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4|回复: 0

一部求是严谨的党史读本——写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第一卷》出版之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8 18: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重庆日报》



  在市委的领导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由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一卷》(以下简称《一卷》),历时5年有余的撰写和数易其稿的精心修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中共重庆地方党组织建立85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发行。它的面市为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党的历史,牢记使命、履行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一部求是严谨的历史教科书。

  一、《一卷》的编写始终在市委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推进,既凝聚几代党史工作者的心血,也是集体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组织已经走过了85年的历程。在这期间,重庆党组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历史,是党的全部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党在重庆的历史,修史存史,资政育人,是全市各级党委及其党史工作部门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是加快我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广泛开展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了全市民主革命时期党史资料搜集、专题研究等基础工作,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各区县(自治县、市)都成立了党史研究和工作部门,在党史资料征集、编纂、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这都为编写重庆地方党史著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006年初,市委党史研究室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有关工作部署,市委二届第85次、120次常委会决定以及渝委办[2005]46文件精神,正式启动《一卷》编写工作。为加强对编写工作的领导,市委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史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由时任市委副书记的邢元敏同志任主任,何事忠、范照兵、陈存根同志任副主任,27个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2007年8月,市委调整编委会领导成员,由何事忠同志任主任,范照兵、陈存根同志为副主任。在编委会领导下,市委党史研究室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编写组,举全室之力开展《一卷》编写工作。《一卷》的编写提纲,是以2006年市委批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简史》为基础,参照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一卷》拟定。后经反复征求有关老领导、老同志、专家学者和编委会成员单位意见,最终确定正式编写大纲。自此开始,《一卷》的编写便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热切期待中稳步推进。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2008年6月编写组在消化吸收搜集整理的大量档案文献史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卷》初稿,随后在一定范围内多次征求意见并数易其稿,于2009年9月形成了《一卷》征求意见稿。10月至11月,市委党史研究室向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编委会成员单位,原中共川东、川康党组织部分老同志,市内主要高校、社科研究机构,部分区县党史研究室,以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专家学者90余人(单位),报送《一卷》征求意见稿提请审读。

  《一卷》征求意见稿的审读,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市委副书记张轩,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范照兵,中央党史研究室秘书长张树军、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李蓉,原中共川东、川康党组织老同志马识途、李维嘉、廖伯康、黄友凡、周永林,党史部门老领导和老专家钟修文、李畅培、赵权璧、杨世元等,以及有关方面专家学者都认真审阅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具体和宝贵的修改意见。

  此后,编写组对各方面反馈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在逐一分析研究,确定修改方案后,对书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文字修改和史料核实,于2010年3月形成《一卷》(送审稿)正式提交编委会审定。此后,编写组又根据反馈的审定意见,再次对书稿的内容及文字作出修改,于10月初将最终书稿报送市委。年底,市委正式批准《一卷》出版。

  二、《一卷》坚持正确历史观,既重点反映中共重庆地方组织的革命史,又遵循新民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一卷》编写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历史问题两个《决议》,力求真实全面地记述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重庆领导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

  时限与基本框架:《一卷》的时限,起笔于1891年重庆开埠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开篇于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方组织的建立,收笔于1949年11月重庆迎来解放,时空跨度共58年。内容几乎涵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但时空维度却是以1926年一1949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重庆24年的革命历史活动为主体。

  《一卷》的基本框架,是以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为主要遵循,并充分吸纳了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重庆地方党史的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基本框架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大致吻合,既突出了中共党组织在重庆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又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时期的整个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相一致,框架设计较好实现了结构严谨、线索清晰、宏微兼顾、特点突出的目标。

  主线与主要内容。《一卷》的主线,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共党组织在重庆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来展开。其中既包括中共重庆地方组织的斗争历史,也涵盖了三大主力红军在重庆的活动、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统区的斗争,也反映了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等全党性的历史。这种广义上的延伸,是对一般地方党史读本的突破。

  《一卷》的主要内容,严格按党的创建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展开:

