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02|回复: 0

湖北高考生古体长诗得满分多处引用毛泽东等名人诗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6 16: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为《站在__的门口》。一位高考生的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被教师们评为今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注释为本报编辑所加)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注:此句模仿毛泽东“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一句。赤县,中国的别称)。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注:指鸦片战争失利)。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注:指甲午战争失利)。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注:狝,秋天打猎)。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注:此处模仿李鸿章诗“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注:咒逝川,感叹时间如流水的意思。毛泽东有“别梦依稀咒逝川”句),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注:此句引用谭嗣同诗。谭写诗前一年,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给日本)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注: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办兴中会)。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提携玉泉(注:宝剑)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注:此处用荆轲刺秦前易水话别的典故。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注:中华民国国旗),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注:即孙中山)。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注:指辛亥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注:为推翻帝制牺牲的秋瑾烈士,在绍兴临刑时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注:我们)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这篇作文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是一段170多字的文言文,介绍了该诗歌的写作背景——2008年作者参观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写作。

  “形式和内容表现都堪称一流。”武汉某省级示范高中阅卷老师介绍,这篇作文采用古诗词的形式,虽然是采用历史题材,但表达了敬仰、向上的感情,内容并不空洞。另一位老师表示,作为中学生,能选择这种文体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这名学生读了很多书,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底。

  据楚天都市报

  网友评论

  一个小时内能做出这么长的一首古诗,真有点空前绝后了,可以和曹植的七步五绝匹敌了。

  (山东东营网友)

  中土有才子,才思如江流。一泻三千里,浩荡不可收。史从笔下出,情在句中留。

  (黑龙江大庆网友)

  这个文章,在古时候恐怕只能倒数。

  (湖南长沙网友)

  湖北的一个高二学生大过年的出现在广州,还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做了那么长的一首诗,不可思议啊!(重庆网友)

  参加过高考的都知道,一个小时内能写出这种文章吗?这肯定是考前准备好的。

  (北京网友)

  写得很好吗?读一下王维、老杜的七言古诗,那个味道,真叫舒服。这一篇就是顺口溜嘛,还满分?

  (北京网友)

  理性地思考一下,一个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东西,真的不错。有100分的道理,支持!(湖南怀化网友)

  不论是事前准备好,还是临场发挥,都是好样的!其实,高考不论哪一门科目,事先都会有准备,这是无可非议的。(美国网友)

  一个中学生能写出这样的长篇七言的确难能可贵,从遣词造句来看,还是有一点古文字功底,假以时日,应有突飞猛进的可能。不过,目前只能称之为“长篇七言”,而不能称之为“长篇七古”,至少这首诗实在算不上合格的古体诗。首先平仄韵错押,其次某些韵脚通篇重复押了几次。至于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古体诗向来不那么严谨,暂时忽略不论了。

  (江西赣州网友)

  我想考生写这篇文章还是冒了一定的心理风险的,关键赌这个阅卷老师怎么打分。

  (江苏扬州网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0-25 05:57 , Processed in 0.2094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