛泽东护送到船上, 一边对司机周西林说:“ 老周, 你把汽车开到十七孔挢。我们和主席从那儿上车。”

没想到, 毛泽东乘坐的船边也聚集很多人围观, 有一部分群众追着船跑,谁也不走, 根本到不了十七孔桥, 罗瑞卿心里急得不行, 出事怎么办?

还是船快,汪东兴只好叫毛泽东在玉花翠庄上了岸。警卫们喊破了嗓子,群众还是往前涌, 很多人都想和毛泽东握手。警卫们没有一点应付这种情况的准备, 一时有点不知所措。好不容易打开通道, 让毛泽东出了颐和园东门,东门那里人更多。幸亏这时罗瑞卿紧急调来了一队公安人员和一队解放军,毛泽东终于上了汽车。

毛泽东坐进汽车后, 却没有了司机老周。原来, 周西林看汽车开不到十七孔桥, 只好一个人去接毛泽东。

这时, 许多人又拥到颐和园东门来, 再不走, 就走不成了。毛泽东只好坐上了一辆警卫车先走。此次来颐和园, 除了毛泽东的专车外, 还有两辆警卫车。其中一辆是毛泽东从西柏坡开到北平的中吉普。可此时偏偏这辆中吉普的司机孙长金看毛泽东到了, 跑到十七孔桥叫周西林去了, 也不在。阎长林急了, 没有警卫车跟随, 路上发生问题怎么办? 好在他在西柏坡跟周西林学过开车, 车刚发动着, 孙长金回来了。他没找到周西林, 就由他开车一路追上毛泽东的车。

毛泽东离开颐和园后, 周西林等了一阵儿没见人, 返回颐和园东门, 发现三辆车走了两辆,只有自己给毛泽东开的车停在这里,就感觉自己犯了大错。一到家, 他就去找毛泽东承认错误。

毛泽东说:“ 我这不是很好地回来了吗? 不怨你, 这只是个误会, 你也是好意, 不是故意耽误的。肚子饿了吧? 快去吃饭。”

这一次, 警卫吓坏了, 军装全湿透了, 都感叹说今天太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4: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赴京赶考驻西山,香山脚下有双清——双清别墅中,毛泽东掌控乾

香山,位于北京西北20公里外的太行山余脉上,是北京西郊西山山岭之一。这里重峦叠嶂,风景秀丽。

据说,早在金代,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人们便在这里开始建筑寺院,那时最早建了一个香山寺和行宫,不久又建成了会景楼和祭星台。此后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这里建过离宫别院,成为他们游玩暂住之处。清乾隆十年(1745年)朝廷在这里又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共成二十八景,如勤政殿、翠微亭、栖云楼、重山寺等,景外加筑围墙,美其名曰“静宜园”,与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以及畅春园、圆明园,并称北京的三山五园。

香山的“园中园”

1949 年3 月25 日下午, 毛泽东参加完在北平西苑举行的入城仪式后,便乘车来到了香山。

在美丽的香山半山坡上, 有一处淡雅的幽静小院—— 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本是香山慈幼院的创办人熊希龄的私人别墅。熊希龄是清末明初的著名政治家, 曾在袁世凯、段祺瑞政府中两次出任内阁总理。但是, 使他流芳百世的, 不是他的政治, 而是几乎与“ 五四” 同时诞生的香山慈幼院。这所熊式学校以其扶贫救孤、亦工亦农的宗旨而享誉天下。

双清别墅院内西北角有两股清泉顺山而下, 终年不息。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 双清” 二字还清楚地留在泉旁石崖上。传说。元世祖忽必烈一次游览香山,夜宿香山行宫,梦中见到这里有泉流涌出。第二天,立即降旨掘土开挖,果然从地下冒出了两股清泉。别墅竹影扶疏, 山水树木无不顺应自然, 丝毫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清泉汇聚一池,因村借景,秀丽宜人。在这里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观叶,冬可踏雪。因四季景色绮丽,双清别墅被称作香山的“ 园中园” 。当时, 在北平的中共领导和中共中央在北平市各方面工作尚未完全走上正轨的情况之下, 安排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暂时住在这里, 是最合适不过了。

双清别墅的院子比西柏坡毛泽东的住地要宽敞得多。院内有一排坐北朝南的平房, 房子高大漂亮, 东头被安排作为毛泽东的办公室, 西端是毛泽东的卧室。中间是会客厅, 能坐二十多人。养鱼池占了院子的很大一块面积。门前有一亭子。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住在双清别墅北面的一个大院。两院相距二三百米, 来往方便。

汽车在别墅门口稳稳地停下, 毛泽东第一次踏进双清别墅的院门, 高兴地说:“ 这个院子很好呀! 比我们在西柏坡住的院子又大又漂亮呀!” 在大门里, 他停下脚步, 点燃一支香烟, 略略环顾了一下这座掩映在古树翠竹之间的庭院。只见房前有一座六角红顶凉亭, 小巧无华, 亭旁一株银杏树, 参天拔地, 树下有几竿翠竹, 郁郁葱葱。亭旁蓄一池清水, 微风吹拂, 碧波涟漪,池边依山有一方平台, 拾级而上, 满院佳景尽收眼底。

散步观景

毛泽东住进双清别墅不久, 从苏联回来的毛岸青和李敏也都来到双清别墅。

一天, 毛泽东吃过早饭以后没有去睡觉, 他要带毛岸青和李敏一块儿到周围去散步。武象廷当随身警卫。

毛泽东悠闲地在前面走着, 右手拉着李敏, 毛岸青走在他左边。一路上,毛岸青和李敏兄妹俩都不多说话。刚来到这里的李敏满口讲的都是俄语, 只能偶尔讲一两句很蹩脚的中国话。她讲的俄语只有毛岸青听得懂, 毛泽东还不大懂俄语, 武象廷则根本听不懂。他们两代人走在前面, 武象廷一直跟随在他们的后面。毛泽东时不时跟武象廷聊两句。

警卫班的战士们, 毛泽东有的能叫上名字来, 有的叫不上来, 有的他也曾问过姓什么叫什么,可是他也有忘了的时候。他显然知道武象廷是警卫班长,却叫不上来武象廷的名字。

武象廷跟着他们溜达着,走着走着,忽然毛泽东转过头来,开口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 我叫武象廷。” 武象廷回答说。

毛泽东又问:“ 你是警卫班的班长?”

从毛泽东的这句问话中武象廷才明白, 他是知道自己的名字的, 只是人和名字没有对上号, 因为警卫班长的名字他是应该知道的。武象廷告诉说:“ 是, 原来是张瑞岐同志和我两个人当班长, 现在, 张瑞岐同志回陕北老家去了, 班长就我一个人了。”

毛泽东关心地问武象廷:“ 你是哪里人?”

