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4|回复: 0

铁凝等名家评《战争史笔记》 五千年战争史的通俗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5 22: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 涛
2011年10月25日09:19   来源:《解放军报》

  




  著名将军作家朱增泉历时5年精心创作的5卷本《战争史笔记》精装本,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视野宏阔,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文笔优美,将领导干部的韬略、军人的豪情、诗家的率真融为一体,富有深厚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堪称是近年来战争历史题材研究、创作的重大成果,是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与史学价值俱佳的鸿篇巨制。这部长达140余万字、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以独特的笔记体,全面回顾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千年战争史,生动展现了一场场战争、战役、战斗,历史脉络清晰,史料翔实准确,为后学者提供了系统权威的参考资料。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战争观,科学理性地审视战争,告诫人们以史为鉴,忘战必危,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这部著作堪称精美厚重的散文力作,通俗晓畅的叙述语言、独出机杼的历史发现、深入浅出的评论解读,使得该书既具有学理性、更具有可读性。对于喜爱历史尤其是战争历史的广大读者而言,是一套难得的好书。10月20日,总装备部政治部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为该书举行了出版座谈会。50余名与会领导、军事史家、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从文学性、史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层面对该书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们特摘登其中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编 者

  《战争史笔记》征服了我

  ■周 涛



  我从远道来,请让我先发个言。我讲这么几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我认真通读了这5卷140万字的《战争史笔记》,写得真是好哇,吸引人。我不是为了友情读它,因为朱增泉寄我的书,放在案头一直没看。结果新疆有朋友给我推荐这本书,咦,我说我也有哇!回来才打开来看,一看起来就放不下,看完一部又等着看下一部。我曾说过“天下无书可入心”,但是《战争史笔记》征服了我,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啊!

  第二个意思是军队有两个人引起我注意,一个是朱增泉,从真正的军人转身为真正的文人。他是从士兵一直当到中将,还有在南线作过战,开始写作以后,几十年勤奋探索,作品赢得大批优秀作家的倾心叹服;另一个是刘亚洲,从真正的作家转身为真正的将军,这都是军队这个大熔炉造就的人生传奇。

  第三个意思是朱增泉说他努力打通了“史路”,我认为他个人也打通了文学和政治的隔墙。这很不容易啊,武可以统兵十万临阵作战,文可以贯穿历史吐气成虹。文武之道,古人说“一张一弛”,不完全对,要我说,“文武之道”一智一强。有文无武是萧曹,有武无文是灌绛,文韬武略,才是人生全面的理想。

  第四个意思,《战争史笔记》是个大工程,是个了不起的贡献。朱增泉心怀大志,发挥己长,抓住了结合部,完成这部作品也是一场一个人的战役,一举突破,纵横千年,以史为经,以战为纬,编织出这样一幅巨卷。

  第五个意思,现在看出来,朱增泉过去20多年写诗、写散文,那都是练兵,武将从文,懂得练兵为要,那都是为这部书做准备的。“那些不意而出的诗句,是你久养的兵丁”,最终,他打赢了这场战役,打得漂亮,毕其功于一役。

  第六个意思,看完全书,有感于人类历史上层出不穷的战争,往往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说明了文明的脆弱性。以史为鉴,忘战必危,我们应该懂得让文明变成一种强大的坚不可摧的优势,才能保证文明的发展。

  一部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

  ■何镇邦


  朱增泉将军的《战争史笔记》上始于“历史黎明期的战争”,下止于20世纪初英军入侵西藏之战,上下五千年,评述大大小小的上千次战役,是一部用散文随笔笔调写成的气势恢宏、思想深刻、诗意充盈、可读性强的战争史诗。

  朱增泉能完成此作,是因为他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他戎马一生,既有战略上的研究,又有实战经验,尤其是长期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使他具有宽阔的胸襟、较高的思想水平和可贵的忧患意识。第二、长期的诗歌、散文创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第三、多年来对战争史的潜心研究,尤其是近5年来的边写边学,掌握了大量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辨证梳理。

