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0|回复: 0

田文姝、刘畅:“延安娃”何丽:我的红军妈妈蒲文清(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3 10: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红军蒲文清(后排左)和丈夫、红军何炳文(后排右)及三个孩子在延安。(何丽供照)



女红军蒲文清和三个现已退休的“延安娃”。(何丽供照)



女红军蒲文清(后排左二)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何丽供照)



女红军蒲文清和学生们在一起。(何丽供照)



全国优秀演职人员复排红色经典话剧《万水千山》媒体见面会2011年1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老红军王定烈(右)、王定国(中)、蒲文清(左)参加了见面会。(中红网江山摄)



女红军蒲文清灿烂的笑容。(何丽供照)



1964年冬天,蒲文清、罗屏(原中宣部副部长张际春同志夫人。夫妻文革被四人帮迫害致死)黄玲(任荣将军夫人)谭新华、彭克昌、贺玲六位红军老战友合影



这是六十年代初,在北京的部分老红军合影



老红军唱红歌



上、杨林、彭克昌、党之光、蒲文清、李克良,下左王克、蒲文清、李克良、贺玲,右王定国、权威华、蒲文清





永远的记忆



为人民服务



穿越时刻的歌—博物馆收藏母亲抄写的歌本



母亲生前的床铺



相亲相爱

    蒲文清是一位有着非凡革命经历和传奇故事的红军女战士。1918年7月18日,她出生在四川巴中蒲田湾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33年9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跟随红四方面军88师医院长征,经历了两次爬雪山、过草地,时任护士排长。1934年在长征路上,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在延安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延安的十年,在解放战争,以及在建国至今的60多年里,这位忠诚的、坚强的、乐观向上的共产党员战士,始终以她为群众服务的行动在书写她人生的传奇,并深受人们的爱戴。2011年6月26日,蒲文清因病离世。

    何丽是蒲文清的长女。她出生在红色根据地延安,自小跟随在母亲身边行军,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童年岁月。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对她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小小的“延安娃”,如今也已是三代同堂的70余岁老人了。在一个夏雨霏霏的早晨,光明网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何丽一家住处,听她讲述了红军妈妈蒲文清的感人故事。

    两次爬雪山、过草地 艰难长征路上的护士排长

    我的妈妈名叫蒲文清,四川巴中人。她的父母去世得早,小时候被放在大娘家里养活,备受虐待,后来出来逃荒,要过饭,还给地主家当过童养媳,最后又被卖到另一个地主家,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她侥幸从地主家跑出来,就这样参加了红军。当时参加红军的一大批人,基本都是这样的情况:从地主家里逃出来,或者是佃农,没有办法活了,逃到外面参加红军,才能有一口饭吃。

    所以,参加红军的这辈人当中,你要问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没有办法回答。要问我妈妈的理想是什么?她不知道,说不出来。那时大家都不敢想翻身的事儿,什么“打倒土豪劣绅”、“分浮财”,根本都不敢想。当时的红军战士就这么一个想法:共产党救我了,我得跟着他们闹革命,解救更多的穷苦老百姓。这就是在1932、33、34年参加红军,这些12-15岁的娃娃们最基本的想法。

    我的妈妈1933年9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随红四方面军88师医院长征,经历了两次爬雪山、过草地,时任护士排长。她当时就在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走出去啊?信仰是什么?就是走出草地,翻过雪山,保住这些伤病员的性命,保住这支队伍,就是胜利!什么是胜利?在当时我妈妈的眼中,长征过程中,生存下来就是胜利!

    妈妈认为,长征就是一种信仰,长征就是一种精神,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追求它。当时吃也没得吃,穿也没得穿,怎么追求?靠的就是这种信仰在坚持,才能走过最艰苦的雪山和草地。

    要说长征过程中最艰苦的时候,那就太多了。过草地时有多少战士眼看着就陷到泥潭里去了。我妈妈在医院做护士,爬雪山的前一夜还有很多的战士,第二天一早就都死了,白花花的一片,有时一晚上死几百人。当时她的眼睛得了毛病,肿的像桃子一样,后来爬雪山时又被雪光刺到,眼睛落下了终生的毛病。但是老太太一辈子都没有向疾病妥协过。

