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3|回复: 0

方中秉性雪中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 18: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祝芸生 林 雍

来源:江西日报



大雪初霁,碧空如洗。

冬日里,清晨的阳光也渐次柔软起来。

2013年元旦刚过,踏雪而行,我们依约来到南昌市石厂街。沿一道狭长的台阶拾级而上,在一幢普通的居民宿舍楼7楼,轻叩门扉,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位中等身材、精神矍铄的老人,虽两鬓飞雪却脸色红润。

眼前这位81岁的老人就是著名烈士方志敏唯一健在的女儿——方梅。

老人家里窗明几净,简单朴素,与众不同的,是墙上并排悬挂着的6幅方志敏同志遗像和画像,书桌上摞得厚厚的一沓关于方志敏的文稿。

环坐窗前,茗香萦绕,一抹暖阳透过窗棂,洒在脸上,落在指尖。提笔,我们的故事还是从方志敏开始。

A 有这样一个女儿

“我一生只见过父亲两次,从《可爱的中国》里认识了父亲。”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这是革命烈士方志敏最爱的一副对联。生前,由于转战各地,他的5个孩子寄养各处,就分别取名松、柏、竹、梅、兰。

方梅便是其中的“梅”。

遗憾的是,作为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在一生中却只见过自己的父亲两次。一次是在她出生不久,一次是在她3岁那年。“我没有叫过一声父亲,因为我那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父亲。”方梅说。

穿越时空的甬道,我们来到1932年冬。当时,敌人疯狂“围剿” 苏区,形势危急,方志敏带领队伍上山打游击,只好忍痛将刚出生的女儿寄放在老乡家里。临行时,方志敏抱着自己的女儿亲了又亲,久久不肯离去。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战场上铁骨铮铮的战士,革命道路上视死如归的斗士,此时饱含热泪对奶娘陈春花说:“我全家人都很感谢你,革命一定会成功,共产党一定不会忘记你,请你好好将梅带大。”此后,为躲避敌人搜捕,方梅随奶娘的丈夫改姓吴。

“但‘梅’是父亲为我取的名字,始终保留着。在那漫长的黑夜里,我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磨练,但我的生命力正如父亲所说,‘梅花生命力最强,能斗雪迎霜’。梅花能够在严冬的大雪中傲然绽放,它是美丽高洁而极富生命力的!”

时光可以消蚀岁月,但无法冲淡爱。

说起父亲,81岁的老人依旧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充满着深深的眷恋。

起初,方梅认识自己的父亲全靠听别人说,旁人嘴里的父亲是个能文能武,潇洒倜傥的英雄。

祖母告诉她,父亲生于江西弋阳,长得清秀、英俊。养父母告诉她,父亲善于演讲,他一讲话,大家围过来听上半天也不嫌累。乡亲们告诉她,父亲骑白马、挎双枪,威风凛凛。当地的老百姓平时最喜欢说的事情就是方志敏的革命故事。日复一日,在方梅幼小的心灵中,父亲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父亲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大家都景仰的英雄。”

很多年里,从各种说法中拼凑父亲形象的方梅根本不相信父亲已经牺牲了,弋阳的老百姓也不相信,虽然关于“方志敏下场”的告示就挂在村口,可他们说,那是国民党造谣。

有人说,父亲在女儿心目中都是英雄。方梅的父亲是大家的英雄,更是她的英雄,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相信父亲还活着几乎是方梅坚持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直到解放后,方梅终于见到自己朝思暮想、辗转千里找寻而来的母亲缪敏。母女相见,抱头痛哭。

几十年奔波之苦,几十年骨肉离散之痛,被岁月无情串成一声沉重的叹息,经年的相思不诉离殇,化作飞洒的雨泪……

十年生死两茫茫,此时的方梅才知道,自己与父亲再无缘相见。

那时,17岁的方梅已经为人妻母。与被母亲带到延安、后来上大学并留苏的两个哥哥方明、方英相比,在农村长大、大字不识一个的方梅吃了太多的苦,母亲想要弥补这份遗憾,把她送到上饶烈士子弟学校读书。

1953年,方梅收到母亲送来的父亲遗著《可爱的中国》,扉页写道:“梅儿,这本书是你父亲在狱中用血泪写出来的遗言,你要反复精读,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来继续你父亲未竟的事业。”

“朋友,想想看,只要你不是一个断了气的死人,或是一个甘心亡国的懦夫,天天碰着这些恼人的问题,谁能按下你不挺身而起,为积弱的中国奋斗呢?何况我正是一个血性自负的青年!”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父亲在狱中和着鲜血写下的这些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时也在猛烈敲击着方梅年轻的心灵。尽管有不少字不认识,但文中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深深感染了她。

