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09|回复: 0

创刊号红色文章:《四渡赤水战役期间陈云同志的重要贡献》/罗永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1 04: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渡赤水战役期间陈云同志的重要贡献

罗永赋


“四渡赤水战役”是1935年1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之间,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上世纪60年代,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时问毛泽东主席,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一战役打得最好,毛主席回答:都不是,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得意之笔。
    在四渡赤水战役期间,担任党和红军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同志,为四渡赤水的成功演绎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渡赤水”之前,陈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白区工作部部长,军委纵队政治委员,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战役一开始(1935年1月中下旬)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2月下旬兼任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5月3日任渡河(金沙江)指挥部政治委员]。
    一、妥善安置伤员和处理军委笨重物资,为红军一渡赤水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决定经习水、赤水从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当红军主力行至土城时,开路先锋红一军团在复兴场,黄陂洞受阻,后卫红五军团在丰村坝又与川军郭勋棋部接火。红军便决定在土城青杠坡葫芦形山谷设伏,吃掉尾追而来的川军,再轻装前进。由于情报有误,川军参战人数和战斗力
    远较预先估计的强,更严重的是川军后续部队还在迅速增援,红军包括干部团在内的几乎可以参战的部队都投入了战斗。战斗异常惨烈,敌我双方伤亡惨重。红军伤亡3000余人。为了保存力量,红军撤出战斗,从土城、元厚场西渡赤水河,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南开进。朱德、刘伯承仍留前线指挥;周恩来负责在赤水河上架设浮桥:陈云负责安置伤员和处理军委纵队的笨重物资。会后,毛泽东同志留下陈云同志,专门交待:特别对重伤员,即使没有担架抬走,也不能丢下不管,必须到火线上逐个抢运下来,安置到老百姓家中,付以必要的治伤费用;军委纵队笨重物资,应销毁,抛弃到赤水河中不落入敌人手中,但不能把保证作战通讯、联络需要的电台处理掉。
作为政治局常委和军委纵队政委的 陈云同志立即召集贺诚、杨至成、叶季壮、杨立三、宋裕等人开会安排布置:集中大部分卫生、运输部门的担架,赶赴青杠坡前沿阵地,把上千的伤员抢运下来,安置在石膏嘴等附近村庄和土城古镇老百姓家中,付给一定的医食费用;把所有修理枪支的机器,X光机等笨重物资消毁并投入赤水河中,但不能丢无线电台,必须完好无损地保留。任务下达后,陈云同志亲临前线各点巡视,检查落实情况,并与卫生、供给部队的干部战士抢送伤员,又同军委纵队同志一起处置笨重物资,彻夜未眠。奋战近10小时,到次日清晨,全部完成任务,使红军能够轻装前进,为胜利一渡赤水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二、指挥巧渡金沙江,为红军“四渡赤水”,跳出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在赤水河上来回四次飞渡后,佯攻贵阳,调出滇军,又威逼昆明,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即向西北方向前进,直奔金沙江畔。4月29日,中革军委指示中央红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根据地。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发源于青海省,从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后称为金沙江,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宜宾接纳岷江为止,因江底盛产金沙而得名。奔流的金沙江水在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削出了3000多米深的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咆哮的江水冲击峡谷,流到云南元谋、禄劝一带。元谋的龙街渡口,历来是川滇间的重要渡口;禄劝的皎平渡,也是较大的渡口。还有洪门渡口,也是一个重要渡口。
    中央红军要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胜利,必须抢时间渡过金沙江。按计划,红军要分三路过江。但由于红一军团抢占的龙街渡口,因江面宽、水流急、无法架桥。红三军团抢占的洪门渡口,已被国民党军控制了大小渡口,船只都集中到北岸,断绝两岸交通。只有刘伯承、宋任穷率领的干部团二营昼夜兼程80余公里,于5月3日夜抢占皎平渡口,缴获了两只木船(若用这两只船,在急流中往返一次需40分钟,每昼夜只能渡1200人左右,按此速度,红军渡完需一月左右,显然不行)。随后偷渡北岸成功,在船工张朝寿等人帮助下,找到四只大木船,后又找到一只打渔船,共有7只船可用渡江(若大船每次渡30多人,小船渡10人,每昼夜可渡河一万余人左右),五、六天红军才能渡河。为了组织红军全部人马顺利渡江,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特别成立了金沙江渡江指挥部。自长征以来,陈云同志对部队有条不紊的指挥才能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首肯。毛泽东同志认为陈云同志很有能力,善于指挥,在多个部队中均有威信,就任命陈云同志为渡江指挥部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伯承同志共同组织部队过江。
