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8|回复: 0

郭晨:把“红小鬼”打造成品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6 16: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郁鑫鹏
2010年11月26日14:03   来源:《江西日报》










  11月25日,取材、拍摄于赣南地区的革命历史少儿影片《红小鬼》在北京中国电影集团举行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首映式结束后,记者采访了从江西信丰县走出去的著名记者型作家,金鸡奖最佳编剧,《红小鬼》的原著编剧、艺术总监郭晨。

  《红小鬼》“压箱底”三十年

  “这是我三十多年前的作品,是我的电影剧本处女作。现在把‘压箱底’时间最长的东西拿出来拍摄,感觉真好。”今年71岁的郭晨精神矍铄,思路广阔、谈吐风趣。

  1978年,38岁的郭晨,利用他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以及他担任人民日报记者、文艺部主任期间采访的几十位老红军战士的经历,以赣粤边游击队小鬼班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小鬼班》。

  他把《小鬼班》当作是他文学创作在“丑小鸭”阶段的破壳之作。不过,多次修改后,他仍觉得《小鬼班》稚嫩芜杂,于是将之付之一炬。后来,又因题材难于割舍,于1980年改写成电影剧本《小鬼班》。尽管与长春电影厂、八一电影厂等多家单位联系过拍摄事宜,但种种原因致使《小鬼班》拍摄搁浅。

  这一搁就是三十年。“现在把《红小鬼》拿出来拍摄,不是炒剩饭,而是时机更为成熟了。现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去优化、净化。”郭晨说。

  他向记者介绍道,今年整个暑期电影市场,适合孩子们看的儿童题材影片只有一两部,但孩子们其实很需要多看看《红孩子》、《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这类红色经典影片。

  鲜明的主题、质朴的风格、曲折的情节,《红小鬼》让不少观众流下了眼泪。央视七套节目主持人陈墨看了后表示:“这部红色作品给我们年轻人在指引成长的道路。”

  写红色题材他“信手拈来”

  经历就是财富。郭晨的年轻时代,前前后后专访过100多位老红军,还有不少老将军。因此,这些老红军、老将军们每一个阶段的生活经历他都了然于胸。“写红色题材,老红军战士的经历我信手拈来,稍做加工、整合,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有着几十年记者、编辑生涯的积淀,郭晨非常自信地告诉记者。

  1991年,历史巨片《开国大典》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编剧奖,作为编剧之一的郭晨也因《开国大典》崭露头角,一时间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0年退休后,郭晨聊发少年狂,依旧笔耕不辍。他决心用更为丰硕的红色作品,来回报这片他深爱的热土。10年来,郭晨出版了20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纪实小说和传记文学著作,如《这就是彭德怀》、《同舟共济》、《红都风云——逆境中的毛泽东》等。正在筹拍的有24集电视连续剧《宋庆龄》等。今年他又完成了两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电影剧本。

  赣州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称,郭晨就是一部赣南红色文化的“活字典”,是赣南红色文化题材创作的“资源宝库”,要与其携起手来发展赣州影视文化产业。据悉,郭晨计划要将《红小鬼》形成系列,打出品牌。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筹拍《红小鬼2》、《红小鬼3》,还要制作动画片《红小鬼》,并衍生“红小鬼服饰”等一系列“红小鬼”文化产品。

  回首往事还要“感谢《江西日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郭晨在江西大学(现为南昌大学)新闻系求学。功课之余,他的手“痒痒”起来。1962年的一天,他在《江西日报》副刊头条发表杂文《奋作山巅松,休为墙头草》。这篇杂文顺应当时严峻形势的需要,提倡精神励志,影响很大。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他获得极大鼓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大学的几年时间里,他不断在《江西日报》副刊上刊发“豆腐块”。“格外珍惜那段经历,《江西日报》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取向被人肯定,为我之后的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基础,真的要感谢《江西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8 04:36 , Processed in 0.3652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