武象廷回答说:“ 是山西人。”

毛泽东一听说武象廷是山西人, 便很自然地扯到了一个同山西有关的人物, 他说:“ 你是山西人, 阎锡山在台湾当‘ 行政院长’, 你知道吗?”

毛泽东总是这样, 他在同身边工作人员随便交谈的时候, 善于把政治时事方面的新闻同大家的谈话很自然地联系到一起, 善于从很普通很随便的交谈中, 生发出很深刻很有意义的道理来。

武象廷说:“ 知道。”

毛泽东又问:“ 你怎么知道的?”

“《人民日报》上登有阎锡山在台湾当‘ 行政院长’ 的消息。” 武象廷说。

毛泽东又关心地问:“ 你能看懂报纸吗?”

武象廷说:“ 报纸上的字, 我差不多能认识, 就是不会写字, 我们警卫班在主席的教导下, 每天都读报纸, 学习时事。”

毛泽东听到他们坚持读报纸, 学习时事, 高兴地说:“ 你们警卫班每天读报学习, 很好, 让大家都了解目前国际国内的形势, 提高同志们的政治思想认识水平。”

毛泽东尽管操心着全中国的解放事业, 但他总是关心自己身边的警卫战士的学习, 而且常常来到他们中间, 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 练习写字。他们学习用的书报文具, 都是他用自己的稿费购置的。

毛泽东听武象廷说只会认字而不会写字,就鼓励他说:“ 你光认识字还不行, 还要会写会讲会用才行! 你应该在现有的水平上继续提高才行。”

武象廷说:“ 我一定按照主席的教导去做。”

就这样, 他们走着谈着, 不一会儿便走过了清泉汇聚的鱼池, 从东南角处走上台阶, 来到了防空洞的前面。

这个防空洞, 是警卫班为保证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安全, 躲避空袭而挖筑的。防空洞有两个洞口, 一个洞口上写着“ 毛主席万岁” 五个大字,另一个洞口上写着“ 朱总司令万岁” 六个大字。毛泽东伫立在防空洞的前面,皱着眉头凝视洞口上的字样, 好像不同意这样做。他端详了一阵后, 指着洞口上的字说:“ 防空洞口上写这个不好, 应该把它除掉。防空洞是敌机空袭时隐蔽的地方, 刻上毛主席、朱总司令万岁, 这多么难看。”

毛泽东又联系到了与防空洞有关的问题。他问:“ 你知道这防空洞能经得住多大的炸弹吗?”

武象廷老实地回答:“ 主席, 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不知道它能经得住多大的炸弹。

毛泽东说:“ 这防空洞只能防御轻型炸弹,重磅炸弹这个防空洞是防不住的。现在不要紧了, 敌人的飞机来不了啦, 敌人的飞机现在不可能来轰炸我们了, 这一点就放心多了。”

说到这里, 毛泽东突然停住, 高兴地说:“ 青岛解放了, 你知道吗?”

武象廷说:“ 知道了。”

毛泽东还像前面那样问他:“ 你怎么知道的?”

武象廷仍是前面那样的回答:“ 我看报纸知道的。”

毛泽东笑着说:“ 我军把烟台、威海卫一解放, 青岛我们没有打, 美国军队自己就逃跑了, 青岛就解放了。”

光复以后, 干一天活赚的钱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 一天赚的钱, 早上能买五斤棒子面, 到下午下班再去买, 就涨价了, 只能买三斤棒子面了。我们这些干活的工人,不能在人家院子里吃饭,进人家屋里干活,还得脱了鞋才能进去。”

毛泽东听了万泉林的话后问他:“ 现在物价也还不稳定,你们的生活能有什么做保证吗?”

万泉林说:“ 现在和过去不一样, 过去说的是货币, 现在说的是小米。

我们一天赚10 斤小米,小米1 角钱1 斤,我们赚10 斤,小米涨到两角钱1 斤,我们还是赚10 斤, 这样我们就不算吃亏了, 生活也就有了保证。”

毛泽东向工人们告别时, 很客气地向他们说:“ 你们帮助我们干活, 谢谢你们。”

离开了这些辛勤劳动的工人后, 毛泽东来到了离警卫班驻地不远的地方。

这时, 他对武象廷说:“ 你去你们警卫班给我拿洋火, 我要抽烟。”

武象廷这才醒悟, 为什么今天散步以来毛泽东一支烟也没有抽呢, 原来他身上没有装“ 洋火” 啊。

武象廷答应了一声“ 是”, 撒腿就要走, 可刚刚跨出去一步, 毛泽东又把他叫了回来:“ 武象廷同志, 你回来。”

听到毛泽东的叫声, 武象廷返转回来。

这时,毛泽东一本正经地对他说:“ 火柴是中国造的,为什么要叫洋火?”

武象廷说:“ 开始咱们没有火柴, 外国人侵略中国后带进来的。” 说完,就去给毛泽东拿火柴去了。

毛泽东和毛岸青、李敏正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着。武象廷取来了火柴,划着后给毛泽东点燃了一支香烟。

毛泽东吸了一口烟, 轻声地说:“ 谢谢你。”

他就在这个地方坐下来休息。忽然,毛泽东又问武象廷:“ 你们警卫班里的人, 在院子里干什么?”

武象廷说:“ 阎排长正领着大家掏茅粪浇西红柿哩。”

毛泽东一听说大家正在劳动着, 兴致又来了。他对武象廷说:“ 走, 去你们警卫班看看。”

阎长林看见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女儿来到了警卫班, 放下手中的活迎上去, 其他警卫员也都迎上来。这时, 毛泽东对大家说:“ 我给你们领来两个劳动力。”

大家一看, 知道他指的是毛岸青和李敏, 都笑了。这一天, 毛泽东散完步来到这里后, 同警卫战士一起掏茅粪浇西红柿, 一直劳动到吃饭时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4: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天地日月乾坤定,祈年殿外紫气来——毛泽东与民主人士畅游天坛

天坛, 坐落在永定门内东侧, 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 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 比故宫的面积大三倍。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 初名天地坛,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 才改今名。天坛的建筑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 有两重坛墙。坛墙的北部是半圆形的, 南部是方形的, 以符合古代“ 天圆地方” 的观念。坛内主要建筑有供皇帝居住的斋宫, 有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祈年殿, 有储存神牌的皇乾殿, 有举行祭天仪式的圜丘坛以及祭祀礼时宰杀牲畜和制作祭品的宰牲亭和神厨、神库等。坛内古柏参天, 枝叶浓密,气氛庄严肃穆, 建筑精巧优美。

介绍两位前清翰林

1949 年9 月下旬的一天, 正值北京的金秋季节, 也是举国上下紧张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做准备的时期, 毛泽东要去天坛散步, 随行人员马上跟着出发了。