    当时当护士排长没有很复杂的程序,领导说让你当你就当了。我妈妈随着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因为身患眼疾,眼睛肿得已经看不到东西了,组织多次谈话让她留下。她当时想,我留下就得死,跟着部队走就还有活下去的希望,而且跟着队伍走,还能为部队做点什么。过雪山时,她主动为一位受伤的营长抬起了担架。这在当时不是组织安排的,但她作为一名护士排长,感到自己的责任就是照顾好这些小战士和伤病员们。虽然能力有限,但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能多照顾两个就绝不照顾一个。当时没吃没喝,大家又都是10多岁的孩子,非常瘦小,还要扛枪、抗粮袋,因此抬一个伤员需要6名战士。后来没有粮食了,米袋子翻开,抖出来青稞给伤员去吃。在这种情况下,我妈妈挎枪、抬伤员,把责任都抗到自己肩上。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都没有力气,只能把担架放到地上,拉着走,这样能不陷进草地里。小孩儿们太瘦小了,都拉不动,当时的担架又非常简陋,没有绳索之类的东西可以捆,又舍不得把被单撕掉搓成绳子,到底怎么走的,后人无法想象。

    当时度过这些艰险,靠的就是信念,为了去解救更多的人。我妈妈是从四川巴中的农村中出来,对全国到底有多少穷苦人没有什么概念,心中的信仰就是跟着党走,就能解救更多的穷苦老百姓。

    唱军歌 钓小鱼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斗志

    红军时期的歌曲特别淳朴,《当兵就要当红军》、《打草鞋》、《过草地》,歌词特别形象,给她们一种力量和信念。像《打骑兵歌》,这是一首教授红军战士打敌骑兵战术动作的歌,在长征中很有影响。我妈妈在几十年里一直唱这首歌,一唱这首歌,脑海里就浮现出长征时的画面,就回想起当时的阵势,特别鼓舞。长征时,一个人要背5、6只枪,1只枪有10来斤重,还要背着干粮袋,抬着伤员。什么能鼓舞她们坚持走下来?那就是这种信念。

    长征路上没有高谈阔论,都是实实在在的,走出去就是胜利。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什么精神?涵盖了很多东西,他是一种无私、坚毅、奋斗、拼搏、创新、团结、追求理想、不胜不休,这样汇集起来的一种信念叫做“长征精神”。所以说,“长征精神”不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去概括。它反映的是你的行动,做好你该做的事儿,让人民满意就行了!这也就是我们的军魂!

    老红军们回忆起过去,从来不讲长征时刻骨铭心的艰苦。他们对身边的人,对后代永远讲的都是希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事情。

    我妈妈跟我们讲的也都是欢乐、有趣味的事。比如在草地钓小鱼,把领扣拆下来,窝个小勾勾,在草地的烂泥坑儿里钓上来特别小的小鱼,大概一指来长,然后用随身背的大盆熬成鱼汤。虽然一点鱼味都没有,但是大家高兴得了不得。即使如此,她们这些护士也只把鱼汤给伤病员来喝,自己从来舍不得喝。这种精神是给她力量的,乐观向上的,所以她愿意回忆这种事情。

    雪山泪别战友 妈妈用一捧捧白雪将烈士掩埋

    妈妈直到去世,都没有细说过自己的病。她眼睛落下的黄斑病,一辈子都没有医治好,但在当时的长征路上,没有人会来安慰。不是红军战士们缺乏同情和友爱,而是因为在极端的生存环境下,每一个人的情况都差不多,都很困难,只不过表现出来的伤痛形式不一样。

    我妈妈从来不讲自己的艰苦,但经常说起长征中其他战友们艰苦度过的事情。比如她们6个小战士抬的那位宋益民营长,在一次战斗中因大腿受到敌人机关枪的扫射,皮肉撕碎,露出了长长的白骨,经常半昏迷着。爬雪山的时候,他全身的伤口都溃烂了,伤口渗出的血已经冻成了冰,人都快要离开了,在这种情况下,他都舍不得喝一口汤汤水水。最后,宋营长牺牲在皑皑雪山上。我妈妈和几位战士用冻僵的双手,用一捧捧白雪把他掩埋。没有其他的东西,就拣来几根干树枝插在雪堆上。妈妈把一件衣服留在了那里,衣服上有一个红领章,轻轻盖在了烈士的身上……(哽咽)

    除了回忆战友,妈妈从来没有向我们讲过长征如何如何艰苦之类的话。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我们后辈,有苦、有累、有痛从来不对别人去讲。她们这辈人对后代的影响,真是特别深刻。
    自信 自尊 自立 长征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我妈妈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所以虽然我的妈妈走了,但是我还在继续着,还在延续着她的精神,这已经融入到我生活中的每一个思想行为当中。她对我的影响满眼都是,每一件事儿都是。

