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39|回复: 0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5 17: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志功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年以来,不仅无产阶级政党始终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就连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许多专家、民众也始终对其推崇备至。之所以如此,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特征决定的。

  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需要着重讲清楚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等基本问题。为了帮助读者深入认识这个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著名学者、国防大学原副校长许志功同志。

  记者: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仅无产阶级政党始终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就连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许多专家、民众也对其推崇备至。就在此次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西方社会又掀起了一阵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为什么产生160多年了,马克思主义还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许志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所以到了当代仍然是引领历史潮流的最先进的思想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理论体系的特征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它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不仅全面继承了西方文化中最具价值的科学精神,同时它还科学地批判吸收了以往人类一切重要的思想成果,集人类思想发展史以来的精华之大成。马克思、恩格斯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思想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向何处去、资产阶级向何处去、无产阶级向何处去。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进一步研究了人类向何处去,发现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创造了历史唯物论;研究了资产阶级向何处去,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研究了无产阶级向何处去,发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创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由此,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再只是人们的猜想,而被置于现实社会的经济事实之上;埋葬资本主义不再仅仅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事业,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不再只是理想的实现,而是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它不是产生于脱离现实的书斋之中,而是适应现实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产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一方面创造出一个富有的工业资本家阶级,另一方面创造出一个贫困的产业工人阶级。从1825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1831年起,欧洲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当时的工人阶级没有自己的思想武器,所以斗争还是自发的。工人阶级的斗争由自发到自觉,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武器。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又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在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指导斗争实践,鲜明地体现出革命的批判精神。正是由于它能够引领人们改造世界,从而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取得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同样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取得的。可以说,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党就掌握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尽管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它的思想成果属于全人类,但是马克思依然申明自己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自无产阶级产生之日起,它就同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是自人类社会产生阶级以来最先进、最有觉悟的阶级。无产阶级产生之后,就担负起了推翻旧制度,进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在当代,随着信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工人数量不断减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大量知识阶层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成为工人阶级中最有知识的一部分。因而,工人阶级依然是当代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前进方向的最先进的阶级,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上述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经历了160多年时代发展变革的考验,却依然历久弥珍。

  记者:您谈得很有道理。可是,有人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它能指导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建设吗?

  许志功:的确,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不错,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亲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重大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理论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过时,至今仍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思想方法。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同时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天才预见。至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那些原则性预见,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再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但其中也包含着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不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适用,当今我们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也适用。

  记者: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

  许志功:其实,这有一个正确处理社会的一元价值导向与个体的多元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必然带来社会精神生活的多样化。不同的社会个体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社会地位,往往从各自所处的利益关系中确定和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它属于社会心理方面,带有感性的、自发的、局部的性质,必然是多样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之一,有多样性,社会才有活力。没有多元的价值取向,社会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任何社会都有代表这个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即价值导向。它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调节各利益集团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而自觉倡导的一种社会价值目标,起着稳定社会的精神支柱的作用,往往是一元的。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社会价值导向乏力,缺乏统摄和引导的作用,就会使个体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价值导向而各行其是,从而造成社会运转陷入无序或混乱,这同样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既要认可个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是由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一个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不取决于经济关系的多种构成,而是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这个社会的领导阶级,因此,反映在上层建筑上,作为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一元的。

  记者: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需要辨析的观点:西方发达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而为什么我们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可?

  许志功: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任何一个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必然有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种意识形态不仅主导着这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制度,而且设计、反映和维护着它所要求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本质上看,正是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反映着不同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这种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经济上和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根据这个观点,很容易理解阶级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也很容易理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主导整个社会的必要性。

  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并不等于这些国家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始终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以自由、自主的商品生产者为本位的社会结构,即个人本位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强大的、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它在政治法律关系中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就是自由主义和多元主义。当代西方国家的宪法文献中关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规定,本质上讲都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体现,都是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西方国家通过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极力维护个人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防止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可能是其他的什么“主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因为它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成为执政党后,理应继续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而且应在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也才能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依据这样一种学说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当然要坚持它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但居主体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要求,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指南。马克思主义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也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实践表明,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和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涉及一个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许志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而不能片面地、僵化地、教条式地对待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从来不认为他们的理念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依据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马克思反复强调,他的学说不是僵死的教条。恩格斯说,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列宁则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提供的只有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停止过理论的发展创新。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国情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正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记者陈睿)               

来源:前线2009年第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1 20:58 , Processed in 0.3337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