毛泽东乘汽车驶出中南海, 到达天坛时, 从东大门开进去, 在第二道门后百米左右靠路南的饮料棚前停了下来。这时, 天气突然变得阴沉沉的, 太阳被遮掩在云层里, 公园内已无游人, 只有秋风劲吹, 带着沙土和卷起的落叶在地面上沙沙作响。

毛泽东下车后, 在饮料棚内坐了下来。这简易的饮料棚是用木板、席子搭起来的, 除南面是商店的柜台室外, 北面和东西两面都无遮拦。显然, 毛泽东是在等候着什么客人的到来。

不多时, 几辆汽车鱼贯而行开进了天坛的东大门, 在饮料棚北面的马路上停了下来, 汽车里相继走下来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粟裕等军界的高级首长,他们和毛泽东见面后, 又一起等候其他人。

等到游览天坛的同行者到齐之后, 毛泽东很有兴致地说:“ 这几天,大家一面商量开好这次政协大会, 一面访亲会友, 你们辛苦了。以后大会开幕,那就更紧张得了不得了, 所以今天我钻了一个空子, 请大家来这个地方, 无非是调剂一下生活, 喘口气嘛!”

毛泽东这几句极其普通的话语, 蕴藏了一种深厚的情谊, 同行的人听后感到了一种共享的温情, 都禁不住笑了起来。接着, 毛泽东指着他身边的两位长者, 大声说:“ 我给诸位介绍两位清朝的翰林:这位是张元济先生, 这位是陈叔通先生!” 随行的人员不约而同地鼓掌欢迎。毛泽东看着有些不好意思的两位清朝翰林, 有意打趣地说:“ 下边, 我们先请张元济老先生给我们讲一讲, 他是如何考翰林的、见过几次慈禧太后、她摆不摆架子, 好不好?”

“ 好!” 同行的高级将领和官员也随之恢复了童趣, 就像是小学生听到老师问话之后一齐大声回答, 搞得张元济老先生很不好意思。他停了一会儿,笑着说:“ 诸位可能有所不知, 清朝的翰林, 大概等于现在的大学教授。你们想想看, 一个普通的教授, 怎能随便见到不可一世的慈禧呢?”

同游天坛的人听后又忍不住笑出声来。

“ 陈翰林,” 毛泽东看着陈叔通, 有意转移目标,“ 您老人家到此有何感想啊?”

陈叔通听后十分认真地说:“ 我和张老可谓是三朝元老, 参拜过清朝的皇帝, 见过袁世凯, 和蒋介石也打过不少交道, 感到这些最高统治者的身上, 都有一种不可一世的傲气。唯有我们的毛主席, 和我们没有一点距离!”

“ 千万不要奉承我!陈老,我们都要警惕鲁迅先生说的捧杀哟!”毛泽东十分认真地说罢,又大声说,“ 我提议,大家在此合影,然后自由找对象,游天坛!”

别有用意的合影

毛泽东的提议得到了同行者的赞同。当随行的摄影师拍摄完毕, 大家准备自由结合游天坛之际, 毛泽东一把拉住陈明仁, 主动地说:“ 子良将军, 来, 来,咱们俩单独照个相吧!”

这太出乎陈明仁的预料了! 当年, 像他这样一级的军官, 是不可能跟着他的蒋校长参加这样的活动的。即使有机会参加, 他也不可能独享其殊荣—— 与蒋介石单独照相。因此, 他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 甚知毛泽东用意的陈毅一边把陈明仁推到毛泽东的身边, 一边说:“ 陈将军, 你和主席都是湖南老乡, 主席请你, 你装啥子斯文哟!”

“ 陈将军,听说蒋介石在台湾为你开追悼会啦!” 毛泽东带着幽默的口气对陈明仁说。

“ 那是他们的老一套了!” 陈明仁带着对蒋介石鄙视的口吻回答。

他们在祈年殿西侧一二百米的地方停下来, 毛泽东和陈明仁将军合影。合完影, 毛泽东率一群高级将领向祈年殿方向信步走去, 这可以说是散步了。

毛泽东幽默地说:“ 子良将军呀, 现在外面的谣言很多, 说你被我们扣起来了, 还说杜聿明、王耀武被我们五马分尸干掉了。我想请你开会之后, 去山东济南看看他们, 把情况向外介绍一番, 写些书信给你那些还未过来的亲友故旧, 促进他们及早觉醒, 及早归来。”

“ 是, 我一定照办。” 陈明仁爽快地说。

“ 你还可以把这张照片分送给你们黄埔同学, 只要送得到的, 都送一张好吗?” 毛泽东又说。

“ 好, 我一定送。” 陈明仁回答。

“ 那你打算洗印多少张呢?”

“ 我打算洗10 打,120 张。”

“ 不够, 不够, 至少要洗50 打。”

“ 主席! 我照办!” 陈明仁将军的军人风格很突出, 回答得坚定而简洁,他感到毛泽东给了他一项重要的任务。

毛泽东邀请张元济同游天坛,陈毅、刘伯承、粟裕等陪同。一路上他们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在回音壁古柏林休息时,毛泽东请张元济坐在身边,询问他早年参加戊戌变法以及光绪召见时的情景,又问他早年在京做官时是否来过这里。张元济笑着说:“这是皇帝敬天之处,我那样的小官岂能来此?”

毛泽东听了,爽朗大笑。

毛泽东说戊戌变法失败, 原因在于不发动群众, 但也流了不少血, 给我们留下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他称赞商务印书馆为人民出了不少有益的书, 并说他读了《科学大全》这本书, 学到不少知识。商务出的《辞源》, 他在延安时总是放在案头, 写作时常常翻阅。在这次游天坛之后, 毛泽东与张元济之间书信来往共有十来次。至今, 在浙江海盐张元济图书馆的纪念室里, 仍挂着一张毛泽东和张元济在天坛的合影。照片上毛泽东扳着手指在讲解, 张元济认真地倾听着。这张照片真实地记载了毛泽东同民主人士之间的友谊, 并为天坛这一古迹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4: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皇家龙脉大动土,为民挖出龙涎湖——毛泽东与十三陵水库的特别

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县境内天寿山下, 是明代封建帝王的陵墓, 包括长陵(成祖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昭陵(穆宗朱载)、定陵(神宗朱翊钧)、庆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思陵(思宗朱由检), 占地总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正门前的五楹巨大石牌坊在由此到长陵的长达7公里的墓道上, 建有大红门、碑亭、享殿和石人、石兽等。由大红门北望, 在一片苍松翠柏之间, 掩映着一处处金碧辉煌的殿宇, 其中以长陵的建筑规模最大, 最雄伟。

