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4|回复: 0

特稿:奠定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经典文献——重温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6 14: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作者:王二路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8月间,相继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对中国国内第一、第二次革命战争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总结。
    “两论”采用人们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和论述方法,既生动又深刻地阐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系统化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两论”的公开发表,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两论”中没有过多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规律和范畴,只是从实践和矛盾这两个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行仔细分析,把人们的认识一步步引向深入。
    《实践论》以实践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核心,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内容,系统地阐发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以及认识真理的道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等认识论的重要原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矛盾论》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这个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矛盾运动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以及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等重要原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一、“两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帜
    在1938年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他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它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变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形式”为“中国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变为群众的思想武器。
    《实践论》的主题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矛盾论》的主题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反对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外国模式向中国模式的转变。
    “两论”问世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两次受挫的阴影,走上了一条充满阳光的胜利大道。在“两论”的影响下,以及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洗礼,全党高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旗,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两论”精神,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这就为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两论”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出发,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倡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篇文章又指出了教条主义是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共同认识论根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不同于俄国革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找到了哲学基础,使全党坚定了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的信心,也为延安整风,特别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作了重要准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内再也没有出现过路线错误和斗争,消除了思想斗争带来的内耗。
    “两论”的公开发表,使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活力。中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注入新的内容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换一个角度讲,也就是对中国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时代的灵魂,使传统文化得到批判与扬弃,并创造与构建新的中国文化。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概括,主要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同盟军、革命的斗争形式和发展道路所做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无一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武器的结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理论和一化(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以及后来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也无一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武器的结果。哲学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精髓和灵魂,而“两论”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结晶。“两论”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毛泽东的其他哲学著作和具有哲学特征的著作,或者为“两论”作了思想铺垫,或者是“两论”的运用和发展,而“两论”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一历史地位是毛泽东其他著作所不能代替的,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原因。
    二、“两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两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4页)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人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和了解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形成概念,进而做出判断和推理,造成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理论系统,这才能够达到理性的认识。
    由认识的第一个飞跃所形成的思想、理论、计划、办法,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付诸实行,这个从理论返回实践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二个飞跃。这是由认识到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的飞跃,是认识运动的继续。毛泽东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
    毛泽东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反对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经验主义者满足于片断的、零碎的经验,拒绝科学理论的指导;教条主义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拒绝对客观现实生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二者在得不到正确认识这一点上可谓殊途而同归。《实践论》对于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们的认识只有付诸实行,才能起到改造世界的作用。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同上)理论不回到实践,对于人的实践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新哲学同以往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不只是世界图景的追踪描述,而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蓝图。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妄图用石油制约中国、物质和自然条件极其困难的严峻形势,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创业者,怀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为民族争气的强烈愿望,从四面八方扑向了莽莽荒原。他们以“两论”起家,坚持“两分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油田开发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形势好的时候看到不足,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在形势严峻的时候一分为二,看到希望,增强发展的信心。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顽强斗志,以“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创业豪情,以“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一举拿下了大油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不仅为新中国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学习“两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两论”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大法宝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一切事物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1页)不仅如此,毛泽东在矛盾转化问题上继承、改造和提高了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他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32页)
    按照逻辑推理,内因和外因两者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互移其位置,内因可以变为外因,外因也可以变为内因。在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是内因起决定作用还是外因起决定作用,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当内因的力量大于外因,占据外因这对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时,内因就起决定作用;反之,则是外因起决定作用。
    从辩证的角度看,内因与外因仅仅是相对而言的,内因不可能永远是内因,外因也不可能永远是外因。在这种条件下是内因,在那种条件下就可能是外因。在这个时间内是内因,在那个时间内就可能会变成外因。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一个党员来说是外因,但当一个党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那么,马克思主义又变成这个党员的内因了。纵观当今,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内因与外因所致。前苏联共产党政权的丧失即是由内因而导致的;美国占领伊拉克基本是外因力量的结果。
    社会的发展在正常的情况下,按照社会发展规律从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但有时候遇到强大外力的影响,这种秩序就会被打乱,发生跳跃式的前进或暂时倒退的现象。例如,美国在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之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如果没有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会逐渐地向封建社会发展。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使这个从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过程中断了,使美国越过了封建社会这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形。毛泽东曾说,“如果西方帝国主义者不入侵中国的话,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去。”但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自身的发展中断了,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都是由于美国和中国内部当时的力量大大小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力量,无法抵御它的侵略,由外因决定了内因的结果。我国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前也是农奴性质的社会,解放后,跳跃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由于西藏内部农奴制的力量小于全国社会主义的力量所致。又如,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很多党员来自剥削阶级家庭或其他非无产阶级成分。共产主义运动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曾经是资本家,但这并不妨碍他后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袖。相反,工人阶级出身的向忠发,曾在党的六大上因共产国际强调“唯成分论”而被选为党的总书记,但他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终至被捕后投降叛变。
    《矛盾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贯穿了一分为二及矛盾转化的思想,重点突出了矛盾的转化问题。毛泽东强调,转化要有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会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即外因的力量大于内因的力量,成为内外因这对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时,外因也同样可以起决定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强大的外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当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双方势均力敌,依据自身的力量一时改变不了这种对峙局面时,加强外部力量,该事物内部矛盾的力量就会顺着外部力量的方向此消彼长,向着外因所指引的方向发展。二是强大的外部力量也能改变和影响内部条件,从而改变事物的性质。譬如,某个党员干部犯了严重错误,组织上对其施以非常良好的教育和改造,以强大的外部力量感化、帮助、挽救他,使他逐渐醒悟过来,重新做人。诸如此类,即为有条件的转化。
    70年过去了,“两论”中的某些具体材料和事例可能会过时,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也不会过时。“两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诸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不仅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我党今天和今后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
    “两论”的哲学光芒必将永远照耀着中国共产党前进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4-28 22:13 , Processed in 0.2731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