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5|回复: 0

电视剧《北平战与和》观后:历史大片的新类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8 10: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浪娱乐



阎延文


  在建国60周年的众多献礼片中,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34集电视剧《北平战与和》,既不以明星荟萃、大腕云集叫座;也不以大制作、大投资为卖点;更不用青春偶像和娱乐戏说吸引眼球。该剧选择了一条毫不取巧、朴素扎实的艺术路线,以匠心独运的历史透视、深刻独到的历史氛围和富有启迪的历史追寻,成功演绎了革命历史题材大片的新类型。全剧在文化视角和艺术功力上刻意雕琢,凸显出青铜般洪钟大吕的历史回响,再现了60年前北平城下那场围绕“战与和”的历史抉择。

  首先,全剧紧紧扣住了“战与和”这个主题,深入挖掘历史,挖出了历史语境的新意。与同类题材的《战北平》、《狼烟北平》和《第二条战线》等影视作品相比,《北平战与和》的成功,关键在于解读历史的深刻性。编剧李汀先生是历史专业出身,这种独到的专业底色,使他在表现北平和平解放这段历史时,首次选择了全新的艺术视角——凸显历史大视野中,围绕“战与和”的三方博弈。

  围绕北平的前途命运,电视剧以宏阔的如椽之笔,在西柏坡、北平、南京三个地点,设置了中共中央、国民党统治集团和傅作义军事集团的三方博弈。无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平津战役解放军前线指挥部,还是固守北平的傅作义集团,乃至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一方,都处在“战与和”的历史抉择中。电视剧的最成功之处,正在于从容不迫地把同一个历史事件的多重视角,清晰有致地铺展开来,在历史的多重透视中,解析出北平“战与和”这个历史的核心焦点。电视剧开篇,当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在北平城下徐徐拉开,我们看到,光明与黑暗在激烈角逐,剧中三方博弈的每一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有最佳的利益抉择。傅作义集团内部,“战与和”两股力量的纠葛挣扎,自然是电视剧的情节主轴;即使在平津战役解放军指挥部,也同样存在着林彪的“主战”和聂荣臻的“主和”。从“东野”提前入关到北平和平解放,电视剧细致深刻地再现了一支天下无敌、善战敢战的百万雄师,最终放弃进攻,为保护千年古城选择和平的经历。这一点透过林彪和聂荣臻的几场戏,表现得非常出彩。可以说,电视剧对林彪的正面塑造,虽然篇幅所限镜头很少,但已经大胆突破了以往的文艺禁区,创造了忠实于历史、又超越于历史的崭新模式。编剧把历史的艰难抉择推到了极致,甚至在电视剧接近结束时,还以动人心魄的画面,表现北平地下党为获取城防图而壮烈献身。峰回路转的情节告诉我们,当时的北平攻坚战,确实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历史的峥嵘之变,就在这“战与和”的博弈与抉择中呼之欲出。而千里之外的南京,国民党蒋氏父子意味深长的对白以及整顿金融的巧妙插入,也表现出历史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多重可能性。

  但是,如何使北平的200万和平居民免遭战火?如何使千年古都北平避免玉石俱焚?电视剧《北平战与和》选择了最有难度的写作方式,把这个历史的巨大难题,化成了全剧的主题。60年前,毛泽东、傅作义等缔造历史的风云人物,最终都放弃了自己的立场,选择了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从而使千年古城免于炮火,三军将士化剑为犁。电视剧表现出,60年前那次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角逐,不是几个领袖人物的指点江山,而是中国人民的庄严抉择。所谓英雄,就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顺应民意,作出了最合乎民族利益抉择的人。在北平之战中,是民意选择了和平,放弃了战争。

  这种深刻的大历史观,使《北平战与和》破空而来,获得了高屋建瓴的思想高度。记得歌德曾经说过:“并非语言本身是正确的,或者有力的,或者优美的,而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影视剧最动人之处并非大腕演员和华丽道具——那只能打造一场看似热闹的形式主义美学盛宴,更显出其思想的空虚和价值的虚无。主旋律电视剧最精彩动人之处,应该正是《北平战与和》这种通过历史所体现出的精神。

