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0|回复: 0

毛泽东的“不敢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4 13: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解放军报

    前些时,我去湖南韶山旅游,听毛泽东故居纪念馆的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件事。1950年代初,毛泽东故居前挂的牌匾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毛泽东知道后,连声说:不妥,不妥!“伟大”两个字不是封的,我不敢当,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块门匾。毛泽东的意见带回去后,湘潭县委经过几次讨论,上报湖南省委批准,1955年3月,原有门匾被换下,挂上了“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

    说到“不敢当”,彭德怀同志也有类似佳话。1952年3月,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见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彭总的爱国胸怀和朴实气度,深深地吸引了巴金,他满含激情写成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文。彭德怀看到文字初稿时,觉得把他写得太“大”了,声称自己不敢当,并回信给巴金,建议“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次,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一向高调工作,低调做人,他的“不敢当”也很使人感动。2007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院士96岁华诞,《科技日报》社举行了“学习钱学森,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对于这场研讨会,钱学森一再表示,“向我学习,我不敢当。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件大事,希望会议开得成功”。 “不敢当”,即表示对他人给予自己的信任、赞许、接待等承当不起。毛泽东对“伟大”的赞许不敢当,彭德怀对把自己写得“太大”不敢当,钱学森对“向我学习”不敢当,他们虚怀若谷,谦恭自抑,既不遗余力地为国家民族倾情奉献,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又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作用之有限,不肯居功自傲,表现了一个伟人的高风亮节,成为世代美谈。

    由此我想起历史上曾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当他被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后,在领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时,很狂妄地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伟大!”可没过多久,他就兵败莫斯科,折戟滑铁卢,被送到圣赫勒拿岛上去“养老”了。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些人,功劳不大,水平有限,却往往自我感觉良好,缺乏自知之明,荣誉唯恐其少,评价生怕其低,虽然戴了一堆“高帽”,其实是很可笑的。这就应了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因而,一个人能在各种赞誉和褒奖面前,说一声“不敢当”——发自内心而不是谦词,是睿智和清醒的表现,说明你还有上升的空间和进步的余地。因为,伟大英明也好,卓越优秀也好,功劳卓著也好,当之无愧也好,那都是别人的评价,如果自己也这样认为,那就很危险,离走下坡路就不远,古往今来,这样因骄狂失据跌跟头的人并不鲜见,他们陨落的人生轨迹,也一次次地从反面证实“满招损,谦受益”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智者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减两分,以求其实;自己对自己的估价降半格,以求其真。”看似保守拘谨,实为经验之谈,与毛泽东等人的“不敢当”有异曲同工之妙。(陈鲁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0 17:50 , Processed in 0.2615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