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6|回复: 0

编剧董哲谈《建党伟业》:那时的年轻人是在玩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0 13: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文|周冉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11期


  从2010年的秋天到如今,电影《建党伟业》轰轰烈烈地占据着中国娱乐资讯的最前沿,在《建国大业》里数星星数到眼花的观众们,又一次被韩三平的野心所震撼。这部群英荟萃的豪华巨制,直到最后一刻都还变幻着演员阵容,简直比春晚还万众瞩目。采访编剧董哲时,《建党伟业》已经进入最后审查阶段,作为电影的文学副导演,董哲还要窝在剪辑室附近随时等待召唤,对他的采访也从下午挪到了晚上。这位年轻的70后编剧,思路清晰,语速很快,对电影中的这段历史如数家珍。

  历史: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

  “我们写建党不是单纯讲一大,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7个党员,选出的党中央核心领导也只有3个人,这个事情在当时是很小的,只不过是意义比较重大。如果单做这段历史,就和之前的比如《开天辟地》这样的电影雷同了。韩三平、黄建新导演和我们开始策划的时候,就决定要在这部电影中解读一个问题: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在董哲看来,这是电影最精彩也是最难的一个创意。

  “辛亥革命之后,本来大家以为共和了,社会会向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没想到又出现了军阀混战,袁世凯复辟,整个国家陷入混乱,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历史背景。在此之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很多次社会革命,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次成功,是建立在之前的九十九次失败之上的。”

  如此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对史料的把握至关重要,导演黄建新曾说,前期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查史料,研究细节,大的框架一边拍一边改,改了40稿。对于电影中史料的选择,董哲提出了这样几条来源:

  “以一大为例,主要来源:一是毛泽东、董必武、刘仁静这些在大陆的亲历者的回忆;二是当时留下的一些文字记录;三是当时俄国共产国际的存档;四是张国焘晚年在美国写的回忆录;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的陈公博的回忆;还有国内学者写的一些史料性比较强的书籍资料。”然而不是把这些汗牛充栋的史料堆积起来就是一部好电影。董哲说,他们创作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大的历史事件必须真实,小的细节再去艺术创作。

  “比如‘五四’运动时的某一天,李大钊上街了,陈独秀没上街。但是李大钊上街演讲说的话,不一定是在这一天说的,而是从他书里摘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用。”

  “电影中有一段胡适与学生间的对答,讨论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哪个更简洁,这件事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但其实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而我们就把它放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有一段是辜鸿铭与罗家伦的台词。罗家伦问他:‘先生学贯中西,难道不知道孔子的学说可以应用于两千年前,但不能应用于今天吗?’辜鸿铭说:‘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数学家的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现在仍是三三得九,不会三三得八。’这段对答原本发生在辜鸿铭与伊藤博文之间,但是我们把它移植到这里,也是可信的。”

  角色:一句台词塑造人

  有人说,无论看《建国大业》还是《建党伟业》,最大的兴趣就是去看明星,而比电影中的大腕更加耀眼的,是历史上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建党伟业》里面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200多个,一场群戏里光主要演员就十几个,要把每一个人物都写得有血有肉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有的功能性人物只能一笔带过,这就是为什么《建国大业》上映时有的观众抱怨:“我只是低头发个短信,刘德华就飘过去了!”

  但是对于主要人物,董哲表示会尽可能在台词上体现这个历史人物的基本理念。“比如像小德张这样一个人物。小德张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有一场戏是张勋复辟,炸弹扔下来,大家都在四散奔逃,只有小德张一个人站在那儿非常着急地喊:‘别走啊,这不还没宣召呢!’这个人一辈子都在宣召,做的就是这份工作,所以这句话最能代表他的身份和特点。”

  除了这些具有喜剧特色的细节,电影中更多的是隐含在波诡云谲的大历史中、耐人寻味的台词。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日本公使日置益有一段台词:“大总统,死去的伊藤君帮不了你,英美列强也帮不了你,能帮你的只有我们。你不想做中国的皇帝吗?”这些寓意深刻的台词,对于理解袁世凯同意签订二十一条的目的,以及理解当时的大局形势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参透背后的历史,看起电影来便别有一番味道。

  争议人物:不丑化,不翻案

  “五四”运动是电影中的一个高潮,在这场戏中,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纷纷登场,每个人都热血沸腾。而对于一些后来在党史上有争议的人物,电影选择了更为平和的方式来诠释。

  董哲说,写人物首先要看他当年所处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基本政治观点和性格,不要把他当作伟大领袖或是人民公敌来看,而是当作一个普通人,年轻人该有的他们也都有。电影中“没有丑化也没有翻案,而是把他们作为一个中性人物来塑造。像这一类的人物,他们的千秋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

  “陈独秀和张国焘,这是两个争议性人物,陈独秀是被开除出党,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党的历史文件也都承认陈独秀是党的创建人之一、第一任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他一直都是党的一把手。”

  “张国焘比较特殊,1938年他叛党投靠了国民党,但那是后来的事情,在1919年到1921年的张国焘是一个热血青年,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变节行为,就说他从1919年的时候就开始策划叛党,这时候党还没建立呢。第一届党中央只有3个人,他是其中之一,是组织部长。青年张国焘热血、冲动、口才好,相反毛泽东是沉默寡言的。毛泽东的朋友形容他是古朴方正,惜字如金,而张国焘则很外向,演讲鼓动很出色,缺陷也很明显,心胸狭隘,他认定的东西,不允许别人去否定。对于这样的人物我们不会为他翻案,同时也不会去丑化他,那个时候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除了爱国知识分子,五四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有三个被定义为卖国贼的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曹汝霖时任外交次长,陆宗舆曾是驻日公使,章宗祥是当时的驻日公使,这几个亲日派官员首当其冲,成为五四运动的靶子。曹汝霖晚年曾回忆说:“牺牲我们三个,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

  对于这三个人,电影中把他们作为功能性人物,没有太多的展现。董哲认为,“任何一个运动,首先都要确立一个靶子,在游行运动中,最重要的是煽动性,首先要激励起你的情绪,而不是寻找理性。其实他们的国贼身份是和他们担任的职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二十一条的签订,罪魁祸首是袁世凯,但是袁世凯死了,站在幕后的大佬是段祺瑞。曹汝霖这三个人职位最高的也只是副部级,他们只是台前的人物,更大的是站在幕后的,骂他们并没有骂错,不过只骂他们是不公平的。”

  那些年轻人:每一个都不该被轻视

  从编剧团队、演员明星再到工作人员,《建党伟业》剧组团队以年轻人为主要阵容,而如今中国电影的消费族群,也是以年轻人居多,这样一个党史题材电影,除了明星效应,还靠什么吸引现在的年轻人?

  董哲想了想,这样回答:“其实电影中的人物也是年轻人,他们在还不够资格胸怀天下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国家民族的前途,并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些代价和收获是成正比的,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是在玩酷,玩帅,而当年的这些人是在玩命。这是我们不能比的,面对在历史上任何留下名字的人,你都没有理由去轻视他。

  金一南老师曾这样评价电影中的那段历史:那是一个年轻人的时代,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干大事、年纪轻轻丢性命的时代。我们党的这些第一代领导人,如果褪去他们领袖的身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就是——幸存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09:50 , Processed in 0.2452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