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7|回复: 0

《中国远征军》热播 翻开尘封历史(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7 13: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羊网-羊城晚报羊城晚报



《中国远征军》



惨烈的战争场面



张丰毅饰演孙立人



还原历史战场
  羊城晚报记者 章琰

  实习生 梅淑宁 李尤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曾经在祖国的热土上和日本鬼子拼过刺刀,曾经在缅甸的丛林中洒过热血。而今,他们或长眠地下,或默默地生活在寂寞的角落,珍藏着用生命换来的军功奖章度着风烛残年,有的人,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为得到这样一句认同:“国人终于承认我们是抗日的了……”六十多年过去,一部《中国远征军》让这些老兵泪流满面———这是这段出国远征的抗日历史,第一次以史诗、正剧的形式,全景式地呈现在荧屏上。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等将领以及近30万冲锋陷阵的士兵,都以尽可能接近真实的面目呈现于亿万观众面前。

  在荧屏上轰轰烈烈打了个把月的《中国远征军》,这周六将画上句号。该剧播出以来,很多人用“里程碑”这个词来形容它———从创作到成片历时十年,总投资近亿元,首次全景式地再现那场辗转中缅印三国战场、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而伤亡接近20万人的惨痛战争……这部曾让主创团队对收视率和回报率没有任何奢望的电视剧,在影响力上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贴吧上,关于该剧的讨论已多达四万余个帖子;在几大高清播放网站上,该剧的“评分”均突破九分;在论坛上,关于那段历史的热议多达百余帖。

  题材沉重、话题陌生,没有床戏、没有绯闻,究竟是什么,让这样一部作品迅速走红?“以远征军的经历为蓝本的作品有很多,都是特悬、特酷、特给力的作品。但是我觉得别这样,别把远征军糟蹋了,据实呈现就可以了,因为远征军的经历本身就很传奇、很跌宕起伏!”这是编剧邱对的回答。的确,对于许多喜爱历史的人而言,影视剧编撰出来的情节,远没有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让我们从《中国远征军》的点点细节,更加清晰地观照那段惨烈的战争———

  同古战役、仁安羌大捷、缅北滇西战役、光复腾冲、龙陵战役、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战役……远征军征战史上叫得上名字的战役,《中国远征军》都拍了个遍。据悉,该剧在拍摄时用掉多达2吨的炸药,全剧有一半内容都是在描述战斗,另一半,则是“准备战斗”的过程。然而,在多如牛毛而且各方口径不一的历史记录中,伤亡人数、歼敌情况、战败原因总结,都显得扑朔迷离。该如何表现?“不按历史数据,会被网友和学者骂死;按历史数据,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编剧邱对在一番纠结后,走了这样一条路———或虚化,或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对官方数据进行质疑。

  同古保卫战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同古战役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由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势下,与兵力、装备都占优势并拥有制空权的敌军在同古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成功掩护了英军撤退,也为远征军的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但由于主力第五军迟迟未集结,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200师最终只能主动撤出同古,让日本人占领一座空城。

  剧集回放:《中国远征军》开篇不久,就展开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场大战———同古战役。在200师师长戴安澜“余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的悲壮誓言下,在韩绍功“将领必须冲在士兵前面”的号召下,我方在皮尤河前哨战取得完胜,却因中英两军的协同问题功亏一篑,部队被迫撤退。剧中在表现这一战役时,并未铺陈经过和结果,而将精力集中在对结局的反思上:战败是腐败的后方指挥不当之过,它在军事上取得的意义不大,却初步矫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就连日军也承认,同古战役中,第200师十分英勇,对日军来说它是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仁安羌大捷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取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它更是一个奇迹,因为孙立人率领的新三十八师在劣势情况下,击败数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数倍于我军的友军。消息传出,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队的英勇得到西方社会的赞誉。

  剧集回放: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重点表现的一场大戏,还专门请到了张丰毅出马饰演“孙立人”这一重要角色。剧中如实报出了史料中“以一敌十”的战果,但却由剧中人物韩绍功及韩绍英之口多次质疑这一数据的真实性。