十三陵评明朝皇帝

解放初期, 昌平县政府为了十三陵不遭到人为的破坏, 特别规定:一不许拆陵砖石块, 二不许砍伐陵里陵外树木, 三不许陵里陵外放火烧荒, 四不许破坏陵墓建筑物。违者要重罚。

为了执行好这个规定, 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护陵委员会。王有富和郭玉奎就是护陵委员会专门调来的工作人员。虽然只有两个人, 但任务却不轻, 不但要巡管整个十三陵, 还要联络各村村长贯彻执行县政府的规定。

这天, 王有富正好去昌平县政府农建科办事, 上午十点多钟他从县城返回陵园, 途中看到了这样一幕:十三陵神路石雕大象旁, 几个打猪草的半大小子,正试探着一步一步靠拢两辆小轿车、一辆吉普车, 这些当时很稀罕的东西正强烈吸引着他们。围过去后, 见并没有受到坐车人的喝斥, 他们忍不住伸出手,去摸那锃亮的车体。

就在这时, 王有富忍不住喊了一声:“ 别乱摸。走开点!” 其实王有富的好奇心一点不比孩子们弱, 只是他对坐车来的人更感兴趣, 那是四个领导干部模样的人, 其中一位长者, 身材魁梧, 面容慈祥, 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拄一根竹杖, 正在举目远眺。王有富打量好一会儿, 越看越觉得眼熟, 好像在哪里见过, 但一时也想不起来。来人开始照相, 王有富看见孩子们正在东摸西摸, 怕搞坏了这么贵重的东西, 赶紧吆喝了一句。

王有富的喊声惊动了来人。那长者朝他走来,同他打招呼,问他是哪里人,要去哪里。王有富报出自己的名字和身份, 说明原委, 接着反问了一句:“ 你们是来逛陵的吧?”

那时, 十三陵远不像现在这么热闹。国家也没有财力和精力马上对陵墓进行修缮和旅游开发。但断断续续总有人来此, 逛陵游玩, 吊古抚今。作为巡陵人, 王有富常能见到各色各样的人, 见的人多了, 也大致能猜出逛陵人的身份。

王有富的判断是对的, 来人的确是国家干部。但是, 他想不到的是, 这个干部如此之大, 大到竟然是一国之主。

1951 年, 毛泽东轻车简从来到了十三陵。这不算是一次巡视, 也说不上是微服。因为新生的共和国首脑们进驻中南海还不到两年, 虽然人人都知道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布了新中国的诞生, 街上也常有他的画像, 但毕竟人们对他还没有熟悉到一眼就能认出的程度。

来逛陵的长者对王有富说, 我们想先去长陵, 你能帮我们引一下路吗? 王有富很痛快地答应了, 他跟着一个秘书模样的人上了吉普车, 三部车一直开到长陵门前停下。那时十三陵还没有开放游览, 陵门上了锁。王有富到护陵委员会取来钥匙, 带客人走了进去。

陵门里面大殿石阶台上, 翻晒着药材。王有富对长者讲, 这是他和郭玉奎在巡陵路上顺手采来的, 准备晒干卖给收购站, 换钱改善伙食, 因为他们两人都是靠津贴过日子, 生活比较困难。长者表示赞同, 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一行人进入长陵墓隧道, 走上宝城, 看了大明成祖文皇帝的陵石碑。逛陵人广博、卓越的见识给王有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长者显然对墓主人很熟悉。他说:“ 这个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敢在北京建都城, 敢把自己的陵墓放在这里, 不怕蒙古人的铁骑, 是个有胆识的人。

这个皇帝长住土木行宫, 理政练兵, 很少在京城金殿办公, 不忘戎武, 这很不容易了。”

看了长陵, 又去看葬嘉靖皇帝的永陵。一条石铺路通向坡上。永陵大殿已经被毁坏, 陵门内荒草萋萋, 村人的几只山羊悠闲地看着来人。

长者上宝城绕了一圈,望周围山景, 又登上墓顶土丘, 边走边向王有富和随行人员介绍嘉靖皇帝其人:“ 这个皇帝特别迷信, 二十载不亲朝政, 偏听偏信,重用奸臣严嵩达20 年之久,还将清官海瑞下了大牢。这个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才放出海瑞。”

下了永陵, 长者征求王有富的意见, 可不可以到定陵看一看。王有富欣然应允, 一行人乘车来到定陵前。

定陵大殿也已毁, 石块雕琢而成的牌楼还完好。上面“ 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 的碑刻引起了长者很大的兴趣。他绕着墓碑走了一圈:“ 这个牌楼不怕火烧吗?”

墓丘上, 层层叠叠的松柏林遮住了阳光。长者感慨地说:“ 定陵葬的是万历皇帝,他叫朱翊钧,就是京戏唱《二进宫》的李艳妃抱的小皇帝。他10 岁登基,这个人长大了, 酒色财气都好, 极度奢侈腐败, 长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种子,是个无道昏君。他当了48 年皇帝, 是明朝当皇帝年头最长的一个, 也是失民心最严重的一个。”

长者手拄竹杖, 边走边讲, 不觉走到了宫门口。他问王有富:“ 南边能看到的是哪个陵?” 王有富告诉他说, 是昭陵, 万历父亲隆庆皇帝的墓。

长者停住脚步, 说, 到该回去的时候啦。他对王有富表示感谢, 还一定要把他送到定陵桥上。车到桥上, 王有富下了车, 秘书也随着跟了下来。这时, 秘书对王有富说了一句话, 一句让他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话。

秘书说:“ 刚才逛陵的人不是别人, 是毛主席!”

小车远去的时候, 王有富依然伫立桥头。

非同寻常的劳动

1958 年5 月25 日,十三陵水库动工,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参加劳动。去工地之前, 他们先到长陵参观。

“ 十三陵是个好地方, 这朱棣也真是有些眼力。” 毛泽东像是对身边的周恩来, 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着, 踏上石阶, 走进恩殿。

毛泽东的目光先是在粗大的楠木柱上浏览一番, 轻轻地点着下颌。当他迈出大殿门槛时, 转身对身后的工作人员说道:“ 好气派的大殿…… 一个死人建这么座大殿, 有何益处? 实在是劳民伤财!”

“ 毕竟是封建阶级的生活观嘛。” 周恩来接过话题。

毛泽东不再言语, 随陪同人员登上长陵宝顶。他微微喘了几口气, 把衣扣解开, 掏出一支烟含在嘴里, 点上火, 狠劲地吸了一口, 喷出浓浓的烟雾。

“ 有人说明朝在军事上的失利, 在于对北京的守御分兵太散。恩来, 你看呢?” 毛泽东转身问周恩来。

周恩来望着翻卷的河水和起伏的山峦,沉思地说:“ 十三陵、居庸关和北京城,地非不灵, 城非不高, 兵非不多, 粮非不足也, 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 这顾炎武的话被你拿来, 确实恰如其分啊!” 毛泽东说着望望周恩来,两人会心地笑笑, 走下宝顶, 迈出陵园大门。

就在上车的一刹那, 毛泽东好像遗失了什么, 他抓住车门, 回身深深望了一眼苍松翠柏中的皇家陵园,脸上掠过一丝淡淡的怅惘。这稍纵即逝的神情,周恩来及时捕捉到了并作出了反应。

“ 主席, 还去定陵吗?”