  照我看来,《战争史笔记》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首先,史论结合。也就是说,既具有丰富、翔实的史料,又具有过人、睿智的史识。书中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战役,诸如春秋时代的晋楚城濮之战和秦晋崤函之战,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时的淝水之战,明代的“土木之变”和“抗倭之战”,清代的“中日甲午之战”等著名战役,均有详尽生动的描述,更可贵的是书中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有如乱麻的历史厘清,贡献不小。更重要的是,《笔记》中不仅对史料进行梳理、辨证和开掘,而且对大大小小的战役均有精辟独到的点评,尤其是把五代十国时周德威指挥的“幽州之战”说成是“先剥皮,后掏心”,这种战术评论相当生动深刻。这些点评和评论均表现出作者的思想与睿智,也就是他的过人的史识。而从全书宏观地看,可贵的忧患意识统领全局。作者在《自序》中这样写道:“我国30多年来经济繁荣,老百姓生活总体上安定并且日益改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一片太平盛世景象。怕就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再没有人关注战争,再没有人钻研军事。要是那样,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得了健忘症、幼稚病。”朱将军研究战争史,写作《战争史笔记》,其意盖出于此。

  其次,雅俗共赏。这部皇皇5卷本巨著,可以成为历史学者和我军高级指挥员案头之书,也是广大读者涉猎战争史的教科书。研究深度和可读性强是构成这部大书雅俗共赏最基本的因素。

  再次,作者是一个叙述能手。他的化繁为简、分拆叙述、生动描述的叙述手法,还有像“五代十国”是“唐朝生下的一窝蛋”和“这时赵匡胤只要不怕烫手,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太阳”这种杂文化、诗意化的语言,使全书处处生辉。

  中华文明史的兵家解读

  ■钟少异


  关于《战争史笔记》,我读后有3点非常突出的感受。

  第一点,我觉得这部《战争史笔记》不是一本简单的战争史或军事史著作,而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中华文明史。因为作者首先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考察历代战争和军事的历史,着力于揭示中国历代战争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本书所选取的战争战例,无一不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本书对这些战争战例的分析,都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始终着眼于两个关键点,一是这些战争的发生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有怎样的联系,二是这些战争的结局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有哪些作用。所以,我们读了这部书后,不仅对中国历代战争情况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的总体进程也有了全面的认识。

  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朱增泉也有非常独到的把握。前人总结中国历史,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朱增泉则把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进程归纳为4个大循环:“一是从史前期遍地部落、部族、诸侯,到夏、商、周(西周)形成统一国家。二是从东周(春秋战国)大混战、大分裂,到秦、汉实现大一统。三是从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大混战、大分裂,到隋、唐实现大一统。四是从五代十国、宋、辽、金大混战、大分裂,到元、明、清实现大一统。”这就清楚地揭示出,尽管中国历史上分分合合,变化不定,但统一始终是主导性的大趋势,分裂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现象,历史的走势,总是在阶段性的分裂动荡之后,走向更大规模、更加稳定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这样一种把握,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独具慧眼的。因此,个人认为,本书堪称一部视角独特的中华文明史。这是本书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色。

  第二点感受是,作者极其认真的写作态度。本书涵盖“上下五千年”,为写作本书,作者查证了大量的史籍和研究著作。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我认为一是不戏说,二是不盲从,是在充分占有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比较,有分析,有取舍,进而形成自己系统的观点和认识,梳理出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战争史进程的清楚脉络。

  这样一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赋予了全书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巨大的信息量。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为撰写本书,用力之巨,用功之深,令人感佩。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建立在严谨治学基础之上,具有丰富知识内涵和高尚品位的精品力作。

  第三点感受是,本书文字如行云流水,读来引人入胜。作者是一位杰出的将军诗人和散文家,他以学者的态度认真研究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战争史,转而以散文式的灵动笔调,把自己的思考深入浅出地叙述出来,避免了一般学术著作的艰涩,而使古远的历史变得晓畅明白,通俗易懂。所以个人在阅读本书时,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享受,增加了许多新知,得到了许多教益。

  盛世危言的思想品格

  ■朱向前


  在我的感觉中,朱增泉将军的创作规模、成就和影响,已然成为了一种现象,早就应该召开过研讨会,然而竟没有。因此,在论及《战争史笔记》之前,我想先就“朱增泉现象”与评价谈点看法。