  野人山撤退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在历史上,野人山大撤退是一场军事服从政治的结果。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资料,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的总兵力有十万人,伤亡总数是六万一千多人,而其中至少有五万人死在了野人山。在这个过程中,士兵们如何一批批死亡、如何艰难求生,史书语焉不详。

  剧集回放:野人山,因为留下了第五军的累累白骨而成为中国远征军“永远的痛”。这片缅甸最北方的原始森林,一直到2009年还不曾被开发。当年远征军为了摆脱日军,尽快回国,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路。《中国远征军》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再现了这场残酷惨剧———韩绍功、杨文兵分两路,韩绍功一路展现的是大部队撤退的全貌,他们以军事谋略在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环境中逃脱;杨文一条线代表的是落单的远征军士兵,他们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和曲折。在表现这一段时,剧中采用了一些远征军回忆录中的细节,比如远征军发现了空地上不少摆放整齐的士兵尸体,经查证是新二十八师一个团的牺牲地———这是孙立人派手下寻找杜聿明时发生的真实事情。

  血战密支那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密支那战役为中日战争中驻印远征军反攻缅甸进行的一次城市进攻作战,以奇袭开始,以消耗战结束。最终,占绝对优势的中美混合支队历时近100天,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0余人,并迫使余下的日军800人退出。此役共击毙日军官兵3000余人,生俘69人,逃脱的日军800余人也全部带伤病,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第一期作战任务也胜利完成。

  剧集回放:密支那战役是《中国远征军》里浓墨重彩的一笔。驻印度远征军反攻缅甸展开的这场突袭,不幸地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宣称是“第一次创造出伤亡人数少于日军的战例”,在剧集中依旧充满悲剧色彩,士兵们拼得不成人形,场面极尽悲惨。

  人物篇

  前仆后继奔赴远征部队的,多达30万人。如何将浴血奋战的将士在一部电视剧中集中体现?邱对的做法是“虚实结合”。总参谋长史迪威、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这些在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将领,邱对如实记录;那些连尸体都无法找到的无名老兵,则以群像的形式,集中在韩绍功、大秦、姚二林、木匠身上。

  真实人物

  孙立人(张丰毅饰)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仁安羌大捷让孙立人一举成名,也让他赢得英美将领的信任与尊重,但他后来作为“亲美派”而饱受猜疑,最终含冤被禁。仁安羌大捷功臣之一、团长刘放吾,也跟着自己的长官饱受冤屈。此后,仁安羌大捷的功劳被人冒领,更是让这段历史混乱不堪。一直到最近几年,经过重新挖掘研究,这段历史的真相才得以重现。

  剧集回放:《中国远征军》中设计了一段杜聿明与孙立人的对话,杜聿明警告孙立人,说去印度会让中国军人受辱,孙立人表示肯定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电视剧设计了一句经典台词:“尊严是在自己心里,别人拿不走的。”一句话,不仅让孙立人的性格彰显,也令观众动容。张丰毅扮演的孙立人,在剧中是仅次于虚构主人公韩绍功的第二号角色。剧中突出了其在战争中的冷静与果敢,战术上的敏锐与大胆,处理问题时的聪明与自尊。在仁安羌大捷中,剧集将其重新定位———不再是不顾一切救人的感性将军,而是靠情报和审时度势做出决定的理性人士。

  戴安澜(徐永革饰)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史料对戴安澜事迹的记载少之又少,其人物个性更是鲜为人知。戴安澜被称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以作战勇敢闻名。1942年5月16日,戴安澜撤退时在与日军的激战中身负重伤,陷入昏迷。一天,戴安澜从昏迷中醒来,喃喃说道:“反攻!反攻!”另一说法是,他指着祖国的方向,大喊“祖国万岁”。从此,一代抗日名将就此陨落,年仅38岁。

