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0|回复: 0

赤色危险人物史沫特莱:延安使她兴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7 17: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于则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937年夏在延安的资料照片

  本文摘自《看世界》2011年8月上,原标题为“史沫特莱的中国足迹”

  “由于我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宁,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国革命者同在。”——史沫特莱

  “美国姑娘,赤色危险人物”

  作为一位美国记者和作家,1892年出生的史沫特莱在她37岁那年写出了她最为优秀,也最为出名的小说《大地的女儿》。

  早在童年,她和家人搬到科罗拉多州的特立尼达,并目睹了1903年至1904年美国煤矿工人的罢工事件。这时她的心中,已经埋下了激进的种子。17岁那年,史沫特莱通过了全县教师的考试,并在她家附近的农村学校任教一个学期。

  后来她去了德国,她花了几年时间在那里研究涉及各种左翼的问题。1929年,她完成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然后踏上了去上海的路。

  1936年,在中共地下党员刘鼎的安排下,史沫特莱到达西安,等待被邀请前往延安。在这期间,驻守西安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扣留了前来部署“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5天以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史沫特莱在与周恩来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之后,并开始每晚在张学良的司令部进行英语广播,以评述西安事变的发展状态。她的报道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从此她被永久贴上了“中国共产党的辩护人”的标签。甚至有人认为她是无赖。

  美国报纸说:“她背后有庞大的军队”,“美国姑娘,赤色危险人物”,“美国妇女帮助中国人叛乱”。美联社在一篇很长的背景介绍中,说“从前的一个美国农村姑娘将成为千万黄皮肤人的实际上的‘白肤女皇’”。

  延安使她兴奋

  1937年1月,史沫特莱正式接到共产党的邀请访问延安。她的公开身份是到前线去做战地救护工作。

  到达延安的当天晚上,史沫特莱便与两位朋友一块去见朱德将军。史沫特莱在中国的几年里,从报纸上读到过太多有关朱德的消息。这些消息,对他的称谓,并不那么好听。因此,在史沫特莱最初的想象里,她将见到的朱德,一定是个“坚强英勇、脾气暴躁的革命者”。

  但她见到的朱德却是“五十多岁了,相貌和蔼可亲,额角布满皱纹。他看起来确像红军之父。他满面春风,连连对我说欢迎,并向我伸出了双手;我用双臂抱住他的脖子,在他的脸颊左右亲了一下”。在后来,她与朱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征得朱德的同意,撰写了他的传记。

  在延安,史沫特莱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等人进行了多次交谈,她的手提式打字机一直响到深夜。她给予毛泽东以高度评价;而她称周恩来是一位学识渊博、阅历深广、毫不计较个人的安福尊荣、权利地位的卓越领导人。

  在采访和写作之外,史沫特莱还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图书管理员,负责扩展延安窑洞图书馆外文书籍。她努力工作以吸引外国记者来到延安,并发动过一场灭鼠运动。她的住处就出现了私人性质的娱乐晚会。有了留声机和唱片,当然就少不了要跳交际舞。

  据史沫特莱回忆,“有时候,我给毛泽东写一个‘请即来一谈’的便条,他很快就来了,手里提着一袋花生米。于是外国朋友引吭高歌,中国主人拍掌击节,歌罢由中国主人们或唱歌或讲古,窑洞满座,谈笑风生,一时成为乐事。”

  史沫特莱回忆:“在延安的妇女中间,我赢得了败坏军风的恶名。人言可畏,群情侧目,以致有一回朱德邀我再教他跳一次舞时,我居然谢绝了他。他指责我怕事,说道:‘我同封建主义斗了半生,现在还不想罢休!’我只好站起来以民主的名义和他跳了一次……”

  延安使她兴奋,延安使她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她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告诉她,她应该留在党外,以便与在外面和国外做更多的工作。她听后感到极为痛苦和伤心,放声大哭起来……

  军旅中的史沫特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随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史沫特莱在准备随部队开赴前线时,不慎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背部受伤,推迟了行期。10月,史沫特莱养好了伤,随身携带了打字机、照相机和简单的行李,赴八路军抗敌前线采访。她很快赶上了驻扎在太原的八路军,然后到达北部山区的八路军总司令部,成为八路军中第一个随军外国记者。随八路军总部转战各地,史沫特莱与八路军战士同吃同住,她关心普通士兵的生活,增进了与他们的感情。史沫特莱与八路军相处不到半年,便深深地爱上了这支部队。她甚至说:“离开你们,就是要我去死,或者等于去死。”

  为了这支部队,史沫特莱甚至于1938年到了汉口,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一面救护伤员和难民,一面报道中国抗战,并向世界性组织呼吁救援。

  在汉口,史沫特莱多次访问美国大使馆,向大使和武官介绍八路军的活动。她多次接触约翰·戴维斯、佛兰克多恩、史迪威和陈纳德,这些人后来成为影响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人物。史沫特莱以她火热的心吸引着来华的外国人士,这些人虽然身份不同,政见不同,但都在史沫特莱的带动下,积极地为中国抗战出力。

  史沫特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为中国红十字会募捐上,宣传中国伤兵的英勇事迹和所处困境上。史沫特莱最成功的一次募捐是在一个午餐会上,她使财政部长宋子文感到羞愧,捐出1万元中国法币支持她的工作。还有一次,在行政院长孔祥熙的晚宴上,她竟拿到了一张捐给山西游击队的巨额支票。史沫特莱从抗战初期就为救助伤员奔走呼吁,1938年3月,包括白求恩在内的援华医疗队来华,都是史沫特莱奔走呼吁的结果。

  不过,她认为自己的真正使命,是向上海和香港宣传新四军医疗队。她私下还求助于一些英国朋友,以及美国红十字分会。到了春天,可观的援助从英国和红十字会纷至沓来,在史沫特莱的中国同事眼里,她简直是一位女英雄。

  她的心在中国

  1941年5月,因病回到美国的史沫特莱,仍然表现出对中国抗战事业的忠诚。她到处讲演,撰写文章,介绍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为中国的抗战募捐。她在《中国的战歌》一书出版后,又开始写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1945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的董必武拜访了她,并带给她撰写朱德传记所需要的材料。史沫特莱继续在贫困交加和政治迫害中奋笔疾书。1949年11月,她准备取道英国来华,在英国,她把完成朱德传记当作首要任务。但不久后,她的健康因患胃溃疡出血而恶化,仅靠牛奶维持生命。1950年4月,她在致友人的信中写到:“由于我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任何地方都未能找到安宁,我希望我的骨灰能和死去的中国革命者同在。”

  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莱在伦敦病逝。次年,在北京为她举行了追悼大会和隆重的葬礼。在北京八宝山中国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一块大理石墓碑上用金字镌刻着朱德写的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1 20:55 , Processed in 2.3146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