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04|回复: 0

王荫桐:邓小平的语言魅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2 19: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党中央大力倡导改进文风、会风之际,研读邓小平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那些影响巨大的精辟的语言,是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的。
  有人说,邓小平理论是小平同志一句一句讲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他的确没有什么大部头的著作,也没有多少豪言壮语。语言,或者叫讲话,就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载体。邓小平理论能在这样大的空间,这样长的时间被这么多人传颂着,实践着,除了实事求是,切合实际外,还得益于他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邓小平语言有两大特色,一个是通俗,一个是简洁。
  通俗和简洁常常是同时体现在他的许多论点里,为了叙述方便,我还是择其侧重分开来谈。
  提起通俗,举世皆知的是他的“猫论”。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他说“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的试,大胆的闯”,“发展才是硬道理”。最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上还在为经济形态上的姓社姓资争论不休时,他中肯地指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他在一个车间视察时,拿起一个高科技组装件,风趣地问大家:“这个东西姓社还是姓资?”使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清醒。他最先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裕”
  上述这些话,表达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论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俗不是浅薄,反倒是一种透彻,一种深刻。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打油诗:“文章好不好,念给老妈子,老妈子听得懂,就是好文章。”邓小平的独特本领,是能把一些重大的问题通俗化。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面临经济混乱,百废待兴的局面,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如何评价毛主席,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成为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个重大的、敏感的问题,党内也存在不同意见。这个问题既关系到拨乱反正,也关系国家稳定。邓小平讲的几段话,人们至今耳熟能详。他说:“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毛主席没有做完的,继续做下去,毛主席做错了的,改正过来,毛主席没有来得及做的,做起来。”他还多次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他大力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说?“这个问题越看越重要。”他尖锐批评反对实践标准的人是“无知”。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不能够前进,就要亡党亡国。”
  他的“南巡谈话”,在当时的中国政坛,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除非发生世界大战,经济建设为中心都要扭住不放。”他反对把和平演变作为主要矛盾的提法,生气地说:“你要搞不上去,让人家演变好啦。”“还有什么系统地学习马列,我就没有做到,我就相信毛主席的实事求是。那是专家的事,一般干部群众根本做不到。”这些话尖锐辛辣,但是谁都听得懂。
  简洁,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特点,评论家说他的作品只写了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潜隐在海面下的大部分,让读者去想象。邓小平的简洁,更是高屋建瓴,有时只点个题目,讲个结论,让人民群众去议论,去发挥,去探索,去实践。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邓小平很少讲话,却总在思考。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解说词中说他在南昌流放处的草地上走出了一条思考中国未来的“邓小平小道”,的确具有象征意义。他的语言往往是思考的结晶和精练。在人们已经习惯大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年代,他却大谈我们制度还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他提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闻名于世。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为此前来取经。国际问题评论家把它延伸为“一球两制”,以此提倡世界上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他提出了取消“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不再搞政治运动。他痛心地说,“有多少冤假错案啊!”打开了在全国平反冤假错案的闸门。他讲了一句“那都是第三代啦!”为亿万青年摘掉了家庭出身不好的政治包袱。他讲了一句“海外关系是好关系”,为数千万侨属洗掉了不应有的政治污点,激发了他们和海外亲人投身祖国建设的巨大能量。关系广大青年前途的下乡知青问题,恢复高考问题,解决时他都没有发表长篇大论,只有几句简洁的话。他的简洁有时可以达到极致。家人问他长征期间干什么,他说“跟着走”。毛主席问他:“你在江西这么多年,怎么过来的?”他说了两个字:“等待”。当年深圳市负责人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指给他看时,他就说了一个字:“对”。
  在国际交往中,他也常常以简洁的语言,表明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关于中苏关系正常化,他提出要解决三大障碍(阿富汗、柬埔寨、边境屯兵)。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与他会面时还风趣地说,“三大障碍,一年解决一个”。他在中苏高峰会谈中表达的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事实上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转折。关于中美建交,他指出难点是台湾问题,即美国必须与台湾断交,从台湾撤军,废除与台湾的条约,简称“断交,撤军,废约”三件事。中美建交,为中国营造了更为广阔的和平国际环境。
  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严峻形势下,他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使我们在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情况下能够处于主动,在国内坚持“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他对国际形势冷静分析之后,作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判断,果断地裁军百万,把全国工作的重心由“时刻准备打仗”转移到国民经济建设上来。他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地政治家。他不讲空话,不讲套话,不讲大话,不讲长话。他的语言,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并能行动起来。这就是水平,就是执政能力。他为国家发展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句句言之有物,不落俗套,也没有一个“大”字。三十多年来,祖国亿万人民一直在为着这个发展战略实践着,奋斗着,而且还要继续奋斗几十年。
  开会讲话,他强调要“话不离题”,说“没有话就把嘴巴一闭”。他在一九九二年“南巡谈话”中还特别指出:“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他当年这些中肯的告诫,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我想引述小平同志八十九岁高龄时所讲的一些话,作为本文的尾声:“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富裕以后财富怎样分配,“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问题大得很,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当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科学发展,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同时,正在果敢面对和着力解决发展中的这些重大问题。洽如小平同志在当年同一次谈话时所讲:“我看我们的事业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0 07:37 , Processed in 0.6992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