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23|回复: 0

1916年毛泽东对中日、中美战略关系的预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9 09: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龙剑宇


1916年,毛泽东23岁,他已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两年。他逐步摆脱纯粹的课堂学习,转而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特别可贵的是,他作为一介书生,却怀有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开始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乃至国际关系的战略思考。他不仅大胆而准确地预言了20年之后将要爆发的抗日战争,而且充满激情地、乐观地描绘了太平洋战争和中美联合对日作战以及二战后,中美两国之间日益接近、建立通商贸易往来,并科学地认为中美邦交必将成为“千载之大业”!

逐步摆脱纯粹的课堂学习

1915年,毛泽东已担任一师“学友会”文牍。该会创立于1913年秋,名“技能会”,1914年改名为“自进会”,后又改名为“学友会”。“学友会”实际是一个面向社会的窗口。其宗旨是“砥励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成员包括在校学生和已毕业的校友,教职员为赞助会员,校长兼会长。总务为实际负责人,下设教育研究部、文学部等14个部。毛泽东负责掌管报告、文件、造册、速记等项。

他身处长沙,欲知天下事,信息主要从报刊、杂志获取。其中《甲寅》杂志是他最喜读的刊物。该月刊1914年5月创办于日本东京,章士钊任主编,是一份进步刊物。黎锦熙在时,毛泽东常有借阅的机会,自从黎先生去了北京,他便难得读到了。

1916年1月28日,毛泽东写信给萧子升,托他代借《甲寅》第11和12期,可是,萧氏未能借到。2月19日,毛泽东在信中仍念念不忘,说“欲阅甚殷”。他请萧向徐先生一借,并约在星期日上午出城一游,“如借得,即请携来;如无,则须借之杨先生”。其实,该刊出第10期后,于1915年10月就停办了,毛泽东还不知道。

毛、萧之间此时过从甚密,“相违咫尺数日,情若千里三秋”。①

今所存毛泽东写给萧子升的信,这一年的就有七封。或论时事,或谈感受,或叙来往情形。

其时,萧已在修业学校和楚怡学校任教,有了工资收入,有买书赠给毛泽东的想法,但毛泽东认定“赠书不如借书”,“一则赠而不读,读而无得,有负盛心;一则吾兄经济未裕,不可徒耗”。

实际上,这时毛泽东读书兴趣已转向与现实紧密关联的方面。

回韶山途中审视社会问题

又是一个暑假,毛泽东步行到尊师杨昌济先生的老家——长沙县东乡板仓,与先生讨论学术和社会问题,阅览先生的藏书,尤其是新书和报刊。杨先生告诉他,在距此40多里的高桥塘冲,有一位留学日本的体育家柳午亭(柳直荀之父)。毛泽东即专程往访。

返长沙后,毛泽东滞留在校,既欲利用假期多看些书,而又惦念双亲,因而犹豫不决。老天也“秋霖作虐,盈沟滥浍,碍人行走”,他打算“明日开霁,决行返舍”。

他于6月25日动身,乘船逆湘江而上,26日9点在湘潭码头上岸,又走70里旱路,见“返城之处,驻有桂军,招徭道涂,侧目而横睨,与诸无赖集博通衢大街,逻卒熟悉视不敢问”。“七里铺、姜畲一带,有所谓护国军二股:一苏鸣鹄所部,约千二百人;一赵某所部,数略同。联手成群,猥居饭店,吃饭不偿值,无不怨之。”

毛泽东走上前去,与士兵们细细交谈,感觉他们特别可怜,原来是“盼望给资遣散而不得者也”。他还看到“其官长亦居饭铺,榜其门曰某官,所张檄告,介乎通不通之间焉。”②

到达银田寺一带时,却是另一番景象:“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

这是大自然的美景,是一幅尚未为战火焚烧的世外桃源图,与前所见“社会”之丑恶对比鲜明。

天色已晚,毛泽东终于走到银田市(寺),此处离韶山冲还有30多里,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住下来。

旅店主人与毛泽东有旧交,盛情以待。他虽觉四脚酸疼,但感到很快乐,因为明天即可见到母亲。他“洗尘振衣,捉管为书,回想昨宵今早,情景宛在,感念奚如!”即把一路所见写信告诉萧子升。

27日,毛泽东到得家中,母子相见,自然是欢喜了得!

