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65|回复: 0

参观浙江省博物馆心得体会(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6 10: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红网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规划10甲 吴霜霜、黄宏 、彭乐乐、唐洁敏</P>

<>    <STRONG>中红网浙江杭州2011年4月16日电(吴霜霜、黄宏 、彭乐乐、唐洁敏)</STRONG>杭州,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和历史底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红色资源也得天独厚。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等各类文博类博物馆,延续着历史的足迹;章太炎纪念馆、龚自珍纪念馆、马寅初纪念馆、茅以升事迹成列馆等各个名人纪念馆,弥漫着不散的中国精神;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蒋筑英纪念馆、杭州辛亥革命烈士及辛亥革命纪念馆等,闪耀着中国最美的红色。</P>
<>    于是在2011年3月26日,我们一行四人趁着周末的好时光一起去了浙江省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对这个文化名馆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当天太阳高照,我们满怀热情与激动一起走进了博物馆。</P>
<>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古铜镜和湖州古铜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博物馆里有几个场馆,分别是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成为天堂杭州一处耀眼的文化新景点。</P>
<>    首先,我们来到了青瓷馆,参观了“ 青瓷撷英”所展出的青瓷及青铜器。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很多关于青瓷和青铜器的知识及它们的发展史。 在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浙江遂成为青瓷的故乡和主要产地,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并形成了越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著名窑系,窑址遍及全省各地。而浙江省博物馆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收藏了历年来从古代遗存中大量出土的青瓷器,备受世人瞩目。刚走进“ 青瓷撷英”展览馆的大门,我们便被这琳琅满目的古文物所吸引,在特殊的光效下,他们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里除了一些青瓷以外,我们还看到一些青铜器及金银制造的器皿。其中渗透着艺术色彩及民间特色的的青铜器,无一不在展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睿智。那青瓷器皿上盘踞着的祥龙栩栩如生,仿佛就欲腾空而出世;那青铜刻制而成的小猪,似乎要摆脱千年的束缚蠢蠢欲动;那金杯银碗好像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帝王宫殿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的场面。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欲要带我们穿越时空去体验哪个朝代的繁荣昌盛,体验那里人民的安居乐业。而陈列在其中的青瓷碎片虽已不再完整,但它们其中的那股古文化的气息,那流迷人的神韵却未销声匿迹。似乎是在讲述着过去它们所经历朝代的兴旺昌盛,那繁荣喧闹的场面好像历历在目。我们兴奋地拿起手中照相机记录下我们这一美好的时刻,我们一起看着这些历史遗物的简介,倾听广播介绍它们的来历,讨论它们的精致的外观&#8226;&#8226;&#8226;&#8226;&#8226;&#8226;时间似乎在此停滞,我们忘记身外的喧嚣,忘却脑中的杂念,完全沉浸在这历史的河流中。这些青瓷带给我们的有太多太多的震撼和意想不到,它们身为廉价黏土,但它们富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它的实现就是靠古代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炼就而成的。</P>
< align=center></P>
< align=center></P>