    皎平渡口南面是云南,北面是四川。虽然是渡口,但地势仍然非常险峻,面南虽有沙滩可停船,但北岸则是悬崖,悬崖上凿有一隧道通往半山关卡,船到北岸,行人下船拾级而上,穿过隧道方可上山。
    渡口江面较宽,江水流速达每秒四至五米,平时水浪都在一米左右。江边气候变化莫测,风急雨骤,行船必须小心谨慎。陈云同志来到江边,对每个渡江细节都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每趟来回需要多少时间,每天甚至每小时可渡多少人过江,谁先过谁后过,反复比较,再进行统筹安排。渡河司令部发布渡河纪律,要求部队来到江边时必须停止,不能走到船边,听军号声指挥。上船时不能蜂涌而上,必须按次序排成一路纵队。下至普通战士,上至军团首长,都必须遵守。上船后,每船安排一个司令员,船上的人都必须服从他的命令。马匹不能上船,就让马夫坐在船尾牵着,船开动后岸上的人拿鞭子把马赶下河,跟在船后面游过去。
    渡河司令部的人每餐饮食只有青豆,但陈云同志安排给船夫每昼夜开伙6次,顿顿杀猪吃肉,每天还给五元现大洋。由于木船已经极为破烂,江水从船底向船上涌出,每次来回,都必须派人拿木桶将船舱里的水舀起来,倒回江中,才能重新使用,渡船每小时只能来回三四次。为保证夜里渡江的安全,红军在两岸点起大火堆,把江面照得透亮。
    经过几天几夜的抢渡,5月9日,红军井然有序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跳出了国民党的重重包围,陈云同志功不可没。
三、加强组织建设,为“四渡赤水”战役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陈云同志作为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在遵义会议后兼任中央组织部长,一渡赤水后,又兼任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作为负责干部工作、地方工作、工运工作的领导,既抓军委纵队工作,同时红军所到之处,又把部队干部工作、地方工作拿在手上,既到连队嘘寒问暖,又积极与地方组织联系开展工作。在成立游击队,建立工农政权,组织和发动群众,部队整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由于湘江之战红军伤亡惨重,10万多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在土城青杠坡战斗中,红军又伤亡三千余人,红军减员十分严重,为了适应当时战斗需要,充实各连队的战斗力,以便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便于连续作战。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各军团进行缩编的意见,部队编制、干部调配,就摆在了组织部长身上,陈云同志和其他领导一起在至云南扎西途中利用行军打仗间隙,拿出了各军团缩编方案:一军团辖第一、二师,每师三个团;三军团取消现有的师部组织,编足四个团,即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团;五军团将现有的三个团依新颁布编制编为两个团;九军团将现有人数(军团部在内)的五分之三依然编制为一个团,并入五军团为其第三团,其余五分之二的人数编入三军团; 一、三军团军团部依颁的新编制改编,其多余的人员应尽量补充分到战斗连中去,其一部经过传与选拔可成立游击队在地方活动。这个方案在云南扎西得到落实,这就是著名的扎西整编。这次整编机构,干部层层下放,加强基层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部队缩减编制,机关精简轻装,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陈云同志做了大量工作,为随后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虎离山。四渡赤水跳出重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组织部长和地方工作部长,陈云同志所到之处,只要有机会,就积极与地方组织联系,开展工作,中央红军进入贵州时,中共贵州地下党已发展党员40多名,成立了党的组织。毕节支部书记林青至遵义向党中央汇报后,中央宣布:承认贵州党组织,并决定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为书记、秦天真、邓止戈为委员,林青兼任中共遵义县委书记,促进了贵州党组织的发展。中央红军进入黔北后,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派常委李亚群任南岸特派员,到赤水合江一带,组织武装暴动,相机与红军接头,报告四川情况。同时派曹德渊、周一戎等一批干部到江安、大渡口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农会,发展会员六七百人,控制了团防武装近二百支枪,准备武装暴动,策应红军渡江。按照扎西整编“一、三军团军团部应依颁布的新编制改编,其多余的人员应尽量补充到战斗中去,其一部经过宣传与选拔可成立游击队在地方活动”的意见。2月10日中央和中革军委抽调干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红三军团六师政委徐策任书记,干部团上干队政委余泽鸿任政委,红八军团民运部长戴元怀任组织部长,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的夏才曦为委员。并决定组建“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抽调了国家政治保卫局第五连,一个警卫通讯排,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和几个修枪工人,加强纵队的力量。并号召行军中掉队的红军伤病员留下来加入纵队。针对一部分人不愿离开大部队到游击队去工作的情绪,军委在扎西驻地召集留下组建游击纵队的100多名干部举行会议。陈云和周恩来同志亲自到会动员,给干部讲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成立游击队的目的和战斗任务。特别明确了游击队一要打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二要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三要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次会议对干部的教育很深,消除了一些人的不正确想法,都表示要服从中央分配,安下心来坚持斗争。