  依我看来,所谓“朱增泉现象”的最大特点,其实就是官员从文。而中国官员从文则是一个悠久的优秀的传统,也是一种高雅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数千年来,成为中国文人的最高追求。而官员们在繁忙的政务和应酬之余,能沉下心来读书、思考、写作,至为难能可贵,这也是修身养性之道。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标准来衡量,很多官员文人的立言反倒成为了他们标志性的符号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譬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以及毛泽东诗词等等政治家、军事家诗文的作用往往是纯粹文人文章所不可比拟和不能替代的。新中国的元戎们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今天,我军又有很多高级将领赓续这一传统,为我们捧出了优秀诗文,朱增泉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们与前辈大家的诗文一起,都成为了中国现当代军旅文苑里的奇葩。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为朱增泉的创作定位的话,我想说,他是当下中国文坛中用力最勤、收获最丰、获奖最多的业余作家。这三个“最”也凸显了“朱增泉现象”的稀缺性。面对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朱增泉显示出了磅礴而坚定的勇气和决心。

  不难想象,中国五千年战争史就像是一头甚至是一群狂野生猛的野牛,要将其放倒、摆平、肢解、直至变成一盘盘精美的牛排,需要何等的膂力和刀法呀!当然,首先是眼力,透过外表直击“牛”的内部联系与骨骼关节。因为先有了高屋建瓴的眼光,处理庞大芜杂的五千年战争史材料,才能主脑突出,脉络分明,线索清晰,主次井然,详略得当;再然后才是运斤如风,大卸八块,且游刃有余。书中重要的战争或统帅都辟专章。真可谓浓墨重彩、淋漓尽致。细微处可如小说,有场景,有细节,有对话。但对次要人物,就连简介生平都当脚注处理。繁简互参,相得益彰。当然,比较而言,最见朱增泉功力的地方,还是他的战略眼光与宏观把握,再加上他的娴熟刀法(即语言表述),就常常出现举重若轻并且刀不血刃的大家手笔。

  真正的军人任何时候都要枕戈待旦,真正的将军须臾不可淡忘忧患意识,朱增泉将军即如是。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太平盛世中,朱增泉站在战士的立场和将军的高度,用一支笔为我们敲响了和平警钟,用5卷《战争史笔记》发出了盛世危言。“阅读晚清史,中国受辱之深,任人宰割之惨,真可谓惨不忍睹,怒从心生,忍无可忍……中国必须要有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强大军队,不能容忍外来入侵者再来欺负中国,不能容忍晚清的屈辱历史再次重演。对此,千万不要被世界上一些别有用心者与蛊惑人心的种种说法所迷惑,所吓倒。不明此理者,请重读一遍晚清战争史!”铮铮此言,掷地有声;耿耿此心,可昭日月。



  将军诗人的历史眼光

  ■铁 凝


  朱增泉同志是我熟悉和尊重的将军作家,多年前我拜读过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朱增泉同志首先是军人,然后才是诗人。他的第一首诗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前线,诞生在猫耳洞里,是战争激发了他的想象和灵感,使他初次尝试用诗句宣泄心中澎湃的激情。在和平年代他是为数不多的经历过战争的将军,他的诗作自始至终与军旅和战争息息相关,因此他的创作在整个文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他常说他只是军人,不是诗人。这当然是谦虚,但我也觉得,在和平年代能够成为纯正的军人,又是诗人,是更难得的。他的作品里既有军人的阳刚与坚毅,又有作家的敏锐与细腻,他的诗歌创作获得过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他有关俄罗斯、伊拉克题材的散文在读者中赢得广泛赞誉。

