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7|回复: 0

《建国大业》:挥毫大写意的画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2 13: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腾讯娱乐 凌凌漆


           影片《建国大业》的出炉仿佛映照着国庆60周年的政治任务,用明星百位群塑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那一段历史。《建国大业》的取材着眼于抗日战争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期中国内战的时代分割。影片本着尊重历史的角度重现了国共两党当时的国内局面和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通过对两股力量的描写,逐步渗透新中国成立的代价和艰辛,最后以共产党协商民主人士共建新中国给影片画上了圆满符号。

          电影有一个很好的故事蓝本,想当年多少英雄豪杰在疆场战场国际舞台为了各自的政治集团驰骋纵横,是豪迈也是一种动容,客观的反映历史使本片颇为值得一看。破除以往战争片塑造领袖人物口号语录纵览全局的不同。本片着力点几乎相当的从毛主席带领的共产党和蒋介石组建的国民政府两股政治势力,相互斗争,从对待各种民主势力和得失民心上给予了战争胜负最好的诠释。

          人物出场众多,且都是明星亲到,整个观影期间没有冷场的时刻,面对本是繁琐的政治格局战争场面,能够从商业娱乐性上给人以缓解。虽然说,明星效应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但是每个人物的出场确有历史考据,而且是在整体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得以延伸,没有牵强附会之感。不同的明星发挥着各自的演技魅力,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无谋朝篡位之实,毕竟,各个大牌相继露脸,不吸人眼球是不可能的,但是抛开各路明星的背景,整条故事主线仍然清晰完整。同时,也由于参演明星太多,都紧着短短的几个镜头展现自己的功底,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到位,文有闻一多声嘶竭力斥敌人,田汉力推众议护国徽,武有冯玉祥当街不平举枪鸣,杜月笙笑里藏刀对经国,可圈可点的人物太多,已经不能用精彩来形容,惊奇可能是更确切的表达。

          之前的主旋律影片,或者大战争大场面,动辄几个小时的硝烟弥漫反而让人瞌睡连连,上个世纪著名的“三大战役”电影系列当属此列。或者对历史事件搜肠刮肚,极尽用历史进程书写电影剧本,好似在银幕上阅读历史课本,陈乏可善怎能不令人乏味。本片的不同之处通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着墨与两股政治力量的斗争,一个在步步为营的腐败官僚中走向独裁没落,一个在忍辱负重中开启民主大门广收民心,结果不容分说的走向历史发展的一边。我们暂不说这里面的主观意识有多少,仅从电影的角度讲,剧情的连续发展,细节的补充说明,短短145分钟,讲清了4年中国格局的发展走向,划分了主次旁干,用一种类似水墨国画大写意的角度展现了风云再起的年代,没有可歌可泣的说教感伤,用近乎平实的大支架挥毫出一幅上个世纪中国内战时的脉络图。

          同时,没有在细节上过分纠缠,用整体的人文意识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甚至几场大战都是用黑白的俯视镜头带过,既体现了历史的层次感有简而有效的带动着剧情的发展,潜意识下,战争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宏观大局和目标的制定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得当的舍取历史片段也是紧跟主线的要点,本片所表达的是通过各界民主人士政治协商共同建国,所以设定的线索都围绕着两股势力对民主人士的态度来展开,杀戮和尊听连起了民主建国的主线,所牵连的人物也大致为此服务。影片将国名党对当时中国的治理描述的就不是很充分了,一句“国名党已经腐败到骨头里了”不足以解释当时水生火热国际风云各种背景下国民政府的内忧外患,当然这不是本片表达的主题,但是从一个角度很好的体现了共产党相形得益的一面,即使还没有统治国家,也能从国名党统治的“不当”体现共产党的“得当”。

          进军北平的场景,一道自然光的透射,好像新旧世界的划分,车龙联动中隐藏着天堂般的幽寂,而光影的静谧中又隐含着历史车轮的渐进,拍得实在是漂亮。大阅兵和开国大典的场面又有戏剧性的调节,发挥了国家之大领袖之大和百姓之小士兵之小的对立统一,是艺术上的升华和借鉴。如此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创作者的用心良苦和真诚可见一斑。

          对于主要人物的描写,自古成为英雄,败为枭雄。本片能很好的反映国共两个党派两个领袖人物的精神魅力,没有一味的崇拜偏袒,比较客观的审视当年的两股力量对比,在以前的影视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对蒋经国的大段描写尤其使人对其肃然起敬,同时又对那个无法弥补不可挽回的历史进程确感回天无数,一个人是不能改变历史的。在战争接近尾声的一个场景中,共产党几位元老级人物召开会议相继进入房屋,历数着一个个建国后才被册封的“将军”“元帅”,曾经打过日本人又和国民党周旋数年的大将,朱老总,贺龙,邓小平,等等至周恩来,毛泽东的进场,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将聚焦在银幕上产生的激情是不言而喻的,气势上的雄韬伟略引人浮想联翩,甚至突表的泛起了英雄好汉的敬意和魅力。同样,在国民党召开的大会上,精兵强将的党国将才也悉数亮相,我们的教育对这些人之前的历史宣传显然没有共产党将领渗透的多,这次的集体性亮相也是给了很多曾经浴血沙场通歼日军的国名党将领一次较为公正的评判。黄埔军校,校长,一支正牌军,影片给予了更多历史的关怀,而非人道性的偏僻。

          整部影片对毛主席的抒写基本符合一个领袖人物的歌颂,但是仍旧透着强烈的个人崇拜意味,这在那个红色年代生的一群主创来说可能是心灵的由衷感悟。我们不置可否的对这种个人崇拜情绪给出评介,但是影片展现的那个年代这也是历史当时的真实表现,同时也是那个年代所必须建树起的一种精神皈依。而且,建国初期所形成的个人崇拜相比后期发展的类似拜神运动,简直可以算作小儿科。总体来说,有一些激进,但可以看作是创作和历史的一点相互补充。另外,大量人物的粉墨登场,即使不是由明星来扮演,人物头绪仍然太多,纷杂蹦出的人物介绍字幕甚至有时让人来不及连接剧情,这也是一幅挥毫大作需要通过更好协调人物和剧情紧密相关互相融洽的关键。总之,《建国大业》给中国主旋律电影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头,浩瀚的明星,磅礴的气势,用大气来书写历史,让历史来承载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7 23:13 , Processed in 0.3436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