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1|回复: 0

周加华:艺术家要有“士”的文化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3 15: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天天新报
【人物名片·周加华】

  周加华, 1956年11月出生于嘉定,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现任上海油画雕塑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历任中国美术报记者、《新观察》杂志社记者、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设计专家组总监、APEC会议组委会设计专家组设计总监、上海精文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空间》杂志社创意总监、《首席》杂志艺术顾问,兼任上海大都会企业艺术总监。
  策划主持《首届国际名人名作展》、《首届精文艺术大展》、《俄罗斯新生代绘画展》、《20世纪中国画精品展》。并策划大型多媒体表演剧《寻衣记》。出版画册《周加华作品集》、《我的图画故事》,出版著作《生活记事——大艺术书房系列丛书》。
  在人们的印象中,艺术家往往是特立独行、追求个性的。但著名油画家周加华认为,艺术家更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启迪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人文价值取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直言,艺术家创作的动机不应只是追逐名利,而是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而创作。

梳理历史文脉  找回文化自信

  新报记者:作为一名油画艺术家,您一直在倡导新时代的文艺复兴,您觉得现阶段的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周加华:当下最重要的是提升艺术家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向西方学习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似乎只看到西方文化是多么光鲜亮丽,而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却被忽略了,甚至是扭曲、丢失了。为什么在上个世纪初,还能不断涌现出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这样的大家,越到当代艺术大家越少?因为在西方文化的阴影之下,我们的艺术创作只游离于表面的形式,总是搞些西画民族化、水墨国际化的问题研究,来回地在形式风格上做探讨,淡化了思想品质的讲究,又怎么会有大家出现?
  很多年前,在西方很出名的某位当代油画家的画被拍卖到最高价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说这是意识形态的一种错位交易,因为当我看到那幅画时,心就凉了,那幅画表现的就是一个丑陋的中国人形象,麻木而痴呆。又比如另一位著名画家,曾经为某一个博物馆画过一幅很著名的历史画,那个时候的创作,作者完全处于一种自觉的状态,有崇高的理想和丰富的人文情怀。然而当他留洋回来后,似乎是学了西方的很多写实画风,但作品却变得越发低俗了。我以为,艺术品的作用是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艺术家的作用是要主导、引领百姓的欣赏口味,而不是去迎合市场。但现在很多艺术家却彻底把服务对象搞错了,创作的动机,纯粹是为了张扬个性和名利的追逐,却没有想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而作。
  几十年的唯物质论、“唯利是图”的生存状态,让相当一部分的艺术家失去了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从而也丢失了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而“丧魂落魄”。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连自己都不以为然、缺乏自信,甚至是丢弃掉,那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魂,“风吹草偃”,百姓也就跟着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正是需要我们艺术家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来。社会精神家园的健康和富有,需要文化人来建设。
  新报记者:怎样把丢失的文化传统找回来?
  周加华:这几年,社会兴起国学热,这是件好事,但说来说去只有一种儒学,需要什么就拿孔孟出来“扣”一下。事实上,孔孟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先秦诸子百家中还有道家、法家、墨家、杂家、纵横家……蕴藏着其后两千多年中国文明发育、成长的核心精神与价值资源。每一种学说在今天看来都有其现实意义,即便是春秋时管仲的经济学,放到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这是中华文明了不起的地方。然而曾几何时,西方新实用主义的思潮搅乱了中国人的平静,向苏联学习、向欧美学习……也就让一部分中国人逐渐淡化了对自己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还剩几篇诸子百家的文章?不要说中小学课本了,大学课本都很少,除非是专门研究这一领域的。管子告诉我们社会要讲“礼、义、廉、耻”,孔子告诉我们人要讲究“温、良、恭、俭、让”,这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社会道德伦理的基础,可现在都渐渐消失。所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亟待恢复文化的重建、伦理道德的重建。在日本时,我发现有些地方怎么那么像中国,他们把东方文明礼仪的习俗保持得很好。当然文艺复兴并不是要回到那个时代,要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能只停留在儒家的学问上,要能够非常清晰地把握住中华传统的历史文脉,更要了解这一文脉所形成的艰苦历程,客观看待分析历史现象,批判性地吸取养料,把孔孟、老庄、墨子、杨朱这些学说交叉比较,才能取其精华,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艺术家要承担起  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

