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0|回复: 0

学鲁迅,岂可怕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6 14: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了解,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的高中语文课本都减少了鲁迅作品的数量,今年湖北某报报道,今年秋天,当地高一学生的语文课本连鲁迅《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样的经典名篇都被删除了。
    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原因有多样,比如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将必修课总量减少,相应地减少鲁迅作品在必修课文里的选用比例就可以理解,只是减什么,怎么减,值得研究。但是,如果是刻意排斥鲁迅就得另当别论,很值得注意了。事实上,鲁迅在他生前和身后一值都曾遭受不少贬损,然而,太阳的光辉是任尘土怎样飞扬也无法遮挡的。
    有人说鲁迅的作品过时了,我以为这是不值得一驳的。因为文学艺术经典是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作为教材也不可能都上新鲜的时文,何况像《拿来主义》这样的杂文所阐述的思想,对于一个封闭既久的中国来说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简直就是“当春乃发生”的“知时”“好雨”。至于谈到鲁迅作品难读懂,我倒想在这里多说几句自己的浅见。
    鲁迅作品难懂,这的确是个事实,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也不难理解。但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当然包括对学生美育和思想道德的陶冶。如果没有难,学生都能读得懂,都能领会文章的奥妙,我们还开设语文课干嘛?中学生“怕周树人”,是因为阅读障碍,读不懂,进不了鲁迅给我们所营造的精神世界,但恰恰是因为怕和不懂,才更需要学习,怎么能“攻城怕难”,遇难而退呢!那么怎么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得好,读懂鲁迅的关键是老师,教师一大重要的职能就是释疑解惑。通过老师的作用,破除了障碍,学生就进步了,提高了,并举一反三,进而学习鲁迅其它更多的作品。
    鲁迅作品难懂,主要有两种障碍,一是历史时代障碍,一是语言障碍。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读鲁迅作品有语言障碍,不等于鲁迅的作品缺乏艺术魅力,好比因为没有钥匙而进不了精品屋,不等于里面的金银珠宝不好一样。正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鲁迅的作品语言存在着文白相杂的情况,还有些西洋句式。但是,这恰恰是鲁迅成功吸收、熔铸古今中外语言精华的成果所在,而决不是因为鲁迅处在文言文和白话文相互转换的特殊时代写不出好句子,是他在遣词造句的一种无奈的表现。鲁迅是个伟大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咀嚼、消化、吸收,就像品读诗经、唐诗宋词一样,不能因为其句式特殊、用词太古而大加排斥。举个例子吧,《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开头第一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结构的确复杂,读来有点费力,但它的妙处也就在这里。我看到人民网上有篇文章把它改成了这样的句式:“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二十五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她们召开了追悼会。那一天,……”(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6104/46105/9854787.html)效果怎么样?懂是好懂了些,可是味同嚼蜡,形同流水帐,鲁迅对这一特殊日子着力强化突出的意思和对段祺瑞执政府恣意屠杀爱国学生的极度愤怒情绪被彻底地破坏了。所以,鲁迅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是高深的,我以为还是不要随意去管窥蠡测好。
    鲁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骄傲,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我们应该学习鲁迅,走进鲁迅,涵养自己,升华自己,而不能因为其作品阅读障碍而产生畏难情绪,更不能轻薄地否认他,排斥他。中学生经过了小学六年的学习,高中生又有初中三年的打基础,应该更具备破读鲁迅的能力,只要老师能好好引导帮助,是能够逐步地走进鲁迅的。所以,高中语文教材在删减鲁迅作品时还是慎重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5-17 13:03 , Processed in 0.3327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