“ 改日再去吧。” 毛泽东说着, 转身进了轿车, 向十三陵水库驶去。

毛泽东突然改变参观定陵地下宫殿的计划, 使陪同人员大惑不解。于是, 在当时的中国高层领导人中, 唯有毛泽东一人从未踏进过地下宫殿之门。

到十三陵参加水库建设劳动的几乎包括了全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和中央委员、候补委员, 坐了满满五辆客车。毛泽东也是和大家一样坐着大车去的。

义务劳动开始后, 刘少奇先和民工一样平土, 然后又和他们一起唱着号子打夯。周恩来站在民工队里往大坝上传土, 后来又去挑土。其他领导人也都或平地或铲土、挑土。天气很热, 个个都汗流浃背。

毛泽东和彭真在一起, 手执铁锹铲土, 他的动作很熟练, 一举一动也最引人注目。成千上万的民工放下了手里的活, 向这里围拢, 一层一层, 千万双眼睛, 就这么注视着他, 注视着他的一双手和一把铁锹。运土的战士怕毛泽东累着, 常常是不等筐满, 就挑起走了, 毛泽东发现, 几次阻止也不起作用。他是农民的儿子,以劳动为荣,但劳动在他的眼里还有更深刻的政治意义,那就是: 防止官僚主义, 改造思想, 同群众打成一片。1963 年的杭州会议上,他就说过, 支部书记不参加劳动还不是“ 保甲长”? 干部不参加劳动就可能变成国民党。很多问题, 一参加劳动就可以解决。他认为, 干部参加劳动是百年大计, 是保证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劳动者手里的大问题。

毛泽东的劳动是非同寻常的。他是在震山撼岳的“ 毛主席万岁” 的口号声里开始劳动、结束劳动的。他手中的铁锹一放下来, 边上就有人用自己的衣服把它包了起来, 留作永久的纪念。后来, 这把铁锹的确也被送到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毛泽东劳动了一个小时。他离开工地, 大轿车走出很远了, 工地的人群仍在沸腾之中。

在一个假日, 毛泽东还曾带领女儿李敏到十三陵水库视察。汽车疾驶在平整的公路上。神道旁一座由石龟背着的石碑从车窗外闪过, 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 他连忙招呼汽车司机停车。他同李敏下了车, 围着石碑转了好几圈,又仔细地看上面的碑文。他向李敏讲述了石龟背碑的典故。他说, 石龟背着高大的石碑, 人们通常叫它“ 王八驮石碑” 。其实, 驮石碑的既非王八, 也不是乌龟, 它的真正名字叫。传说龙王有九个儿子, 其中力气最大、好背重物的一个就是, 它的身体似龟, 头部似龙。古代的人为死者立碑,喜欢把石碑立在赑屃的背上, 祈求靠它的神力, 使石碑经久不倒, 千秋永存。在明十三陵见到的石碑, 是功德碑, 就是由龙首龟身的赑屃驮着的。毛泽东还说, 有的石碑上面盖着亭子, 叫做碑亭, 有的石碑有几十吨重。这一介绍使李敏大开眼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4: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权力之巅紫禁城,皇家禁苑大故宫——毛泽东三进故宫,笑谈历史

故宫,旧称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明永乐四年(1406 年)始建,永乐十八年(1420 年)基本建成, 迄今600 余年中历经24 个皇帝, 有屋宇9000 余间。周围宫墙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 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壁垒森严的城堡。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 外朝”、“ 内廷” 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及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明清两代历史和历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决策保护故宫

毛泽东对故宫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早在1949 年初北平解放前, 他就运筹帷幄, 于1 月16 日以公函致傅作义将军:

本军奉命征讨,全为吊民伐罪。贵将军不敢野战,率领数十万军队退入平津,据城抵抗,使两城人民受尽痛苦。本军迭次通知贵将军及贵属,顾念两城数百万人民之生命财产,数千年之文化古迹,国家前途所系之轻重工业及贵属官兵之身家性命,提出和平缴械或出城改编两项办法。

当时, 大批国民党溃军涌进城内, 散兵游勇在紫禁城内乱窜, 故宫面临危难。如若攻城,国民党军队必以故宫为避难所,甚至可能作为发射场地,两军相逢, 后果不堪设想。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保护了故宫这一伟大的古建筑群。

解放后, 毛泽东对故宫博物院一直很重视。1951 年12 月12 日, 他把王船山的墨迹《双鹤瑞舞赋》赠送给博物院, 这是他的友人姚虞琴赠送的墨宝。姚虞琴是著名画家, 浙江余杭人, 早年在长沙研究清人王夫之( 号船山) 的学术思想。日寇占领期间, 他以卖画为生, 画兰不带土, 以寓国土沦陷之意。新中国成立后, 他欣喜万分, 将自己珍藏的《双鹤瑞舞赋》, 交由陈叔通献给毛泽东。毛泽东虽然非常喜爱这件墨宝, 但他认为还是交由博物馆收藏为好。于是将这件书法珍品交给了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 并给郑写了一封信:“ 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 今送至兄处, 请为保存为盼!”1952 年12 月27 日, 毛泽东又将友人蒋泽霖赠送的钱东壁临《兰亭十三跋》赠送给了故宫博物馆。

三上紫禁城

1954 年5 月中旬, 毛泽东曾三上紫禁城。5 月17 日下午, 他身穿灰色中山装, 脚登白底布鞋, 手拿一根小竹竿, 登上了神武门城楼, 不声不响地来到故宫, 当时只有保卫科长韩炳文一人陪同。毛泽东从神武门东马道登上城楼后, 顺着城墙向东走, 一直走到东华门, 高兴地浏览了故宫全景。在东华门城台, 毛泽东坐在小马扎上休息, 询问了故宫的机构设置, 各部门分工和人员的文化程度。他还参观了“ 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 。这次游览前后共计三个多小时, 直至近黄昏才离去。

隔了一天,5 月19 日下午, 毛泽东又来到故宫。这次是进午门, 登上午门城楼, 继续参观“ 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 。这次他对出土文物展览看得比较详细, 前后共约两小时。

5 月20 日下午, 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故宫。这次也是进神武门, 前次是向东, 这次是向西走。在西北角楼外, 留下了珍贵的照片。毛泽东在西边城墙上看到近处防空部队的高炮阵地, 看完他们的演习, 说:“ 高射炮设在这里不好, 敌机飞到这里再打就晚了。” 直到晚7 时, 他还想参观宫殿之内的文物展览, 但由于没有照明设备, 无法继续参观, 只好向大家挥手告别。

