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7|回复: 0

刘伯承“举轻若重”对干部干事创业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7 18: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中观月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周恩来曾有过一次对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人工作方法的评价。他说,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并说,他喜欢“举重若轻”,但无法做到,只能和伯承同志一样“举轻若重”。确实,用“举轻若重”来形容刘伯承的军事指挥风格是非常恰当的。刘伯承说过:“接受任务定下决心要有包天的胆略,在部署和指挥战斗时,要像‘描花绣朵’的姑娘那样认真细心。”他既胆略过人,又严谨慎行,把胆略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

“举重若轻”,是领导的至高境界之一,如“纵巍巍昆仑如过眼云烟”,“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常人往往难以企及,毛泽东、邓小平便是典范。而“举轻若重”,则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态度和特质,“十年如一日”的去坚持,润于心,融于行,周恩来、刘伯承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举重若轻”者寡,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像周恩来、刘伯承那样,将“十二五”国家战略决策落实执行到极致,做名“举轻若重”的实干家,亦是难得的兴国利民之举。

举轻若重,源自于勤政爱民的执政理念。“勤政爱民、真抓实干”历来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权力越大,担子越重,掌权不是风光、不是安逸,而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能够以深厚的感情,坚决克服那种对群众漠不关心、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切实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

举轻若重,依赖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要能吃透下情,就要多到基层;要将问题找准,就要转变作风;要把决策做正确,就要多与群众商量。

举轻若重,付诸于求真务实的决策实施。好决策、重落实。坚持以求真务实精神抓落实,关键在于一个“真”字和一个“实”字。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讲真话、用真心、求真理,办实事、重实际、务实效。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抓落实,往往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够和水平不高,而是因为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不愿去落实。工作管理监督中怕得罪人,和稀泥。工作中只有时时事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才能够做到讲真话,办实事。如果一事当前只想到自己的名利、地位、家庭,那么就会对上级政策、决策知而不行、能而不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都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跟风跑”那一套,都要努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坚决反对和煞住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股歪风,形成抓落实、促落实的良好作风。要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于说真话、报真情、较真劲,善于出实招、鼓实劲、干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10 17:43 , Processed in 0.3166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