“日人诚我国劲敌”

毛泽东的母亲得的是瘰疬病(俗称“疬子劲”),即喉炎,因乡间医术落后,久治不愈。毛泽东在家服侍约两个星期,7月9日动身返校。当天宿湘潭城。12日又给萧子升写一信。回到长沙后,至18日未接到回信,遂又写一信,陈述对时局的看法,主要谈论“湘省之祸”,言辞相当激烈。信末,毛泽东嘱萧子升“不可令他人见,阅后摧烧之”。

到7月25日,毛泽东仍未接到萧子升的回函,急不可耐再写一封长信,仍旧是谈论时局,范围更广,不独言湘,而及于全国,畅述他对当时各派军阀的看法,最有见地的是,他在此信中论述了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中、日、美三国关系,作出惊人的预见:

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满蒙去而北边动,胡马 入中原,况山东已失,开济之路已为攫去,则入河南矣。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

这是对20世纪30年代后期爆发的抗日战争的预言!毛泽东甚至将日军进攻中国的大致路线及步骤都预见到了,即由东北而入中原。毛泽东既已预感到一场大灾难行将发生,痛心“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他断言:“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轻待日本。”

只有毛泽东这样关心时事的人才可能有如此高见!萧子升当时却未觉得,故毛泽东又提醒他:“吾愿足下看书报,注意东事,祈共勉之,谓可乎?”

毛泽东还把眼光投向西方,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重点研究了美国,预言美、日两国必会发生太平洋战争,而最终,中、美联手共同制服日本,结成千载邦交。他说:

愚意此刻非彼用武之地,欧洲非彼用武之地。彼之时,乃十年以后;其地,则太平洋耳。日美战争之说,传之已久。十年之后,中国兴会稽之师,彼则仗同袍之义,吾攻其陆,彼攻其海。既服三岛,东西两共和国亲和接近,欢然为经济食货之献酬,斯亦千载之大业已。

人称“毛奇”

毛泽东从家里返回长沙后,学校尚未开学,他“在校颇有奋发踔励之概,从早至晚,读书不休,人数稀少,天气亦佳,惟甚畏开学上课”。

开学后,国文课讲授文字源流,他听得十分仔细,在课本上写批注,作注音,并改正一些错字。但他出于时势的紧迫感而对一师循规蹈矩的教学,已十分地“畏惧”。他急于要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10月,毛泽东有了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举动。秋,孔昭绶复任一师校长,孔校长奉教育部“提倡军国民教育”之令,组织成立“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课外志愿军”,以激发爱国、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全校志愿参加者编为营,下设两个连。这也是基于护校的考虑,因正值战乱,长沙地处南北要冲,致祸犹甚,而一师又在湘江畔、铁道边,校舍是一幢大洋房,常受骚扰,或驻重兵,本年即曾有汤芗铭之旅长李佑文旅部驻扎。

毛泽东最先报名,选为连长。11月,北洋军傅良佐部被桂系谭浩明部击败,退往湖北,谭军尚在衡山、湘乡,长沙演着空城计。

这日,传北洋军另一混成旅之一部由株、潭溃至距一师不远的猴子石,因不知虚实,未敢入城。学监方维夏令师生避往城东五里的阿弥岭,毛泽东当即反对,主张积极护校,遂依其议。毛泽东独自往猴子石窥察,之后作出安排:搬出所有桌椅障碍各道,毛泽东领100名学生志愿军,另联络南区警察分局巡警若干,借部分警服。如此真假混杂,绕至猴子石,将溃兵包围。入夜,枪响,毛泽东等人向敌方喊话,一时草木皆兵,对方不战而降,全数缴械,次日由商会每人发七元银洋遣走。

事后,同学邹蕴真问:“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答:“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归,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③

毛泽东因此事在校内名声大振,人称“毛奇”。“毛奇”是谁?乃是德意志建国时期一名儒将。

此时,毛泽东在同龄人眼中已成一个“志向非凡,与众不同”的奇人!

同期,他在日记本上写下如此豪言壮语: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注释:

①参阅《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6页。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1页。毛泽东描绘的是袁世凯死后,广西陆荣廷派桂军一部入湘,被谭延 、汤芗铭击溃败退的情形。

③参阅周世钊《毛主席青年时期的几个故事》、马玉卿等《毛泽东成长的道路》及邹蕴真1977年4月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5-3 09:39 , Processed in 0.2839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