“《可爱的中国》使我真正认识了父亲,懂得了父亲说的话,理解了父亲的作为,我为能有这样一位好父亲感到无上光荣。虽然我不能做出父亲那样的丰功伟绩,但我一定要继承父亲热爱祖国、克勤克俭、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就是一位著名烈士子女的心灵独白,也是她一生奋斗的写照。

1954年参加工作,先后当过工人、下过放、当过图书馆管理员,直到1986年以普通职工身份退休。在工作、生活、子女就业等方面,方梅没有向组织伸过一次手,开过一次口。

真爱无言,真水无香。

在平凡的生活中,先烈的女儿用她特有的执着和刚毅抒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B 有这样一位作者

“寻访父亲的战斗足迹,我走遍万水千山。追寻父亲的精神足迹,我写下千言万语。”

“也许,今生注定要与那片红色的土地、红色的故事结缘。” 魂牵红土地,随着时光之弧而翩跹。

1977年,母亲缪敏病逝后,定居南昌的方梅成了方家与家乡父老联系的桥梁。每次赣东北苏区的老同志来到南昌,都会到方梅家坐一坐。在许多无意的接触交谈中,她对父亲的事迹有了更具体更生动的了解。

此时,一个声音开始萦绕在耳边,应该为父亲著书立传,让他的精神得到传扬,让他的事迹成为有据可查的历史。

下决心四处寻访,执笔为父亲立传的那一刻,方梅并没有意识到这枝笔一握竟是半生的沧桑,从迈出的第一步起,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的万水千山。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便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为更多了解真实的父亲,为写作积累更详实丰富的材料,方梅决定只要父亲去过的地方,她都要亲身去寻访,只要有父亲史料的地方,她都要去查询摘抄。

一次,方梅在九江开会,会议结束后,为了搜集资料,她立刻从九江坐火车到德安县,晚上2点多钟才到站。为了省钱,她一直呆在候车室里,早上6点才去敲当事人的家门。

一次,方梅到上海查找资料。住了几天后,不觉间竟然发现身上的钱用光了。当方梅愁眉不展时,正好遇到一位女青年,她是河南一家杂志的编辑。当得知方梅的真实状况后,她非常钦佩,一方面指导方梅怎么写传记,一方面替方梅把住宿费给付了。

还有一次,方梅在调查中了解到,父亲曾经率部队在浙江开化山区驻扎了一个多月。为追寻父亲的战斗足迹,方梅来到了开化县。那是一片高耸入云的深山,道路崎岖,陡峭难行。有人劝她山太高了,就不要去了,但当时年过半百的方梅执意要登山,“不亲身体验,怎能理解当时的艰苦环境和父亲当时的心情?”

结果她花了大半天时间,爬到山顶,不仅崴了脚,还磨出几个大的淤血泡,下山后,浑身疼痛,几天下不了床。

……

为了获得父亲在监狱中那段生活的真实素材,方梅凭借自己单位的一纸证明,背着行李一趟趟出远门,自费寻访当年的见证人。北京、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各地都留下了她踏访的足迹。

从来女人做事难,九分苦来一分甜。

寻访的艰辛还在其次,写作的痛苦更让方梅备尝艰辛。只读过5年书的方梅不知该如何下笔,为了写好自己的父亲,她耗尽了心血。

为弥补写作水平的先天不足,她从最简单的几句话的广告、一页纸的传单开始学起,揣摩几十个字的文章怎样行文。她还坚持读报、写日记、看小说、听广播剧。然后自己学着反复地去写一个个的故事,一段段情节,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几十年来,方梅始终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写作文稿,连续伏案工作十几个小时,由于长期握笔写作,她的右手食指已经变形弯曲。慢慢的,她终于可以把心里散乱的那些情节连贯在一起写下来了……

方梅对自己的写作近乎苛刻,常常是写了撕,撕了写,一个段落反复修改二三十遍是常事。她一边采访,一边写作,当天的采访内容,晚上一定要整理出来,觉得哪里有疑点,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跑到人家那里核对。家里所有可以利用的纸张、本子都写满了字。想到一件什么事,她就立刻记下来,时间长了,抽屉中都是满满的文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99年,40多万字的《方志敏全传》出版,2006年,20多万字的《方志敏和他的亲人们》出版,新书《方志敏和缪敏的生死抉择》书稿也正在写作中。

饱蘸碧血深情的几本书付梓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阅《方志敏全传》书稿之后,评价说:“该书观点正确,史实可靠,对方志敏伟大形象的刻画比较真实、生动,是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书。”

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给方梅的信中写道:“你克服了重重困难,长期坚持收集资料,刻苦写作,终于完成了巨著《全传》,这对中共党史、军史、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精神可嘉,祝贺你,并向你学习!”