  第一章,主要记述近代以来重庆在中国社会变革和民主革命的大潮中,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先进知识分子,勇敢站在时代潮头,以世界的眼光,以重庆为舞台,探索济世救国道路,进行民主革命实践,传播和选择马克思主义,最终聚集于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建立起中共重庆地方组织,实现对四川大革命运动统一领导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主要记述中共重庆地方组织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复杂政治形势下,与左派国民党人密切合作,掌握左派省党部领导权,组织各阶层人民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动泸顺起义,领导农民暴动,推动全川革命运动发展等重要事件;重庆发生“三三一惨案”,中共重庆地方组织遭受巨大损失,四川大革命运动走向低潮的艰难历程。

  第三章,主要记述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反动军阀的严酷统治,中共重庆地方组织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城市斗争、发动武装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在血雨腥风中的屡仆屡起的英勇斗争;三大主力红军在战略转移的长征中转战重庆,开辟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播下革命火种;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影响下重庆救国会建立,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的历史过程。

  第四章,主要记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坚守重庆,创造性贯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强对国统区党组织的领导,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局面,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贡献;中共重庆地方组织在南方局领导下,恢复重建、积极隐蔽,深入社会、扎根群众、建立据点、巩固发展,在迎来抗战胜利的过程中,掀起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历史过程。

  第五章,主要记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重庆地方组织在川东和重庆地区掀起反内战、争和平民主运动,发动武装起义,配合人民解放战争主战场开展的斗争;在白色恐怖严峻形势下,党的组织和武装斗争经受住遭受破坏与挫折的多重考验,总结经验、顽强奋起,在领导护厂、护校、护城的斗争,最终迎来重庆解放的历史。

  从总体看,《一卷》在55万字的篇幅中,以翔实的文献史料、扎实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朴实通俗、史论结合的叙事风格反映恢宏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容量和历史信息,既有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也不乏历史细节的生动描写,基本达到市委对《一卷》编写提出的史料性、准确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要求。

  三、《一卷》勇于探索突破,以新的研究成果为支撑,全景式记述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重庆的历史,凸显出重庆党史的特色和亮点。

  《一卷》注意新史料新成果的运用。一是对新民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重庆的历史作了全景式视角记述。真实展示了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共重庆地方组织自建立后的23年间,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二是首次对涉及《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的相关内容作简要记述,表现重庆革命先驱勇立潮头,探索真理的精神风貌,以此佐证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三是按照以史鉴今要求,客观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尤其对解放战争时期川东党的大破坏及“狱中八条意见”产生过程作了如实记述。全书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史实准确、立论公允,起了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

  《一卷》注意突出重庆党史的特点。一是在记述中共重庆地方组织建立过程时,突出了“先建团后建党”的特点;二是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运动合并记述,更好展现了重庆作为四川大革命运动中心的历史地位;三是将土地革命时期三大主力红军在重庆的活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的斗争等,实际属于中央层面的党史内容也做了较系统的反映,真正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从书名到内容的统一。

  《一卷》注意重要史实的准确把握。一是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各编的前后都用适当的文字,对新民主义各历史时期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不同特点作了归纳性总结。基本达到写清历史脉络、突出发展大势,既写够成绩与经验,也不回避挫折与教训的目标;二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述,坚持“宜粗不宜细”原则,做到了对党内矛盾不渲染,对错误不掩盖;三是在历史判断和评价上,力求做到客观、准确,使严谨平实、积极向上的文风贯穿于书稿。

  《一卷》注意处理好几项重要关系。一是把握大党史与小党史的关系。既观照中国革命历史大背景,更突出中共重庆地方组织历史,实现了两者在逻辑上的统一;二是把握大重庆和小重庆的关系。按现有行政区划完整个反映各个时期党组织的斗争历史,弥补了以往不足,丰富了重庆党史的内容;三是处理人与事的关系。坚持“以事带人,以人见事”,努力做到事件见人,人在事件中,实现了党史人物与具体历史事件的有机融合;四是把握研究与宣传的关系。对个别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不涉及不渲染,认真贯彻了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

  总之,《一卷》是近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倾力打造的党史基本著作。我们希望它的出版有助于推动正在全社会开展的学党史活动,为广大党员干部更完整地学习党的历史、认识党的历史提供一部鲜活的本土教材。希望广大读者能通过阅读此书,从中获得正确的历史判断和深刻的历史启示,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重庆建立与领导革命斗争的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历史规律,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10:01 , Processed in 0.3375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