<>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了“常书鸿美术馆”,在这艺术殿堂中感受神奇的力量,我们受益匪浅。论起美术来,我们这些非美术专业生也只知道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丰子恺这些人,却是从未听闻常书鸿大名,但他又那么“大张旗鼓”地在西湖边上的浙江省博物馆里开起画展,到底是何方圣神。于是我们怀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情踏入了美术馆。一进门便是常书鸿像,看起来十分坚韧慈祥,背后墙上书有“常书鸿美术馆”六个遒劲大字,我们纷纷上去与其合影,也留下我们曾踏足此处的凭证。在馆里我们欣赏了常书鸿的油画作品,到底是门外汉,看不出其中精髓来,只觉人物肖像都极逼真,富有灵性,风景画里大片黄沙遍野或者娴静小苑,别具一格。中间的玻璃橱窗里展示了他的生活照片和诸如钢笔一类的日常用品,还有他的一部分手札。我们一扫而过,隐约瞥见“敦煌”几字,也未细究,便匆匆往下一个地方去。[FSAGE]</P>
< align=center></P>
< align=center></P>
<P align=center></P>
<P>    待回去之后才查找了有关常书鸿的相关事迹,才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常书鸿(1904~1994年),杭州人。别名有廷芳、鸿,满族,热河头田佐人。擅长油画、敦煌艺术研究。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立艺专校务委员、造型部主任、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P>
<P>    在他九十年的人生中,家庭几多聚散,人生几多起伏,他不曾轻言放弃,颓废或者堕落,反而投身到保护敦煌文物的工作中去。他所处的正是动荡的年代,他却能热爱艺术更热爱祖国,这是多么崇高和可贵。敦煌莫高窟,在国人的心里是一个圣神又充满屈辱的地方,至今犹记得当年那个贩卖文物的王道士,却很少有人去关注文物的保护工作。而常书鸿就是在这样默默坚持着,他在广漠之中,听得懂风沙水草的语言,他知道那些文物诉说的故事,那是历史的一隅,是璀璨的明珠,是现世的珍宝;是一场惊心动魄,是一句隽秀的禅语,是一代人的仰望。阅读了他晚年的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常书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1出版),有几段话令人印象深刻。</P>
<P>   “前妻出走的折磨刚刚平息,事业上又遭到来自政府(当时国民政府)的一刀,真是忍无可忍了!这接踵而来的打击,使我像狂风恶浪中的孤舟一样,忽而浮起,忽而又沉下,刚刚振作起来的热忱,又一次被无情地吞没了。”</P>
<P>    “郭沫若在展览观后还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两篇感情充沛的诗篇。读完这激动人心的来信,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戈壁沙海的危难困苦之中,任何一点支持都是十分宝贵和鼓舞人心的,何况我们是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一大批领导人的同情和支持呢!他像火一样点燃了我心中即将熄灭的火种敦煌的夜如此万籁无声,死沉沉,阴森森的,只有远处传来几声恐怖的狼嗥。这样的夜,我本来是早已习惯了的,可是如今我却辗转反侧,怎么也不能成寐。我披衣走出屋,任凉风吹拂。我向北端的石窟群望去,层楼洞天依稀可辨,那是多么熟悉的壁画和彩塑,它们在月光下闪烁着光芒,在那里蕴藏着多么珍贵的艺术啊!当我已来到这个千佛洞,我就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似乎已经与它们融化在一起了。我离不开它们,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天,由敦煌县长带来一个国民党部队军官,在游览中想凭他的权势,明火执仗地拿走石窟中一件北魏彩塑的菩萨像,说是放在家中,让他妈妈拜佛用,真是荒唐,后来我费尽口舌,并以女儿沙娜画的飞天画作为交换,才把那个家伙送走。想到这些,我如果此时离开,把权力交给敦煌的县长,这个艺术宝库的命运不堪设想的。思前想后,我默默发誓,我决不能离开,不管任何艰难险阻,我与敦煌艺术终生相伴!”</P>
<P>    读后不禁激情澎湃,深受鼓舞。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环境比之老一辈艺术家不知要好多少,更应该积极投身爱国主义事业中去!</P>
<P>    通过这次的“旅行”,我们在博物馆中见识了很多,体会了很多。沿着历史的车轮,或许我们就只能徜徉在那些遗物,古董,故人之中,但我们的心灵早已在历史中小小的窥探了一回。历史纵有千页万页,但当我们随意翻开一页,你就会发现,它的根部,都有朴素的线、爱国的丝装订着,一直延续至今。爱国,是一个永恒不衰的话题,我们得到的太多太多,我们也应为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而付出与实践。在这次的经历中,我们大大地增强了民族心,自豪感,我们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我们要为中国之明天而奋斗。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4-28 12:45 , Processed in 0.2572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