  现在当我看到5卷本《战争史笔记》时,我又一次发现他首先关注的仍然是战争,只不过他今天的胸襟已更加开阔,面对的不仅有猫耳洞和局部的战场,还有人类的战争历史,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刻影响。这部皇皇著作是朱增泉不懈耕耘、潜心创作的结晶,是视角独特的中国战争史,它是史学的也是文学的,是军人的也是诗人的。我不是军人,也没有研究过战史,很难对这部作品做出专业的评价,但全书仍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这是一部颇具个性化风格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能够让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大众化专业读物。他的知识虽未必如专业史学家中规中矩,作品却格外扣人心弦,因为作者更关注战争中活生生的人、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归宿。此外,作者灵动和饱含情感的叙述,也显示出长于普通专业史家之处,他对战争的描述使我再次想起他在处女作中所表达的,人说大地是母亲,我说山脉是父亲,山脉与战争有着不解的缘分,我踏着山脊去约会死神。我把这部书看成他的战争史诗,而作者写作此书的真正目的,正如他本人所说,是为中国的长治久安、进步发展、人民福祉祷告和平,而不是鼓吹战争。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规划了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蓝图,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今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也号召党员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战争史笔记》的问世恰逢其时,我想大家都会喜欢这部书的。朱增泉同志当战士的时候就曾翻破过两本词典,他的好学和笔耕不辍广为人知,他的勤勉使他的贡献远远超过他的职责,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我们曾经戏称,我们两个人都是“庄里人”,都曾在石家庄生活过。那时我亲身感受到,当时河北省一大批中青年诗人、作家对朱增泉同志的爱戴和尊敬,因为他的文章、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很多诗人都得到过他各方面的无私的帮助。我想说,这样的为人和为文,是真正幸福的。我也要真诚祝愿朱增泉将军在今后的创作上继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

  ■雷 达


  《战争史笔记》是一部从朝代史、战争史、军事史、兵法史、谋略史的角度切入,以宏观的、贯通的眼光,打通上下五千年的许许多多著名战争史实,具有通俗化、人情化、理趣化、清晰化特色的新著。它以流畅明快的节奏、生动活泼的短句子、日常化的书面语,杂以风趣的口语,并汲取某些故事性元素,夹叙夹议,时有幽默,时有点睛之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话语和叙述风格,非常好看。更为重要的是,这部书虽然以战争史为主线,却并不是片面单纯的只谈军事史的作品,它并不回避朝代更替、人事代谢、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还有对重大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帝王将相的评析和解读,它实际上是一部侧重于战争的中国通史的笔记。它有自己内在的连续性。

  我首先的突出感受是,此书有一种整体观,有一种一气呵成之感,不但是思想精神上的贯通,而且是文体、叙述上的贯通,因为他们都出自朱增泉一人之手,都是他的一贯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还有哲理与诗情的再现。像是斩不断的河流,没有支离破碎之感。

  其次,它有一种强烈的沧桑感、厚重感。我感到朱增泉有一种天生的、内在的历史感,他对历史人物,历史的兴替特别敏感,特别有兴趣,这是他的基因式的东西。透过历史看人物,透过人物看历史,这是他最感兴趣的事。

  这部笔记,作者在写历史人物时,虽偏重战争史,却没有局限于对他们个人事功的成败得失的叙述,而是常能腾出笔墨,把焦点集中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把人物放进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之中,把最终的着眼点放到中国的或世界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和民族发展的层面上来考察。



  《战争史笔记》立意高远

  ■糜振玉


  《战争史笔记》的出版,对朱增泉来说是完成了他“把中国的战争史‘捋’一遍”,写一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战争史这一心愿;对世人来说,则为学习、研究中国战争史提供了一部别具风格的佳作。

  在阅读了《战争史笔记》后,我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体裁新颖,别具一格。这是一部散文化的战争史、笔记体的战争史。由于作者驾驭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文笔流畅、清晰,故事性、可读性强,读来没有枯燥、沉闷之感。

  二是布局合理、梳理有序。全书以朝代史为主轴,围绕各个朝代的兴替,叙述重要的战争和作战。作者从中国战争史的全局上,以大混战、大分裂到大一统为一个大循环,将上下五千年的战争史以4个大循环进行布局。全书的目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作者精心梳理的一条战争史的“史路”。

  三是史实准确,评论独到。为了使战争史能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史实和作出恰当的评论,作者参阅了近百部历史文献和有关的史籍,乃至外国的论著,可谓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提高了《战争史笔记》的可信度和知识性。

  四是考证有据、注释详尽。作者对以往战争史论著中存有分歧的地点、事件、人物等,查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纠正了有的史书之误。考证有据,注释详尽,具有说服力。

