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4|回复: 0

毛泽东的“群众情结”给我们什么启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6 15: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林伟


  在毛泽东心目中,“群众”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汇。他对群众曾经用过“民众”、“工农大众”、“人民大众”和“人民群众”等不同称谓。毛泽东对此还曾有过更具体的划分。1942年,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指出:“必须坚定地信任群众的多数,首先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多数,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他还强调:“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不是为少数人……”后来,毛泽东常用“普通劳动者”来代表他所指的“工农基本群众”。晚年毛泽东甚至讲过自己不及一个“普通劳动者”,明白地表露了他内心的“群众情结”。

  读7月2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转载的《毛泽东的“群众情结”》一文,不由再次激起对毛泽东的敬仰和缅怀,对毛泽东的“群众情结”生发新的感动和感悟。

  我感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毛泽东“群众情结”的精髓。正因如此,我体会,重温毛泽东的“群众情结”,有四点感受:

  其一,以民为根。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相信群众、发扬民主,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才能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其二,求学于民。只有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和请教,善于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攻坚破难,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其三,还权于民。只有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能够自立自主成为社会主人,才能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其四,情系于民。只有坚持情为民所系,与群众心心相印,成为他们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才能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相濡以沫的鱼水关系,我们的各项工作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形成改革和建设的巨大合力。

  如此说来,正像文章中所言,“群众情结”,是毛泽东人生中最纯朴的色彩,也是他的生命本色和政治本色,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那浓郁的“赤子情怀”。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的革命斗争才会取得胜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拥护,这既是历史真理已有的应验,也是历史给予我们永远的启示。

  所以,我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重温毛泽东的“群众情结”,既深含着对老一代共产党人的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新一代共产党人的诚意提醒: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坚守“群众情结”。只有保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种赤子情怀,才能竭尽全力回报人民群众的养育之恩,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3 07:03 , Processed in 0.3843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