向故宫借阅书画

毛泽东钟情于故宫, 还有一条原因, 那就是向故宫借阅书画。他每次借阅书画, 都有清单, 并及时送还。故宫至今还保存有两份毛泽东借阅书画的目录:一次是1959 年10 月23 日,由中央办公厅陈秉忱经手,借阅书画20 件;

另一次是1963 年2 月11 日, 由田家英经手, 借阅书画26 件。这两次所借均为明清两代名人作品, 从目录上看, 毛泽东在绘画上喜爱山水花卉, 在书法上喜爱草书。毛泽东酷爱字帖, 让秘书把所有的字帖集中起来放在身边。

毛泽东十分关心故宫博物院的建设, 他在参观时向陪同人员询问了故宫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当听到这里还有人是小学文化程度时, 毛泽东说, 那可不行, 要好好学文化, 文化不高是难以做好工作的。在故宫参观“ 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 时, 他指着文物展品向陪同人员说:“ 这就是历史, 你们应当学点历史, 要懂得历史。” 可见, 毛泽东是把故宫当作历史来看的, 教育工作人员要通过这个窗口, 知道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4: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察古观今一瞬间——北京古观象台上,毛泽东笑

北京古观象台始设于元代,原名“ 司天台” 。明初攻克北京时毁于战火,残存的天文仪器被运往南京保存。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 年) 时重建此台, 由元代大都城的东南角楼改建而成,且改名“ 观星台”,并复制了一套仪器,明代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 天球仪)等, 台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内置圭表、漏壶等仪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 年止, 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 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1954 年5 月16 日, 毛泽东去天文台看北京古观象台。到了城墙边, 毛泽东问张随枝:“ 我们从哪里进去呀?”

张随枝说:“ 这里的门在下边, 毛崇横已找看门的人去了, 现在还没有找来。”

毛泽东“ 嗯” 了一声说:“ 知道要来,为什么不早通知人家? 这里是进不去了, 我们只好在这里看一看吧!”

毛泽东指着观象台对他的侄子毛远新说:“ 你看那上边有龙, 龙嘴巴下边还有蛤蟆。”

毛泽东又说道:“ 这些是重要文物, 保存得不太好啊!” 说着, 他便坐在一块石头上, 向大家讲起了发明地动仪的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来。

“ 张衡是河南省南阳人, 他幼年丧父, 家境贫寒, 但他好学不倦, 从天文、历史, 到哲学、文学, 都有成就, 尤其是在天文学上有杰出的贡献, 还写了一本天文学著作《灵宪》。

“ 张衡创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被世界科学界称为地震仪的鼻祖。

“ 张衡活了62 年,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他做官37 年,在中国天文学和科学技术上, 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后人要学习他这种好学不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我国的文物,要很好地保管,对祖国的文明史要很好地研究、继承和发展。”

讲到这里, 毛泽东说:“ 好吧! 我们今后要很好地学习呀, 有机会再到南京紫金山上去看看天文台……”

毛泽东站起来问张随枝:“ 咱们往哪里走啊?”

张随枝回答说:“ 主席, 顺着城墙到前门城楼上看看, 好吗? 不知主席是否同意。”

毛泽东说:“ 那好。”

大家沿城墙走了百余米, 来到了东便门。

毛泽东问:“ 这是什么地方?” 张随枝说:“ 东便门。”

毛泽东幽默地说:“ 那么, 就是说让大家到这里解手啊!”

张随枝认真地说:“ 这里叫东便门, 并没有厕所。”

毛泽东兴致很高, 一边走一边笑, 和大家侃起了朱元璋当皇帝的故事来。

毛泽东说:“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 明朝的开国皇帝。由于他出身贫穷, 为了谋求生机, 出家为僧。朱家生了8 个孩子, 只活下6 个,4 男2 女, 朱元璋排行最小, 小名叫重八。这一年遇上百年罕见的干旱和瘟灾, 他的父母和兄长都被夺去了生命。当时年仅17 岁的朱元璋, 埋葬了双亲, 便离开亳州开始了他的游荡生涯。

“ 他为生活所迫, 常到安徽、河南, 往返七八次, 往返搬家, 接触了社会,又经游历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生涯。

“ 当时河南南阳和安徽淮南, 是白莲教内两大派活动的中心, 出游期间他不可能不接触白莲教。出游返乡后, 又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初为步卒;由于他作战勇敢, 才智过人, 很快被郭子兴收为心腹。”

说着, 毛泽东已来到哈德门, 顺着小路一直走到城墙下, 绕过一截缺了的城墙, 顺着小路往城墙上走。

上了城墙, 大家的脚步慢了下来, 毛泽东又乘兴讲起了朱元璋的故事。

“ 郭子兴死后, 朱元璋就把这支义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时他采纳了谋士朱升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建议, 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在群雄中已无敌手, 自己称了王。

“ 朱元璋在平定江南的关键之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充分发挥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当时, 陈友谅用兵60 余万, 楼船数百艘, 主动出兵, 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朱元璋仅20 万人, 又都是小船, 他亲临前线, 亲自督战,临危不惧, 终于取得了胜利。

“ 鄱阳湖之战, 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朱元璋在13 年的统一战争中, 屡败强敌, 消灭了割据势力, 出军北上, 建都南京。在执政的30 年中, 他展现了光辉的一生, 真不愧为一代英豪。

“ 他是个放牛娃,开创了近300 年的大明王朝,上无先例。他没有什么文化, 完全靠他的聪明才智, 是他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成功的一个典范。

“ 他有成功的一面, 也有失败的一面。” 接着毛泽东又分析了朱元璋不够的地方。毛泽东曾对朱元璋做过精心的研究。他稍停了一下, 继续对大家说:

“ 我们后人要很好地研究明朝近300 年的历史, 很好地学习他成功的经验, 吸取失败的教训。要研究中国悠久的历史, 要好好学习历史啊!”

这时, 他们已走到前门楼上来了。毛泽东向前走了几步, 想先看南边,但看不到, 便转过身从城楼往北看, 看到了金水桥, 又看到了天安门城楼。

那时的广场很小, 还有些建筑和树木妨碍视线, 也看不到多远去。毛泽东走出楼外, 再往南看, 能看到前门大街一个小角儿。

他转过身子看看四周, 见城楼两侧都无路, 扭头问张随枝:“ 我们还往哪里去?”

张随枝随口说道:“ 是不是到崇文门那儿看一看夜景?”

毛泽东说:“ 那就去吧!”