  其次,这部电视剧用浓墨重彩的人物塑造,挖出了人性深处的风景,塑造了感人至深的傅作义形象。处于和战焦点的主人公傅作义,自然是电视剧的聚焦人物。身为布衣将军,《北平战与和》对傅作义的刻画,从臃肿的灰军装,到与女儿冬菊在小饭馆吃面食,再到对警卫战士的温暖呵护,都充分注重了细节的真实,成为电视剧的光彩之处。但更见功力的,是该剧第一次把傅作义作为男一号,丝丝入扣地还原了这个复杂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分寸拿捏恰到好处。今天看来,历史的一切都是清晰明朗的,结局一目了然。但在当时当地,对于身处棋局中的历史人物而言,他们并不知道历史的结局是什么。因此,《北平战与和》中的傅作义,进退维谷,和亦难、战亦难。“战”,无非是又一个卫立煌,将以三军败绩告终;“和”,则前途难料,生死未卜。对傅作义而言,个人的生死荣辱,数十万将士的前途命运,都在他一念之间。电视剧34集的篇幅中,反复铺陈表现他内心的这种激烈挣扎、举棋不定。电视剧巧妙把今天的观众视角,拉回到60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大转折,拉回到傅作义的视点。这种历史的换位思考,超越了以往的所有傅作义版本,糅合了人物灵魂深处的苦闷彷徨和多姿多彩的名将风度,塑造了一个很难超越的艺术典型。面对这个血肉丰盈、真实可信的傅作义,他最终的和平抉择也就更感人至深。

  更重要的是,电视剧反复强调:傅作义并非平庸之辈,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名将,更是著名的守城将军。傅作义兵团有近50万大军,作为一代名将,戎马一生的傅作义用献城投降来结束自己的军事生涯,对任何一个军人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特别是第30集,当傅作义被新华社公布为43名甲级战犯之一,蒋介石又派二公子蒋纬国到北平督战,使主人公处于“战与和”的压力极限时,电视剧的冲突也达到了高潮。傅作义深夜抱病与亲信幕僚讨论北平“和战”的那场戏,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精彩的台词掷地有声,把人物突出放大到历史的大视野中。此时,傅作义面对“北平战与和”,已不再考量军人视角的沙场胜负,而是思考一个爱国者的千秋功罪。正是在真实的历史格局中,电视剧达到了人物的升华。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电视剧最终以北平和平解放和傅作义将军的人性解放而结束,观众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历史成就感。这不仅是历史正义一方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胜利。在历史转折关头,无论打江山的共产党人,还是守江山的傅作义将军,都能跳出个人恩怨和荣辱得失,以江山为重、百姓为重,这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当和平的曙光最终降临时,电视剧水到渠成地托举出历史的庄严感和神圣感。

  第三,电视剧用浓重的笔墨,书写了北平地下党乃至促进北平和平解放的普通人,在历史抉择中的奉献与牺牲,实现了历史最深层面的追问。

  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视剧更是一部对无名英雄和普通牺牲者的艺术献礼。虽然这献礼迟到了半个多世纪,但它毕竟来到了。全剧结束前,付冬菊和袁鸣纯,走上年轻的战友欧阳仁墓地那场戏,以历史远景的强烈力度,凸显出感人肺腑的视觉冲击。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如果老年付冬菊和袁鸣纯,60年后能再度走上战友墓地,回首一生,那种历史的追问也许会更能叩击观众灵魂。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时尚青年,为北平和平解放默默奉献,用自己的一生坚守对信仰的承诺。作为出身名将之门的大家闺秀,剧中的付冬菊光彩照人。这个当年的“富二代”,出生入死守护古城北平,而她的后半生,却平静地生活在这座名城的一角,甘于寂寞,甘于平凡。这种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也许是今天更年轻的一代——80后、90后观众们最受震撼的力量。

  这样看来,电视剧用“北平战与和”这个毫无噱头的剧名,就更显现出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匠心。其实,不仅当年北平的命运、解放战争的命运,而且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人类历史上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战与和”的问题。今天,无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还是众多国际争端的解决,“战与和”仍然是人们思考的焦点。如果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像片中主人公这样,时时以民族利益和人类和平为最高取舍,用和平代替战争,我们的世界将更加阳光灿烂,人类的未来也将更加和谐美好。这是电视剧留给我们更深沉的思索,可谓曲终而人不散。

  编剧李汀凭借独到的历史专业功底,层层掘进,走到了历史剧最深刻的层面,打造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历史大片。近年来,国内影视界常常探讨如何与好莱坞对话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北平战与和》探索了历史题材作品的又一种模式——用历史深度和真气弥漫的历史感,表现东方智慧。可以说,这是影视艺术的新模式,是又一种“类型化”。对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智慧的文化大国,影视作品与西方发达国家单纯进行道具、投资的比拼,不如用自己的历史智慧与世界对话,拼深度、拼境界,寻求“好莱坞”之外的东方模式。因此,观罢《北平战与和》,这部作品给与我们的启示远远超过了电视剧本身,而指向中国文化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7 22:05 , Processed in 0.2658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