  五是以古鉴今,立意高远。作者在《战争史笔记》的序言中说:“以史为鉴,结论只有一个:忘战必危。一个国家,无论衰败或兴盛,都不能忘记战争——至少在现在这个世界、现在这个时代,还不能忘记战争。”“只有研究战争、了解战争、熟悉战争,才能知道怎样去避免战争、制止战争。”作者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我国老百姓生活总体上安定并且日益改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怕就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再没有人去关注战争,再没有人钻研军事。”我想,这也是作者写这部《战争史笔记》的一个立意吧!阅读这部著作,从各朝各代兴衰成败中,确可使读者悟到“忘战必危”这个历史真理。

  朱增泉从2007年开始到2011年1月1日凌晨2时脱稿,加上送出版社校对,前后历时5年。其间,作者“推掉了一切应酬,避开了各种热闹场合”,全身心地投入写作。2008年,第一卷在《美文》杂志连载一年。随后,他的写作便一发而不可收,其写作效率之高,实非常人所能及。特别令人钦佩的是,作者动笔写作时,已年近七旬,以古稀之年,不用助手,全靠自己“独立操作”,写出了140万字的巨著。其中甘苦,作者身受,读者也能感受到。

  作者这种甘于坐冷板凳,踏实认真,精细严谨的作风,专注忘我、奋发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写作《战争史笔记》的几点感受

  ■朱增泉


  感谢各位领导、军事史家、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我这部《战争史笔记》的肯定。我谈几点写作感受。

  感受之一,世界并不太平,千万不要忘记战争。忘战必危,千古真理。中国要发展,应当力避战争,努力维持一个和平环境。但是,有备才能无患,这同样是千古真理。当今世界,四处动荡,战乱频仍。尤其要看到,中国越发展,同中国相关的军事信息越来越多,天天都有。世界上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喧嚣之声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也不会停止。

  我国近30多年来经济繁荣,老百姓生活总体上安定并且日益改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一片太平盛世景象。怕就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再没有人关注战争,再没有人钻研军事。要是那样,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得了健忘症、幼稚病。中国对世界要真诚,努力用高度的政治智慧去化解矛盾,但又不能过于天真。中国永远不要称霸,但中国永远要挺直了腰杆对世界说话。必须把我们的军队搞好,搞强。读一读晚清战争史,中国应该把世界风云变幻看个透。世界从来不会同情失败者,世界永远都是站在胜利者一边的。

  感受之二,盛世要修史,盛世更要读史。现实是花朵,历史是根脉。花花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容易使人浅薄浮躁;历史因其深沉久远,使人不敢轻狂。在历史长廊中走没走过一趟,感觉大不一样。我写完这部《战争史笔记》,对于包含在祖国这个大概念中的疆域、民族、战乱、成败、兴衰、屈辱、复兴等等词汇,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读史,不知道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怎样才能走好、走稳。

  当代中国,飞速发展,机遇难逢。盛世读史,就会知道每一个称得上辉煌的朝代,都是从鼎盛时期就开始积累矛盾,直至积重难返,走向衰败。因此,我在《后记》中写了如下一段话:“方兴未艾之时常存忧患意识,天下太平之际常兴除弊之策,不要使矛盾堆积如山。天天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其实比移山的愚公更加伟大。”我为何常存杞人忧天之心,好发盛世危言之辞?因为我深深感到,新中国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在太不容易,希望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感受之三,一部中国古代战争史,是一座有待深入发掘研究的文化宝库。战争是牵动全部社会神经的人类活动,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人事、谋略、哲理、远见等等,方方面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沉积其中。中国古代的战争智慧和战争经验都是世界一流的,否则《孙子兵法》不会至今仍然风靡世界。美国把《孙子兵法》列为西点军校的教材之一,我们自己应该倍加珍惜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不能因为现在要研究信息化战争了,就不重视对古代战争经验的研究。任何事物都有继承性,军事也同样。无论哪一种文化,底蕴越深厚,越有生命力。

  我这部《战争史笔记》,是研究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的抛砖引玉之作,真正的扛鼎之作有待来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12:51 , Processed in 0.3447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