这时天已大黑。远远看去一排排的街灯已经亮起来了。灯光闪亮, 看去还是很迷人的。

从崇文门城楼往北看去,东单灯火通明,很热闹,向天上看去,繁星点点,银河倒悬, 更给北京的夜景增添了光彩。

毛泽东看到这些美丽的夜景很是感慨, 他说:“ 看来, 要很好地发展电力工业。城市有了电灯, 可农村还没有电灯照明呀!”

“ 天黑了, 我们还去哪里?” 毛泽东问。

张随枝说:“ 咱们下去回家吧!”

毛泽东说:“ 那好。”

这时, 顺城街的路灯也亮了。小路被灯光照得影影绰绰, 还能看得清楚。

毛泽东下去后, 直接上了车, 便往中南海驶去。

这是毛泽东进城以来走的时间最长, 也是路走得最远的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4: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武夫当国乱春秋,革命功成苦难多——袁世凯墓前,毛泽东讲述革

袁世凯(1859~1916 年),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首领,曾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后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宣布复辟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同年6月在全国人民声讨中忧惧而死。北洋政府按照他生前的嘱咐,花费两年时间,耗巨资150多万银元,占地200余亩,在河南安阳市洹水北岸为其修建了茔墓,俗称袁林。此墓系我国民间建筑和西洋建筑物的结合体。

袁茔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南北神道中轴线上,绵延长达千余米, 经洹水北岸一字排开照壁、玉带桥、牌楼、碑亭、望院、飨堂、平旷庐、袁墓等。整个墓园由藜寨围护, 寨外渠水环绕,20 世纪60 年代初, 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时, 来到了安阳桥太平庄北侧,到仿照美国总统格兰德濒河庐墓式建造的林苑—— 袁茔参观游览。

毛泽东在潘复生、晁哲甫、曹幼民、程耀吾、刘仿生等陪同下,沿北神道,过牌楼,目睹了牌楼院两侧的文武石人、石狮、石马等石雕。毛泽东用手指着石雕向人家发问:“ 这些都是一块石头所雕,你们谁知道这石头是怎么运来的?”

“ 据说, 是泼水成冰运来的。” 曹幼民答。

“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毛泽东抚摸着石狮子深沉地说。

碑亭是袁茔较为典雅的建筑物, 它四面各显三间, 歇山草檐飞角, 亭壁四门间通, 门眉环嵌番连草条边, 亭内赑屃碑上镌“ 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字, 矗立在碑亭院的正中央, 惹人注目。

毛泽东走进碑亭之后, 先绕着庞大的石雕转了一周, 然后又立在赑屃前,面对“ 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 九个字, 沉思了一会儿, 然后走出碑亭, 回首望了碑亭上的“ 草檐”、“ 飞角” 一眼, 穿过飨堂院, 入飨堂。

飨堂, 是专用酒食待人的堂殿。它高阔宏伟, 后墙正中的穿堂门, 直伸平旷庐。

毛泽东穿过后堂门, 登上平旷庐的台阶后, 绕袁墓一周, 尔后健步袁墓之巅, 深深地呼吸了几口气后, 放眼环顾远方一周。

这时,已是农家午餐的时候了,视察也接近尾声。毛泽东一行从10 点到安阳,奔走到此时, 既未进食, 也未饮水。为款待毛泽东一行, 曹幼民让陪同人员把食品、热水杯、香蕉、苹果放到飨堂之后平旷庐台阶下面的石条上。

“ 主席, 下去歇歇脚好吗?” 曹幼民请示毛泽东说。

“ 好, 你是地委书记, 听你的。”

毛泽东在前, 曹幼民、程耀吾紧随其后, 缓步走下袁墓平旷庐的台阶, 坐在一块石条上, 点燃一支香烟。其他人都围着毛泽东, 有的背靠台阶, 有的席地而坐。程耀吾、路光来等人把苹果、香蕉、茶水及其他食品捧到毛泽东面前。

“ 主席, 请。” 程耀吾打着手势说。

“ 谢谢。” 毛泽东说着伸手接过茶杯, 呷了一口。看到大家都不吃, 便向潘复生说:“ 大家都吃嘛! 你们只是让我毛泽东一个人吃, 不好。你是省委书记, 你分嘛, 平分土地, 每人一份。”

“ 哈哈哈……” 逗得大家一起笑了。

毛泽东看大家还不肯吃, 自己也不先吃, 风趣地劝大家说:“ 这样不好,胜利果实, 大家都应享受, 每人一份, 都吃都吃。” 说着就站起来, 把香蕉、苹果亲自平分给大家。

毛泽东分完东西, 一边吃苹果, 一边讲述起袁世凯的罪恶历史:“ 袁世凯这个人是你们河南项城人, 是个大官僚地主, 他在项城就有很多土地, 又在安阳搞了很多土地。他特别惯于耍两面派手法。他从天津小站练新军起家,混入维新派, 骗取了光绪的信任。戊戌变法时, 他当面慷慨陈词, 实行兵谏,诛杀荣禄, 软禁慈禧, 拥戴光绪;但背后却向荣禄告密, 用出卖镇压维新派的代价, 换来了直隶总督兼外务部尚书的头衔。宣统初年, 醇亲王要杀袁世凯,因唯恐他的同僚造反, 才令其回家养‘ 足疾’ 。袁世凯为东山再起, 看中了安阳这片土地, 所以未回祖籍项城, 来到洹上隐居。”

毛泽东略停一会儿又说:“ 武昌起义后, 袁世凯果然被清廷起用, 他既镇压民军, 又利用民军要挟清军, 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 又来复辟帝制。由于他倒行逆施, 洪宪皇帝才当了83 天, 就见上帝去了。”

毛泽东讲袁世凯时, 大家都静静地听着, 当听到“ 见上帝去了”, 有人提出:“ 袁世凯恶贯满盈, 他的坟茔应该平掉。”

毛泽东说:“ 不要平嘛, 要把它保护好, 留作反面教材嘛。”

这时, 毛泽东仰面看看已偏西的太阳, 向曹幼民、程耀吾说:“ 还有什么要看的吗?”

“ 门外还有两处。” 程耀吾说。

“ 走, 来了嘛, 就要看个彻底。” 毛泽东说着就动身同曹幼民肩并肩地向牌楼门外走去。曹幼民身材高大, 双肩宽阔, 一口京腔, 两人并肩而行, 双双风度凛然, 在谈笑中健步来到玉带桥端:这是一尊照壁, 高7 米多, 长30多米, 顶端用琉璃砖瓦砌成;中间和东西尽头, 各有卧龙守卫, 墙壁北面正中,镶嵌着五枚琉璃砖墓徽。当初, 为了遮挡来往人们的视线, 使“ 坟山贯气”, 特别建造了“ 照壁” 。它和小巧玲珑、下有流水的玉带桥相距200 米, 南北相映,曲径通幽,雄伟壮丽。毛泽东举目向北眺望, 只见梅槐翠柏,郁郁葱葱,气势磅礴, 直伸平旷庐, 转身又向南看, 照壁挡视。

毛泽东想考一考中共安阳地、市委领导, 便问曹幼民、程耀吾、刘仿生等:

“ 袁世凯祖上在项城, 他为什么要选择洹上作茔呢?”