    我工作多少年过后,都没有买过新衣服。因为我个子比较小,一直都是拿弟弟妹妹穿过的衣服改了改又穿,这种观念和行为是自然形成的,自己不会看不起自己,别人就更不会看不起你。我对自己要做的事儿都有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要自信、自尊、自立,然后一直坚持下去,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我的女儿是70后,她受我妈妈和我的影响,也从来不乱花钱,什么都舍不掉买,没有一个追求贵、追求奢侈的概念。但是我们追求“美”。“美”是什么?我们认为“美”就是“得体”。这种观念不是经过某件事就能影响的,而是从我出生开始,在生活中慢慢形成的。

    我的眼里不能有隔夜的事儿,每天“无事忙”。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的人,她有个绰号叫“小钢炮”,就是因为她在各项生产劳动中吃苦耐劳、做事干脆利索,获得了大家的称赞。这就是妈妈对我的影响。她的实际行为成就了我们的“家风”,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会做各种劳动,弟弟甚至会手工做皮袄,上草鞋。

    从我出生到6岁离开延安,是我印象里特别深刻的6年。当初生活的窑洞,至今我还能找到。我和大弟弟、二弟弟都是辗转陕北出来的,特别是二弟弟,是我妈妈从陕北一路背出来的。当初娃娃在背上尿了尿,都冻成一个冰棍了,她都顾不上管,只做眼前的事儿。虽然她并不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无私忘我,这就是一种境界。

    在特别困难的时期,我妈妈有一次在粮店里不小心,一个月的工资都被小偷偷走了。但就是这样,她都没有忘记去帮助那些吃社会救济的人。她给人家粮啊、煤啊,家里蒸着馒头,锅儿刚揭开,她就敢把热馒头拿布一裹就跑了,给那些被救济的人送过去,而家里的小孩儿吃不吃得上都不顾。这些事情,孩子们从小都看在眼里,所以我们都不会有任何其他的想法。那时家里有句教训说“吃独食,不得好”,任何好的东西都必须共享。这在家里就是一种习惯,任何生活行为,大家都是这样去做的。

    所以我觉得,红军战士们的这种乐观、豁达、自尊、自立、互帮互助,就是一种精神,它就在我们身边。这种精神不需要喊口号、概念化,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具体去做;这种精神是要接地气的,要为广大老百姓所感触到,所接受。这样才会有感召力,才能影响社会,影响老百姓。

    这种“长征精神”我们要好好诠释,因为它并不遥远。它不是只有英雄模范才有的精神,也不是非要我们牺牲,手里托着炸药包,跳到河里去救人才叫“长征精神”。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到处都有这样的精神,那就是一种快乐的传递,一种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人怎么对待生命,怎么对待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全在这种精神的传递当中。

    现在我们社会正缺乏这种精神追求的引导。引导的方式不是要去感化谁,而是呼唤。只要有人呼唤,它就会出来,并且形成一股力量。

    共产党人没有享受 为人民服务就要做得叮当叮当响

    我妈妈一辈子,最突出的就是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从她参加红军到离世,都是这样一种精神在支撑她。她一生都在自觉自愿地坚守着党的宗旨,在履行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她讲到,为人民服务是一个特别朴素的事情。虽然只有短短5个字,特别简单,但是做起来特别不容易。因为为人民服务是有内容的,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把它做得叮当叮当响,要老百姓满意,听到响声了,这才算达到服务的目的。她是这样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

    建国后,当时在交通部工作的妈妈响应国家机构精简的号召,37岁就提前退休。退休后,她到北京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工作,并克服了各种困难,创办了北京市第一个街道服务站。这一干就是23年,其中有五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在工作、生活中,她不是刻意地去为人民服务的,而是自动自发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到了冬天,她看到院子里的长椅上全是雪,就赶快回家拿把扫帚,把它们扫干净。夏天院子里的树枯了,需要浇水了,就自个儿回家提水来浇。院子里的人看她年纪这么大了还去提水,也就都跟着去提水,把树浇了。这种事情她从来不会去动员,去喊,去发号施令,就是靠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带动大家,坚守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她对我还有个影响,就是关于对“待遇”的认识。她认为,待遇就是责任和义务,你的官位越大,待遇越高,你的责任和义务也越多,而不是你待遇越高就享受越多。她说,共产党人就没有享受。

