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7|回复: 0

毛泽东人民政协思想的重要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15: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士俊 武海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人民政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人民政协的设计师和缔造者。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适时地提出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口号,缔造了人民政协这个伟大的统一战线组织。

  一、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政协,并确立了人民政协的重要地位

  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退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取得了全国范围革命战争的胜利。随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即将崩溃,建立新中国的条件日渐成熟,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中,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斗争,并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参加单位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46个单位。毛泽东致开幕词。他宣告:“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刘少奇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大会上讲话。他说:“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一起,在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忠诚合作,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凡是中国共产党参加并一道通过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将坚决地执行并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最高威信而奋斗,不允许任何人来破坏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所要采取的态度。”

  黄炎培在发言中作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今天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厦。这个大厦是钢筋水泥柱子支撑起来的。这钢筋水泥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大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大厦顶尖飘扬着的大旗上,写着新民主主义。新大厦的五个大门上都写着: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新大厦的辉煌灿烂的墙壁上写着的大字,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我们全国人民要谢谢领导建造这所新大厦的空前的伟大工程的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先生。

  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召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第二,这个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正如毛泽东在1949年9月25日新政协会议审定国旗时讲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斗争取得的。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今后,我们还要共同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看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实际,表现了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

  二、科学地阐明人民政协的性质,提出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毛泽东曾明确地说,它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界民主人土的伟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根据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组织法》中,都明确表明了这一原则,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毛泽东就政协的性质问题再次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毛泽东的上述论述,正确地解决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问题,也解决了人民政协与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谈到人民政协时指出:“这个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而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仍将长期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团结的形式和协商的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这是人民政协性质的法律依据,也是人民政协地位的法律保证。

  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政治组织,也是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合组织,与其他统一战线组织相比,它是我国统一战线最广泛的、也是最重要组织形式。毛泽东在50年代初曾经形象地说过,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总部,神经中枢,各党派的总党部。当然这种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政协对各组成单位有领导关系,而是说政协是一个很大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舞台,是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士团结合作、互相联系的纽带和参政议政的场所。它团结的范围之广,容纳的成员之多,是其他组织无法相比的。参加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包括提议召开新政协的中国共产党及拥护“五一口号”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46个单位的代表,这个阵容生动地体现了大团结大统一的精神。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大统一,是毛泽东缔造和领导人民政协的基本指导思想。他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这次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受大会委托起草会议宣言,他把宣言的题名定为《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宣言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展现了全国人民的空前的大团结。”会议在讨论国旗问题时,选中了五星红旗图案,毛泽东在说明理由时指出,这个图案表现了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在大团结、大统一思想的指导下,经历了由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转变为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使人民政协的广泛性日益增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民族(全国56个民族都有政协委员)、各团体及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为振兴中华、团结在人民政协的旗帜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三、在长期领导和指导政协工作的过程中,培育了人民政协的优良作风


  第一,政治协商。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也是它的基本工作作风,同时还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一种好方式。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必须把党外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1950年,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同时,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部门,也应当采取这样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他说,这种通过政治协商会议“总结经验和决定方针的工作,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做的,是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集合在一起来做的。”“这样,我们就能集中广泛的意见,检查过去的工作,决定今后的方针,这种方法,我希望我们以后继续采用,并且希望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和各省市人民政府也采用这种方法。”

  毛泽东在实践中更是身体力行,适用政治协商这一方法的典范,他在筹备新政协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同党外各方面人士进行协商。1948年5月1日,毛泽东就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范围以及各项筹备事宜等重大问题,给李济深、沈钧儒的信中同他们进行平等的认真协商,他在信中说:“以上诸点是否恰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三党联合声明内容文字是否适当,抑或不限于三党,加入其他民主党派及重要人民团体联署发表,究以何者适宜,统祈赐示。”字里行间,充满平等协商精神,毫无强加于人的意思,足见当时毛泽东广泛致函各界著名人士、表达协商建国大计的诚意。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持人民政协时,凡我党开展的各项重大运动,均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进行讨论和协商,广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得到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第二,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另一基本职能,是政协的重要工作内容。重视和争取参加政协的各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民主人士对共产党的批评监督,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政协的优良作风。建国后,毛泽东经常谈起1945年延安同黄炎培的一次难忘的谈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勃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及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中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忽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跳出这个周期率。毛泽东回答他:我们已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因此,毛泽东把实行民主监督作为一项重要方针确定下来,并在全国贯彻执行。他自己更带头,接受党外人士的批评监督。1951年,毛泽东听到全国政协常委、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先生反映华东土改和镇反工作中的意见后,亲自给华东局负责人写信,让他们将情况查实后向黄炎培答复。1953年 4月,全国政协常委李烛尘两次写信给毛泽东,对解决工商业方面的公私关系、税金、资金等问题提出建议,毛泽东很快复信表示感谢说:“你的建议对于解决现存问题是会有帮助的。我已将你的信转给有关同志办理了。”

  当然,政协和民主监督不同于人大的法律监督,因为政协不是权力机构,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议院”不同。50年代曾有人认为政协发挥监督作用就要使政协对政府有检查、质询的权力,使政协成为权力或半权力机构。针对这种看法,毛泽东明确提出,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那样就成为“二元”了,政协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因此,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群众性监督,而人大的监督则是有法律约束力的监督。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是毛泽东所说的“提意见,作批评”,目的是协助国家相关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实践证明,民主监督对于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积极作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都是不可缺少的,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人民政协中有经验丰富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代表着统一战线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他们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往往切中时弊,对党和国家的决策和改进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广开言路,活跃思想,起着其他组织不能代替的作用,这种监督比公民的自发的社会监督会有更大的社会效力。

  第三,合作共事,广交朋友。党内外合作共事,是统一战线中,也是政协中最普遍、最经常的关系。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常委会第38次会议上曾说:“今天我们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全国人民的团结,我们在座的人的合作,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合作。”为了搞好合作,毛泽东提出:第一,要树立与非党人士长期合作的思想;第二,要分清敌我,要看到党外人士是爱国的,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愿意为新中国出力;第三,要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作和自己的干部一样,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莲花出水有高有低;第四,要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在工作上做出成绩。

  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非常重视党与非党人士合作共事的问题。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一个具有广泛的统一战线性质的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占了很大比例,下表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职别                总数                      非中共人士任职数  
                            民主党派成员  无党派人士  共计   所占比例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          2            1         3       50%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56         19           9         28      50%
    政务院副总理         4          1            1         2       50%
    政务院政务委员       15         7            2         9       60%
    政务院各部委正职领导34         11            4         15      44%

  随着我国进入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中共中央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及时提出实行选举、召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议。毛泽东再次重申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政策。他说,是不是人多称王呢?不是的。凡是一切爱国者,能够团结的人都应该团结起来,而且永远是这样。我们的重点是照顾多数,同时照顾少数,凡是对人民,对国家的事业忠诚的,做了工作的,有相当成绩的,各党派、各阶级的代表性人物都有份。他郑重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府,仍将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统一战线的政府,它是对全国人民都有利的。”

  广交朋友是中国共产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联合的重要途径。毛泽东说:“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在人民政协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于部要主动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多接触,多谈心,虚心听取党外朋友的意见和要求。在这方面,毛泽东也堪为楷模,他的朋友可谓多矣!他所交往的党外人士,有清王朝的皇亲国戚、北洋大臣、国民党将领、民主党派领袖、教育耆宿、艺术巨壁、文化名流,真是无所不容、无所不纳。

  (本文原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2 21:09 , Processed in 0.3386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