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1|回复: 0

《潜伏》等热播剧是继承了类型化电影风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09: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1日,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新中国电影60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回顾并梳理了新中国60年的电影发展,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指出:“中国电影要对抗好莱坞电影,光学习西方不够,中国人应该打出自己的牌,形成一个形象体系。”

  “新中国60年,中国电影从消除‘类型’,最终走向了回归‘类型’的历史路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界曾展开运动,要将好莱坞电影彻底从市场、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上清除出去。出自好莱坞的‘电影类型概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被宣布为非法。直到上1980年代末期提出“主旋律”概念,中国电影类型片的道路才又重新开启,近十年来,“类型化”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实际上,在新中国电影“17年时期”(1949~1966),还是可以看到好莱坞类型片的痕迹。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赵宁宇观察到,收录在《新中国电影海报》丛书中的1950~1960年代的电影海报,上面明确标出电影的类型样式,惊险、爱情、轻喜剧、讽刺性喜剧,“‘类型’的观念即使没有提,但‘类型’这个概念在17年中一直存在。”赵宁宇说。

  中国人民大学电影学专业教师陈阳也认同“17年”中的很多电影都有类型化的特点。“‘17年时期’的导演,包括上层管理者,都是1930~1940年代在好莱坞类型片熏陶下成熟起来的电影艺术家、理论家。他们在观念上是革命的,但在电影制作手法上受好莱坞影响比较明显,很自然地在电影中表现出非常强的类型特征。”

  “好莱坞制造‘梦幻工厂’,‘17年’其实也是一个‘革命梦幻工厂’。”陈山说。“‘最后一分钟营救’是好莱坞电影的最大特点,《铁道游击队》的最后一分钟就是好莱坞式;《柳堡的故事》里唱《九九艳阳天》时的特写镜头,也是地道的好莱坞明星效应镜头。”

  陈山认为,对于“17年时期”的电影来说,它的智慧体现在解决了电影往前走的问题,寻找到一种民族的新类型电影。“当下如《士兵突击》、《亮剑》、《暗算》、《潜伏》等类似‘17年时期’电影题材的电视剧被民间各阶层受众所关注,就是因为它们继承了非常特色的类型:惊险、反特、游击英雄、地下斗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光强认为,主流电影将在今后流行。“主流电影绝不是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是通过上层意识形态灌输在电影里面的一种类型,主流电影体现的是这个阶段这个时代大部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一种关注。比如《集结号》,它不是主旋律,是主流。它找回牺牲在战场上、没有得到认同的这些烈士们的诉求,这是让大家最感动的。”

  “远征军、国民党、为中华民族牺牲的那些过去没有被承认的人,通过电影的形式、过去我们所擅长的故事形式,再加上第五代形式上的色彩或者音响效果表现,这种影片既有观众缘,又有票房,还能够得到社会承认,我觉得这是以后的一种流行趋向。”潘光强说。




王晶晶


《中国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5-6 01:48 , Processed in 0.2651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