  剧集回放:剧中,徐永革表现出戴安澜的三个方面:爱兵如子的柔情,用兵如神的智慧,死而后已的忠诚。这些特点,在第一次入缅战役的悲剧结局衬托下,显得更加悲壮———戴安澜将军牺牲的一段,包括受伤、病重、手指北方充满遗憾地逝去,都成为该剧最大的煽情泪点。如果说《中国远征军》中,孙立人是新派美式风格的军人代表,那么戴安澜将军就是黄埔军人的代表,电视剧不仅强调了戴安澜忠诚与热血的一面,从他给妻子的遗书和诗歌中也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另一面。

  史迪威(Zuborenko Nikolay饰)

  还原程度:★★★★★

  史书记载:约瑟夫·沃伦·史迪威上将(1883—1946),美国将领。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在驻菲律宾美军服役,后任西点军校教官,其间于1911年首次来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1939年间数度来华,历任驻天津美军第十五步兵团营长、驻华使馆武官等职。因其态度直率措词尖刻而得诨名“醋酸乔”(Vlnegar Joe)。

  剧集回放:史迪威在剧中显得温和了很多,那种尖酸刻薄的个性没有太多表现,虽然他在剧中也说出了那段中国将官不可救药的名言,但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不了解中国军人、不了解中国政治的平庸的外国指挥官的形象。他过于信任英军,对战情估计不足,和孙立人在军官任用上的冲突,完全从本国利益出发的思考问题方式,在观众眼中近乎反派。不过,电视剧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下层士官的爱护和欣赏,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对国军士兵不遗余力的赞扬,也有全面的表现。

  虚构人物

  谢孝彰(刘小宁饰)

  和韩绍功的纯粹相比,刘小宁扮演的谢孝彰代表了军人中迷失本质的一部分人,这是电视剧对国民党军队中阴暗面的暴露,当军人开始计较利益得失,试图剑走偏锋时,他们就偏离了作为军人的正常轨道。相对于韩绍功,谢孝彰这个人物更加复杂,也更加矛盾,他与韩绍功的对手戏,两种不同理念的撞击构成该剧的看点之一。刘小宁将这个角色演得细腻可信,性格塑造得非常丰满。

  杨文(郝柏杰饰)

  由一个虚构人物带出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远征军》的故事特征之一。杨文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秦大岭的东北身份一样,是这部剧试图囊括全国抗日众生相的印记。他是日军在滇缅之战中卑劣使用毒气的见证人,也是野人山大撤退中女兵几乎全军覆灭的见证人。

  秦大岭 (郑昊饰)

  秦大岭算得上军官和大兵之间的分水岭。职位不高不低,副连长;一口东北腔,让人想起远征军中的东北军士兵。大秦作为韩绍功的左膀右臂,是个合格的基层军官,粗鲁仗义,还带点喜剧色彩。也许是为了突出东北特征,他的东北话显得有些“用力过猛”,但是这个人物却被塑造得非常可爱,让人喜欢。

  姚二林(谢孟伟饰)

  姚二林代表了远征军中一部分从没上过战场,不曾有过军人精神的士兵,他们不是为了信仰而战,也不是为了激情而战,因此在战场上与真正的军人格格不入,甚至险些因为当逃兵而被枪毙。但在战火中他们一步步成长。这样的人物让远征军故事显得更加可信,有着浓厚的人情味。

  细节篇

  《中国远征军》剧组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那段历史,在制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细心的网友还是发现了不少细节上的错误,比如军队名称、武器、人物对白等,而本该在上世纪50年代才出现的玛丽莲·梦露的电影海报,更是“穿越”到了上世纪40年代的英国军营。对此,军人出身的导演董亚春希望大家用宽容态度看待该剧:“毕竟电视剧不是历史书,更不是军事教育片。”

  关键词

  历史

  出征时间

  《中国远征军》中,真实的历史人物戴安澜将军慷慨悲壮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众多观众,戴安澜的儿子戴澄东老先生也表示了对该剧的赞许,但他同时指出电视剧的情节和自己的了解有出入:“剧中说远征军是在1942年2月16日进入缅甸,实际上远征军是在3月2日才进入缅甸的,父亲率部于3月8日到达同古。”