    在过去的战争年代,我爸爸可以吃小灶,妈妈吃中灶,我吃大灶,弟弟妹妹则用保育费吃饭,谁也不吃谁的,这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到现在讲到待遇,我们也都认为这就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享受?门也没有!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部队紧急转移。当时我还小,部队得配牲口让我乘坐。但如果把我的保育费改成战士待遇,我就得跟着部队徒步走,就没有资格骑驴了。那时候牲口是稀缺资源,为了减轻部队负担,妈妈就很忍心地让一个6岁的孩子加入了战士编制,跟着部队走了两千里,一直走出了延安。

    解放后,因为父母工作需要,家里装了一部电话。但如果家里的孩子们想摸一下电话,老太太都会跟你嚷嚷:“你没资格使啊,给我放下!”。前年,我去妈妈家照顾她的时候,每月都要交50块钱的电话费,因为那个电话当初是公家给安装的,如果你用来打电话聊天,老太太就会一直盯着你,让你记住这个电话是党给她用来工作的,跟你没关系,不能占了公家的便宜。

    我的妈妈说:“过去的时候,谁想到为了待遇会怎样,那时我们都争着牺牲、争着流血,谁会去争着享受?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谁是为了一块糖、一块饼出来闹革命的?没有!”她的这些言语和行为,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妈妈有时也会“利用”手里的待遇。我的弟弟妹妹去当兵,妈妈就利用关系走了一次“后门”,让他们去了西藏、甘肃定西等最贫困的地方。她认为这是应该的,她们老一辈走过的路,子女们有什么不能走的呢?所以没有孩子向家里叫过苦,即使叫苦也没有人会去管。我妹妹去西藏当兵的时候,妈妈还带病去给其他的家属做动员。

    妈妈盖的那床很旧很旧,里面的棉絮都露出来了。但是她高兴,觉得这就是她的快乐和幸福。吃饭时,菜稀饭是她的最爱,吃块烧排骨,对她来说就算过上了“开荤”的生活。白菜好吃,肉更好吃,但是白菜吃得更顺口,吃起来心里更踏实,这就是她的苦乐观。妈妈常常感慨地说,“现在这些吃的和衣服要是放在长征时,能救多少人啊!” 她还讲:“我们都是幸存者,都是在替牺牲的战友为国家和人民尽着心力,生活待遇上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让人民满意就行。其他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足为重。”她这么说,几十年来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我感到妈妈身上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是国家和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千万不要把老红军、老革命们的精神和现在的时代割裂开来,认为他们的东西过去了、过时了。如今要实现“中国梦”,更需要这种精神。它不需要你去吃草根、树皮,但它需要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要真正地为人民办事儿,维护党的尊严,诠释好“忠诚”这两个字,做到问心无愧。

    长征精神是传家宝 一时一刻都不能忘记和丢掉

    说到近些年大家都关注的贪污腐败问题,妈妈曾痛心疾首地说:“这怎么对的起那些打江山、流鲜血的革命先烈?”之所以感触这么深,是因为她一路走来,看到了太多的人牺牲在这条奋斗的路上。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时有2000多女红军,到陕北时只剩下不足300人。大多数牺牲了的战友,在长征路上都没有留下姓名。我妈妈的愿望就是希望严格治党,各级党员干部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事儿,办实事儿,将老一辈革命者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一家都是党员,都是我妈妈谈的话,积极要求他们进步。我的孩子也在医院工作,过年过节随时听叫,多少次夜里被医院的电话叫走,从来没有急过。孩子讲:“你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肯定有急事儿才叫,有啥可急的?”加班的待遇从来没争过,孩子觉得那都是应该做的。我妈妈看到这些,非常高兴和欣慰。

    我从80年代开始做义工,寻找、整理长征时期红军的革命文物和资料,并捐献给一些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我还发表了一些回忆长征的文章,通过文字和老照片来传承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我感觉到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红军的长征虽然已经远离我们快80年了,但是并未走远。长征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不能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产生距离感。因此,这种革命精神不止要靠我们这一辈来传承,更重要的是,要靠国家对青少年教育,来一代一代地延续。要用老红军的精神来唤起青少年们对理想的追求,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奋斗,目标就一定会实现。这种教育永远不能划上句号,否则长征精神的传承就会越说越远,变成空喊口号。

    十几亿人要实现我们国家的强国梦、民族梦, 必须要有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由无数的人民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是响当当的中国特有的精神财富。这是老一辈留给子孙们最珍贵的传家宝,一时一刻都不能忘记和丢掉。

    这,就是我们的红军妈妈们,用她们真诚的、滚烫的心,对传承这些革命精神的诠释和期待。同时,也是我们这些而今已7、80岁的红军儿女们,共同的真挚心愿。

    (此稿为光明网与中红网共同采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3 19:37 , Processed in 0.3534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