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6|回复: 0

六十多岁的“白毛女”为何旺盛不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5 15: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毛女》剧照

  作为本报“红色演出季”第三部,芭蕾舞剧《白毛女》将于6月3日、4日在湖南大剧院上演。据了解,演出门票销售火爆,长沙观众对这部大剧给予了极大关注,“白毛女”这一被改编成多种文艺题材的经典形象在半个世纪中,激发了人们旺盛不衰的革命激情。
  “白毛女”在中国首部民族新歌剧舞台上站起来
  或许,《白毛女》可以称得上是新中国舞台上最“多变”的一个剧目了。
  “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屋顶上是人,墙头上是人,树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凄凉的情节、悲壮的音乐激动着全场的观众,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这是丁玲笔下延安群众观看歌剧《白毛女》的情景。
  20世纪40年代初,在晋察冀边区广泛流传着“白毛仙姑”的故事: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法力无边,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便是《白毛女》故事的雏形。
  当时在晋察冀日报社工作的李满天听到这个故事后,将其写成小说《白毛女人》,并托人带给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周扬看后,当即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歌剧,并把主题确定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 人”。
  在经历一系列尝试之后,由青年诗人贺敬之、作曲家马可等组成的创作小组终于领悟出“《白毛女》是一部写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民族歌剧”。他们继承传统戏曲中的部分表现手法,同时运用了话剧及西方歌剧元素,成功创作出民族风味极浓又带有时代色彩的歌剧《白毛女》。
  由于当时延安的著名演员林白生病,女主角“喜儿”的担子便落在了“有着清风一样歌声”的王昆身上,那时她年仅19岁。
  1945年4月28日,即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的前一天,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全国1000多名代表以及在延安的各机关首长几乎都赶来了。演出引起了轰动,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一同起立鼓掌,周恩来、邓颖超、罗瑞卿等领导破例到后台向剧组祝贺。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专门派人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观感:第一,这个戏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很成功;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直到很久之后,人们才得知“枪毙黄世仁”是刘少奇提出来的。这之后,“黄世仁”“穆仁智”在剧中被当场枪毙,每次演出都大快人心。
  歌剧《白毛女》在土改和解放战争中产生的巨大作用,是创作者们始料未及的。土改时,工作组每到一处便先搭台演出《白毛女》。“为喜儿报仇”成为解放战争中战士们最普遍的口号。
芭蕾舞剧《白毛女》成中国芭蕾舞剧经典之作
  1949年前后,戏曲版《白毛女》涌现10余个版本,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于1967年。
  芭蕾舞剧《白毛女》问世不久即逢“文革”,被确定为8部“革命样板戏”之一。与此同时,歌剧《白毛女》却遭到“四人帮”的围攻。创作演出歌剧《白毛女》的原班人马,大多成了“特务”“反革命”。“文革”结束后,芭蕾舞剧《白毛女》逐渐恢复了本来面目,并与《红色娘子军》一起,成为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
  除了芭蕾舞剧、粤剧、沪剧、评剧、京剧等各地方剧种纷纷将《白毛女》移植到自己的舞台上,并催生了许多明星,如评剧界的第一个“白毛女”,是后来备受人们喜爱的小品演员赵丽蓉。(记者 田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07:27 , Processed in 0.6860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