2月12日红军抽调几百人于石坎子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2月20日军委纵队路过习水东皇殿,从总后勤部各单位又抽调80多名红军干部、战士,组成“红军黔北游击队”。中央纵队二梯队参谋主任陈宏(群众称陈龙)为队长,红军总部四局科长张凤兴为政委,国家保卫局干部李青云为特派员,红军总后勤部供给部会计科长曾广胜为供给主任,红军干部曾继民为地方工作组长,张笃弼为卫生主任。下属三个中队,中队长有易德胜、董跃中。随后游击队离开红军主力,活动于习、赤、仁、桐、遵等县边境,与敌开展英勇战斗。2月27日,中央红军再占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但敌情仍然严重。三月上旬,又从红三军团抽调部分干部战士,组建“赤水河游击队”,罗彬(罗明山)任队长、关××为政委、胡方为副队长、余德胜为特派员。共一百多人,党员三十来人,建起了党支部(于3月下旬在今习水二郎坝离开中央红军主力,开辟游击区)。3月初,中央军委还在遵义老城组建了红军“遵湄绥游击队”,九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王有发任游击队政委,刘××为队长(后周凤山继任),陈来中(陈久保)为特派员。游击队以九军团留下的部分指战员为骨干,加上原遵义县部分革委委员,川黔边参军的一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游击队设有党支部和队委会,主要在遵、湄、绥三县边境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配合主力红军渡赤水、过乌江。据史料记载,红军到遵义后即开始了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建立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6个县级工农政权组织。同时回山乡、团溪、尚嵇、刀靶水、三岔河,桐梓的南郊、西郊、东北郊等地,组建了40多个工农红色政权。其间,还建立“黔北”、“赤水河”等工农武装30多支,以及和政权建设配套的警备司令部、苏维埃银行、没收委员会等。这些,为四渡赤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陈云同志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四、四渡赤水期间撰写的《(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以下简称《手稿》,《陈云文选》第一卷标题为《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并标注:“这是陈云同志为传达遵义会议情况而写的提纲。提纲形成于遵义会议后不久从云南省威信县到贵州省仁怀县(遵义县)鸭溪镇的行军途中,时间在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具体日期尚难确定”。虽然“具体日期尚难确定”,但可界定“在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是威信至鸭溪“行军途中”所写。这说明《手稿》是在扎西整编之后渡赤水和二渡赤水之间陈云同志撰写的,其间二郎滩背水战,攻桐梓克娄山、再占遵义城,行军打仗、战事不断、可想其中的艰辛。《手搞》至少解决了五个重大历史问题,一是关于参加遵义会议人员的问题?二是哪些人在遵义会议上支持了毛泽东同志?三是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究竟选为什么职务?四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究竟是哪些人?五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是否恢复了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
    关于遵义会议的这些问题,由于遵义会议的记录一直尚未见到,当年参加遵义会议人员的记录本也尚未发现,直至一九八二年中央档案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苏联运回的档案中发现这份《(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历史之迷才得以解开。
    一是关于参加遵义会议的人员问题
    陈云在《手稿》中说:“参加这个会议的同志除政治局正式及候补委员以外,一、三军团的军团长与政治委员林、聂、彭、杨及五军团的政治委员李卓然。李总政主任及刘参谋长都参加了”。据此可知:1934年1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选出的政治局委员共12人,其中王明、项英、张国焘,任弼时、康生五人不在遵义;顾作霖已于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因心脏剧痛病逝于瑞金,余下6人是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即(以姓氏笔划为序):
    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
    朱德: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
    陈云: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长征开始时为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治委员,遵义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
    周恩来: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长征开始时为“三人团”成员。
    张闻天(洛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