  新报记者:您一直在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您认为什么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这在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周加华: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关心社会,推动社会往前走。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文精神、品格需要认识研究,才能很好地传承。“士”的人文知识,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归属,我认为这个“匹夫”,就是指今天的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有一种“士”的文化精神。特别是搞艺术职业的知识分子,必须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要站在大部分群众、弱势群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为取悦某部分人,为得奖而创作。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的艺术创作过度强调个性解放,当然,艺术创作的确需要个性解放,但同时,比它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艺术家不能离开诉求目标,绘画是为谁而画?为自己,更要为社会、为人民,要体现出本民族的艺术情感。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优秀知识分子,首先要装得下天下,装得下黎民百姓,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私欲和单纯的张扬个性。知识分子要把自己的学问才智,诚心诚意去关怀这个社会,让自己的价值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
  去年,上海启动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要在3年里创作100幅美术作品,再现“上海历史文脉”,这是个很好的项目。但历史画不是玩技术,不是拿一张老照片放在那里依样画葫芦就行了,历史画也不是展现艺术家的自我个性,而是需要画家本着对历史的思考、对民族的信念、对社会的责任来进行创作,准确地把握住历史的文脉,真实地表现历史上的某个片段,以上升到文化理念的高度。但试问,现在有几个艺术家能够真正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能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来完成一幅能成为传世之作的历史画呢?艺术家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提高,文、史、哲、经都要涉及,有了很好的学问、修养,你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感动人,才能引领社会大众的文化品味。艺术家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要有独立的思考和修养,而不是整天“拿来主义”,绘画创作需要丰厚的思想内涵,否则就仅仅只是一个画匠。
  新报记者:如今艺术品拍卖市场很热,动辄就拍出几千万元的成交价,很多艺术家也受到影响,心浮气躁,如何改变这种心态?
  周加华:在崇尚物质生活的当下社会,艺术家尤其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现在美术界说到当代艺术,要么是意识形态,要么就很丑陋,当代艺术的符号被扭曲了。当然,有人讲,当代艺术的特征,就是对社会现象持批判的态度。我以为,在批判的同时更必须要提供有社会积极意义的价值取向。当下的就一定是丑陋的吗?艺术家还是要创作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有人说我老画那些树啊房子啊看不懂,但有的人从中读到了禅的境界,有的人读到了一种苦涩、孤寂的心情,有的人觉得它就是一幅风景画,各取所需,这就是绘画的魅力。我画画30多年,很少参加拍卖,我希望能尽量保存一些作品,各个阶段都留一些,都是有生命的,非常鲜活,让它们聚在一起,能够很完整地体现我一路走来的思考。当然作为艺术家要靠卖画维持一定品质的生活需求,这也是必然的途径,不过要有所坚持,尽量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味的利益驱动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障碍,会盲目地去迎合市场上的一些需求,但这些需求很可能是不健康的。
  新报记者:在对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当前是不是也存在不少急功近利的心态?
  周加华:在市场商业机制的汹涌澎湃下,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但问题在于,作为一名学校老师要知道如何用心去培养一个学生。几十年前,上海只有两个美术专业院校,一个上戏美术系,一个上海美专。现在呢?美术学院的招牌遍地都是,院长、教授也比比皆是,可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品质怎样?很多人懵懵懂懂,社会上讲究的都是参展获奖,为评职称、为求得利益的最大化,有这么多的诱惑,为了急功近利,就有一些学生和老师一起“迷路”了。
  人类的文明程度是有标杆的,“真、善、美”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艺术创作是一条很辛苦的道路,必须找回健康的创作心态和涵育有丰厚的人文学养,这样才会有神来之笔的出现。

大众需要一批  不同类型的公共美术馆

  新报记者:去年上海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对市民免费开放,您认为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现在上海的美术氛围如何?这些美术馆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吗?
  周加华:美术馆有两种建法,一是先有作品再有美术馆,这样的馆是有生命力的;二是先有馆,再为了馆填作品进去,这样填进去的作品难免急功近利。很多欧洲的博物馆,都是有了作品,再有了基金,才去建馆。现在上海,个人美术馆多得是,公共美术馆却很少。有人也让我搞一个个人美术馆,我说我不搞,我要做公共美术馆,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百姓。个人美术馆除了保留自己的名声外,能为社会带来多大裨益呢?2000年,我曾经在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金茂大厦的裙楼里约1万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搞了个“精文艺术中心”,办了好几个高品质的画展,很有些社会影响,后来因为经济的困扰,在坚持了一年后,被迫关闭,很可惜。我认为上海这座大都市,需要建一批不同类型的公共美术馆,来增强广大市民对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提升高尚的审美情趣。
  新报记者:如何让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周加华:现在大家都在喊“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很好,但切莫流于形式。真正让艺术成为产业,就必须和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相关,要脚踏实地做些事情,不仅仅弘扬中华文化,还要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我现在在帮闵行区古美街道设计一个“古美艺坊”,这里本来是一块商业街区,但街道政府很有心,想改造发展成为一条艺术创意大街,来服务于广大社区的老百姓。古美地区现有15万人口,如何让百姓的生活品味提高?这个品味就是生活艺术化。我希望在这个艺坊里,把商业和艺术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比如艺术书店,其模式不是简单地卖书,还有艺术延伸品的展示陈列。我还要把一些“濒危”的民间艺术门类的大师找回来,让他们聚在一起,产生好的作品,通过好的商业平台来进行传播。街区改造后,整个规模会有3万多平方米的面积,所有的艺术品都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包括茶道、香道、花道和餐饮的配套。未来这里将孵化成一个人文氛围非常浓的街区,以艺术符号来贯穿,有很好的审美取向,而不仅仅是一个打着艺术旗号的“二手租赁客”的角色。

  新报记者 潘 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2 21:55 , Processed in 0.2774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