原来安阳地委与市委的领导预料到毛泽东会问这问那,现在果然不出所料,但却被这个简单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问住了。这时, 不知是谁捅了王汉华的背一下, 示意他这位“ 应急” 而请来的“ 秀才” 顶上去解除窘态。但这位被公认为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 科长” 也低头不语了, 无可奈何地耷拉下脑袋。

中共安阳地委机关系省委的派出机构, 中共安阳地委书记曹幼民是陪同者中的首领了, 这答卷大家都希望他能回答得上。此时玉带桥上鸦雀无声, 随同毛泽东来的省委书记潘复生、省主席晁哲甫等人, 也都渴望曹幼民这位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的书记能交出使毛泽东满意的答卷。此时, 曹幼民正在思索一个问题:

明朝十三陵依山傍水,气势雄伟,“ 头枕山,脚蹬水”,预示身后江山源远流长,这大概是皇家择陵的标准要求吧。而袁世凯生前也曾要求给其在平旷庐后面,土砌一座假山。后来因战乱而导致无人问津, 所以只有“ 脚蹬水” 而无“ 头枕山” 的现状。想到这些, 曹幼民鼓起勇气说:“ 从中国的历史上来看, 皇帝去世后, 一般都要离开祖坟。另建造大皇陵的。袁世凯虽然只做过83 天的皇帝, 但也算是做过皇帝的人, 然而他既是姨娘所生, 又系庶出, 未免觉得回项城入祖坟, 有失其尊。洹上这片土地, 它的西边与殷都遗址相连。从盘庚迁殷后, 殷朝在此发祥, 有了很大发展。殷东就是邺城。邺城是曹操起势之地, 洹水、漳水又是曹操练兵、打过胜仗的战场。洹南面向一望无际的黄河以北大平原,而且洹上又位于洹水、漳水之间,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风景又秀丽, 从封建主义有神论看, 信奉坟山贯气, 洹上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集龙虎之威。袁世凯生前所以要选择洹上作茔, 很可能是他看上了这里风水好。”

听罢曹幼民的解说, 毛泽东微笑着满意地点了点头。

陪同的人在看到毛泽东点头赞许后, 才深深地出了一口压抑的长气, 相互间笑了笑, 悄悄地望着曹幼民说:“ 多亏你曹幼民书记这位陕北抗大生, 否则,我们难免要在毛泽东面前出丑交白卷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4: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山海关前落幽燕,不见当年秦始皇——毛泽东山海关上观沧海、评

山海关,又称“ 榆关”,在1990 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素有“ 天下第一关” 之称,与万里之外的“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1990 年, 辽宁省丹东市的虎山长城被发掘出来后,考古界认为虎山长城才应该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1961年,山海关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传,关公1700 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现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登临“天下第一关”

1954 年4 月21 日, 毛泽东到秦皇岛视察。

毛泽东秦皇岛之行的第一站是山海关。站在整修一新的“ 天下第一关” 的城楼前, 春风吹来, 绿枝舞动, 脚下的柏油路整洁宽阔, 毛泽东又惊又喜地说:“ 这儿真是变了。”

1950 年2 月, 毛泽东出访苏联后, 回京途中在山海关停留。当时, 人们仍沉浸在欢庆解放的喜悦中, 还未来得及抚平战争的创伤,“ 天下第一关” 城楼破败不堪, 城市百废待兴。短短的四年时间, 山海关就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怎么不令人惊喜呢?

毛泽东登上城楼, 举目远眺。重峦叠嶂, 绵延不绝, 在这崇山峻岭之中,长城如一条威风的莽龙, 游动起伏而来, 又蜿蜒伸展开去。

城外不远处有一个平台, 那是威远城遗址, 是吴三桂投降清军的地方。毛泽东借古论今, 谈起了吴三桂的故事:吴三桂是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将领, 明朝溃败, 清军多次劝降, 吴三桂权衡利益, 终于降清, 被清朝封为平西王。他数次平定西南叛乱, 功绩突出。一个政权的得与失, 对人才的爱与舍是至关紧要的。

沿着长城漫步, 毛泽东指着一个墙垛问:“ 那是烽火台吧?”

“ 是的, 战争时做信号用的。” 身边的人回答。

“ 你们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 毛泽东又讲起了历史。

大家请毛泽东上箭楼看看。毛泽东欣然地说:“ 好, 欲穷千里目嘛。”

登箭楼俯视山海关全城, 毛泽东详细地询问了工人的工资多少, 生活得怎样, 叮嘱说:“ 山海关人民的生活还苦啊, 要发展生产,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寻觅“老龙头”

离开山海关, 毛泽东来到“ 老龙头” 。

“ 老龙头” 是长城的起点, 像龙头俯在海中吸水。战争毁坏了城楼, 城墙坍塌, 只剩下一个土坡, 所以毛泽东下车后, 环顾四周, 茫然地问:“ 老龙头在哪?”

人们指着土坡回答:“ 这就是老龙头。”

杂草丛中有一门旧炮, 那是八国联军占领山海关之后留下的。毛泽东感慨地说:“ 现在, 中国人民再不受外国的欺侮了。”

“ 老龙头” 的尽头, 就是宽阔的大海。毛泽东凝视着汹涌的海浪, 转身兴奋地问山海关区区长柴洪山:“ 你是一区区长, 都管什么呀?”

“ 什么都管。” 柴洪山回答。

“ 那大海管吗?”

“ 当然管。”

“ 都管不行啊,还有公海呢。” 毛泽东风趣地说,“ 我们是要把大海管起来,

不过现在还做不到, 这是一项长远的目标。”

从这里隐约可见秦皇岛码头, 那是毛泽东视察的下一站。

码头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装卸货物。毛泽东赞许地说:“ 干得很好。我们要靠他们把海港管好。” 接着, 他问港务局局长石新,“ 现在都有哪些国家的船只来往?”

“ 除了美国以外, 差不多哪个国家的都有, 日本的最多。” 石新回答。

毛泽东高兴地说:“ 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封锁, 但它是封锁不住的, 封锁很快被打破。”

听到对外国海员的限制很严, 毛泽东幽默地问:“ 你们还要向他们开炮吗?” 他说,“ 打破封锁, 我们要依靠各国人民, 而我们也要有适宜的政策。”

陪同的罗瑞卿及时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几天后, 公安部就发来指示,改变了原来的一些规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9 02:41 , Processed in 0.4301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