    秦帮宪(博古)中共中央负总责,长征开始为“三人团”成员,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选出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共五人,其中,关向应不在遵义,故出席遵义会议的是四人,即(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稼祥    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邓  发    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
    刘少奇   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长征时为八军团中央代表。
    何克全(凯丰)共青团中央书记,长征开始时为九军团中央代表。
    陈云《手稿》中提及的“林、聂、彭、杨”,即:
    林彪     一军团军团长
    聂荣臻    一军团政治委员
    彭德怀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三军团军团长。
    杨尚昆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三军团政治委员。
    陈云《手稿》中还提及“李卓然、李总政主任及刘参谋长”,即:
    李卓然五军团政治委员。
    李富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军委纵队司令员,遵义警备司令员。
    以上共17人,此外,还有三位参会人员,即:
    李德     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长征开始时为“三人团”成员。
    伍修权   翻译
    邓小平   秘书长
    因此,可以确定参加遵义会议的人员为以上二十人(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同志在党内设有职责,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尚在乌江,均来参加会议)。
二是哪些人在遵义会议上支持了毛泽东同志
    陈云同志《手稿》描述:“扩大会议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凯丰同志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A同志(引者注:即李德)完全坚决的不同意对于他的批评。”由此可以看出:
    二十位出席会议人员,除博古、李德、凯丰外,十七位支持毛泽东同志。
    三是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究竞选为什么职务?
    根据陈云同志《手稿》记载:“扩大会最后作了下列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这四条决定,是遵义会议的重要成果。其中第一条表明毛泽东同志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四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究竞是哪些人?
    哪些人是政治局常委,已无名单可查。但从陈云同志《手稿》可以推算出常委的名单。
    “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说明毛泽东是新任常委。
    “扩大会议毕后中常委即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上的帮助者”,说明周恩来是常委。
    “决议发出以后常委各同志—毛张陈—均到各军团干部会中
    传布决议”。说明张闻天、陈云也是常委。
    “在由遵义出发到威信的行军中,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说明博古也是常委。
    可判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为五人,即毛泽东、张闻天、陈云、周恩来、博古。
    五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是否恢复了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进入常委,表明进入了中共领导核心。陈云同志《手稿》“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上的帮助者”表明,毛泽东同志着手过问军事,但还只是周恩来的“帮助者”。虽然“朱周”为“最高军事首长”,但由于朱德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老搭档”,周恩来同志对毛泽东同志向来尊重,尤其是很赏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指挥才能。因此成于“帮助者”地位的毛泽东同志,尽管名义上还没有最高指挥权,但实际上成为了红军主帅。
    四渡赤水硝烟早已散去,四渡赤水的故事却代代流传了下来,四渡赤水的精神将诲育千秋,陈云同志在四渡赤水期间的杰出贡献将永远为后人铭记。
(作者:罗永赋系四渡赤水纪念馆馆长)

主要参考书目
    金冲及陈群《陈云传》        中央文献出版社
             《陈云人生纪实》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
    迟爱萍、熊亮华《陈云在历史瞬间》      人民出版社
    费侃如《陈云与遵义会议》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费侃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贵州人民出版社
    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人民日报出版社
    石永言《战争绝唱》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斗争史》  云南人民出版社
    蒋永《长征与工运》         中国工人出版社
    《陈云文选》               人民出版社





(作者为贵州习水四渡赤水纪念馆馆长罗永赋。原载2008年8月31日四渡赤水纪念馆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3 01:51 , Processed in 0.6118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