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阅完《方志敏和他的亲人们》书稿后认为,方梅同志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和晚辈对长辈的亲情,概述了她父亲方志敏伟大而光荣的一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可读性强、感染力强。

听到了吗?

长眠于地下的赣东北的革命先烈们,这是你们的后人为你们铸下的不朽丰碑。

看到了吗?

一种奋斗不息的血液在流淌,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传承。

方志敏烈士如果九泉有知,也定会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C有这样一种精神

“继承和传扬方志敏的清贫精神,是我应尽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的使命。”

剪剪轻风阵阵寒。

一个淫雨霏霏的隆冬午后,我们相约来到位于南昌市西郊梅岭山麓的方志敏烈士墓。

来到墓前,敬献花篮,三鞠躬。我们的心情是肃穆、崇敬的。在我们眼前,仿佛有一位红军将领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挥斥方遒,在监牢里激扬文字、为民族的觉醒大声疾呼。

长风吹过,苍山照落下的方志敏烈士墓略显萧瑟,呈现一派冬日的静谧。

我们轻声问:“今年是进入21世纪的第13个年头了,距离你父亲的年代已经80余年过去了,一些年轻人可能已经不能理解,甚至不愿相信,作为革命烈士子女,你怎么看待?”

方梅缓缓作答:“正是因为时间久远,才要我们多学习、多了解。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像我父亲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都是有着崇高的品格,他们有文化、有思想,是他们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精英,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是什么精神可以穿越世纪更迭永不过时?

我们想,这已经不是简单对历史的缅怀,而是一个面对历史的发问,一个面向未来的作答。

吃不饱、穿不暖、受压迫的时候,共产党人领着劳苦大众干革命,一呼百应,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现在革命早已成功,生活富裕了,我们还要坚持什么?

仰望星空,我们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仔细品味方志敏烈士《清贫》一文中的话,我们似乎从中寻找到了答案——是清贫的精神。

“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还需要点煤油灯,吃窝窝头,有空调不能用,有车不能开。当前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更应该提高。说到底,清贫就是父亲所说的‘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的这种精神。”方梅进一步解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清贫”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优秀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在一次给大学生作的报告中,方梅这样概述方志敏的精神:“我父亲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清贫“,它的内容包括:‘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它渗透在方志敏的整个文献中,凝聚为他的思想核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中透露出的精神,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在召唤我们,像一声催人奋进的号角在鼓舞我们,更像一面清澈的镜子在照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这样的报告、演讲、研讨会等公益宣传活动,方梅近几年就已经参加了100多场。每一场都是那么令人难忘,而每一场又坚定了她参加下一场的决心和信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怎能忘记,那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晚,在广东湛江一个军事基地。方梅应邀给官兵演讲,1000多名官兵冒着大雨,听方梅讲了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人中途离场。演讲完毕,台下一片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官兵们高举右手宣誓:“像革命先烈学习,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台上的方梅和首长们一片泪眼模糊。

怎能忘记,一次在横峰县葛源镇敬老院开座谈会。竟有几位原红十军的伤残官兵,听说方梅来了,不约而同让自己的儿子背着,赶了几十里山路,就是为了见一见方志敏的女儿。“看着她,我就想起了方志敏,想起了战争的年代,那是我一辈子最光荣也是最难忘的经历。”

怎能忘记,在南昌一所高校演讲完毕后,几位90后大学生当场写下入党申请书,走上台去与方奶奶相拥而泣。

……

岁月无情,逝者如斯,英烈已离我们远去,但当一种精神成为文化,当一种精神成为传统,当一种精神融入血脉,它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是啊,人们没有忘记方志敏,更不会忘记方志敏精神!

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罗阳,一茬茬,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人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着先烈未竟的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先烈“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的庄严承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方梅一家一直保持清贫,大儿子在赣州当工人,二儿子和儿媳都在企业工作,小儿子下岗后一直待业,而方梅本人每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几百元钱,一家人过着再平凡不过的生活。

“我之所以花费半生心血,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自费去寻访、收集材料,就是因为那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找寻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似乎已经被人遗忘的精神,我愿永不停笔。这是我和自己一生的约定。” 临别时,方老的话镌刻在我们的心里。

写完此文,天空已是一片灿烂。

窗外,一株红梅,临寒吐芳,迎风招展,绽放枝头。

推开窗,一股淡雅的芬芳沁人心脾。

红梅花儿开,香飘云天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5-4 18:29 , Processed in 0.2624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