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23|回复: 0

识见高超 理境澄沏—写在《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出版之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8 18: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建强

  来源:光明日报




1914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资料照片)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

——周恩来《或多难以固邦国论》 一九一五年冬 时年17岁

2月27日,《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由人民出版社在京首发。该书辑录了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期间完成的教师布置的作文,包括论、记、传、启、书、序言、感言等诸多文体,计52篇7万余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

1913年2月,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言为心声,从周恩来中学4年所撰写的文章中,一个敬业修身、忧国忧民、探求真理的青年革命者形象逐渐变得高大而丰满。

从考入南开学校开始,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1916年5月6日,在有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阅卷的所有国文老师均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沏”,“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

1920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旅欧求学前夕,亲手将这些作文手稿装订成册,装于一箱,交由同学代为保存。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经历了战争年代考验的手稿,由好友后代完好地送回到主人的手中。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后,邓大姐将这箱革命文稿送交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南开中学党委书记孙海麟表示,通观周恩来的作文,内容大体可分为“表爱国之志、述史籍之理、说人生之道、记亲历之事、传人性之美”等方面,“虽然岁月不居,这些文章依然发散着穿越时空的光泽”。


文以载道志高远

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1915年1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希望者何?志是也!”他在文中写道:“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他所主张的“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国文老师的评语是“词腴气鬯,生发不穹”,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

1915年3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在700多字的文章中,周恩来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文章慨叹“智者遇之顿时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世人,尽入壳中。”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应当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若夫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幸存邀名之心”,相信“千载之下”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这不正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2013年,是周恩来入学南开中学100周年,南开中学语文学科的老师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的专家们通过笺评周恩来中学时期的作文,向敬爱的周总理奉上一瓣心香。

延伸阅读

海军说(节选)

(周恩来 一九一五年冬 时年17岁)

民国承之执政,在野者据此两种优劣于是有扩张海军之议。言之非艰,行之维艰。或曰:吾国之良港既已租出,财政又复困艰如是,练海军者将徒空言也乎?曰:是,又不然。夫海军之练,其耗费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广,虽今日耗无限之金钱,亦所不恤。借债练军固属不可,然以国家之税练国家之军,又奚不可哉?至军港之佳固多,若秦皇、若葫芦、若象山,又何非吾国主权所及之地耶?果尔,则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执世界之牛耳,保东亚之和平,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

【周恩来教师评语】

笔酣墨饱,气势汪洋。青年有此文字,后日必不可限量矣,勉旃。

选自《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18:55 , Processed in 0.2544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