  对此,导演董亚春的回应是:“我们查到的资料是1942年2月16日出征,当时进入缅甸的是一支小部队。其他部队3月2日进入缅甸,3月8日到同古。这几个时间是不冲突的。当然,电视剧里没有点出戴安澜将军进入缅甸的时间,非常感谢戴老先生的指点。”

  交接手续

  《中国远征军》吸引了很多军人观众,其中一位从专业角度提出了意见:“一些情节有很大的漏洞。韩绍功(黄志忠饰)带的是一个连,可是他接防的英军却是一个营,这种不对等的交接是不可能发生的。另外,在交接程序上,不是嘴巴上讲交接就交接的,还需要有一些必备的手续,例如要有小比例的防御阵地草图,拿着这图才可以交接。电视剧中把这些细节处理得太儿戏了。”

  董亚春回应道:“现实规定虽然是这样的,但是战争年代会有特殊情况。英国人当时急着撤退,准备放弃缅甸,看到有个连长过来就交接了,是合理的。此外,关于命令、图纸、文件的这些细节,电视剧不可能全面地展示。”

  英国陆军

  剧中,查尔斯向韩绍功做自我介绍,说自己是“英国皇家陆军”驻缅甸第一师少校营长。实际上,英国有皇家海军、皇家空军,而陆军因为曾经参与反对英国皇室的叛乱,一直没有获得“皇家”称号,所以被称为“英国陆军”,而不是“英国皇家陆军”。

  不是校友

  罗长官说史迪威将军和孙立人是弗吉尼亚军校的校友,这是错误的,史迪威将军是从西点军校毕业的,根本没上过弗吉尼亚军校。

  关键词

  穿越

  玛丽莲·梦露

  剧中,在缅甸的英军于1942年准备撤往印度,在他们留下的空营房里,到处贴着玛丽莲·梦露的经典电影《七年之痒》的海报,而该片的出品时间是1955年。1942年梦露才16岁,尚未开始拍电影。梦露的海报从上世纪50年代“穿越”回到了上世纪40年代。

  汉语拼音

  罗星给金尼森留的纸条上签着“Luo Xing”,这让不少网友心生疑惑:“难道上世纪40年代的罗星,已经会用1958年才正式批准公布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了?”

  冲锋枪和钢盔

  上文中的军人观众还指出了剧中有不合理的道具:“远征军和英军交接时用的都是美军装备,从头到脚都应该是美式的,但是他们头上戴的却都是德国钢盔。战士们用的汤姆逊冲锋枪的弹夹居然是弯的,而它应该是直的。还有,有些国民党兵使用了四三式冲锋枪,这枪在苏德战场上被广泛使用,可它是在1943年才生产出来的,而中国远征军在1942年奔赴战场,他们不可能在那个时候提前用上这种枪。”

  对此,董亚春不愿轻易作出回应:“我们的美术和道具工作人员专门考证过当时的枪支。涉及到这么专业的知识,我会找个机会让他们专门来回应网友和专业人士的质疑。”

  关键词

  制作

  穿帮镜头

  韩绍功在看自己和妻子的合影时,这张照片是横向的;但当镜头切换时,照片却变成了竖向的,而且照片中的人物姿势也变得不一样。

  另外,韩绍功跟谢孝彰在聊天时,观众留意到墙上挂着一条毛巾;但一转头,韩绍功的话还没说完,毛巾就不见了;更“诡异”的是,在紧接着的镜头切换中,毛巾又回来了。

  军衔有误

  上校一般来说是军队校官中的最高一级衔称。剧中给史迪威开车的美国兵从军衔上看是“上校”,上校当司机,明显不符合逻辑。此外,剧中谢孝彰叫金尼森为“中校”,但金尼森衣服上的军衔标志是一片金色的橡树叶,显示他是“少校”军衔。

  配音错漏

  后期配音时,也出现了读音上的错误。如韩绍功写日记时,旁白把“倥偬(zǒng)”说成了“倥偬(cóng)”。剧中杨文则把“孝悌(tì)”说成了“孝悌(d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07:32 , Processed in 0.2795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