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8|回复: 0

卢如昌: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11: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漳平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当时的中央苏区范围。

    中央苏区时期,我党我军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罗荣桓、郭化若、张鼎丞、邓子恢、郭滴人、谭震林等,著名的老将军和老红军方方、魏金水、王直、伍洪祥、熊兆仁、李德安等都在漳平战斗过和生活过,并指导和帮助地方建立或恢复苏区,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浸染了漳平这块土地。如今,革命战争的硝烟虽已消失殆尽,但漳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迹,必将永远载入闽西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光辉史册中。

    一

    漳平地处闽西东部,与闽南、闽中的县份相毗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方位,漳平一直是敌我双方反复拉锯式争夺的战略前沿要地。从1928年漳平成立党组织起,直到1937年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漳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反动派进行生死搏斗,承担起巩固闽西革命根据地、拱卫中央苏区东大门的光荣任务,不愧于“前哨尖兵”的称号。   

    1929年8月,红四军出击闽中,攻克福建省宁洋县城(今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时,张贴在双洋太平桥廊木柱上。原件纸质,为竖写四言体石印布告,长51.6厘米、宽37厘米, 1929年1月发布,由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签署。20世纪70年代发现,现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毛泽东在几十年后见到这张布告,欣然提笔批示:“这是红军1929年1月从井冈山下山向赣南、闽西途中的布告。

    这件布告是由毛泽东起草的,在赣南、闽西人民中间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央苏区的创建起了积极作用。

    二
  
    漳平苏区市双洋镇所在地, 原是宁洋县城旧址。在城南的一座宁洋木桥,建于明万历初,距今400多年,垒石为礅,架梁铺桥;上立廊栅,盖以飞檐翘瓦,犹如赤龙戏水,腾腾欲飞。它横跨溪面18丈,关锁南、北、西两洋、历来是闽西通往闽中的咽喉要道,明清统治者屡在桥头踞险筑堡,扼守山城。因为桥亭里留下了朱军长的足迹,保存过至今罕见铁红军布告,震响着毛委员当年恢弘的声音。

    1929年春,红四军政治委员毛泽东、朱德军长率领工农红军下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福建省委在1929年红四军首次入闽后,反复指示闽西特委应向漳平、宁洋、永福一带区域发展,以拱卫闽西,向闽南、闽西北发展。

     1929年春夏间,毛泽东、朱德和陈毅同志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先后消灭郭凤鸣、陈国辉等军阀队伍。“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两次入闽,开辟了闽西红色革命根据地节节胜利的消息,振奋了广大劳苦群众;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使蒋介石惊恐万状,慌忙调集闽粤赣反动军队。蒋介石发出所谓三省“会剿”令,妄图一举消灭闽西红色革命根据地,扑灭闽西大地的熊熊革命烈火。    为了打破国民党三省“会剿”,三省“会剿”的形势,红四军前委根据三省“会剿”的严峻形势和福建省委的意见,为了对付敌人“会剿”,于1929年7月29日在龙岩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会议,制定了分兵两路、粉碎敌人“会剿”作战计划,即提出“敌来当打破一面找出路”的“七月分兵” 军事作战计划。“会剿”会议决定:一、四纵队留在闽西散开游击,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二、三纵队和军部开赴漳平等地,从外线打击敌人,争取群众,扩大红军的影响。会后,毛泽东同志留在闽西指导红色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朱德同志则亲率红四军二、三纵队打到敌人外线,向反动势力薄弱的闽西边缘地区宁洋、漳平一带发展,拱卫闽西现有的斗争区域,扩大自己力量,向闽南、闽西北发展。     

    8月2日,红四军的第二、三纵队及前委机关分别由连城姑田和龙岩龙门一带赶赴龙岩白沙镇集结。8月3日,朱德军长根据红四军前委的决定,率领红四军从龙岩白沙向宁洋县(今漳平双洋镇)进发,开始了出击闽中的的军事行动。     8月4日,为了粉碎蒋介石的三省“会剿”,从侧翼和背后牵制和夹击敌人,进一步宣传红军宗旨,扩大政治影响,朱德军长率红四军司令部二、三纵队进入宁洋、漳平,打到敌人外线,红四军进驻宁洋县,一举歼灭宁洋守敌,解放宁洋城。

    红四军首克宁洋城。敌人折桥不及,便播放谣言,欺骗、吓唬群众,致使街巷冷落,十室九空。滚滚硝烟中,红四军官兵即提起浆糊筒、灰水桶,四出刷标语、贴布告,宣传群众。据说红四军有个宣传员,要把“红军第四军司令布告”贴到行人必经的桥亭上,可他还不够高。正着急间,身后伸来一双大手,拎起布告上角唰唰两下,就把一大张布告平平整整地熨贴在桥亭的屏板上。小宣传员回头一看,站着一位面带笑容的红四军官,这不正是我们的朱军长吗!“红军第四军司令布告”是毛党代表亲自起草、与朱军长共同签署的四言布告。它深刻地分析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阶级关系,尖锐地揭露了“国民匪党“的反动实质,全面地提出了我党的政治主张,热情地宣传了红军宗旨;号召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它是我党在新民主义革命中的纲领性文件。 “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等革命标语,第一次出现在宁洋农村各地。红军在宁洋县城打土豪、分浮财,召开了群众大会。朱军长亲临演讲,宣传红军宗旨和革命道理。在宁洋溪上桥的桥亭里,张贴着由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亲自签署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红军宗旨,民权革命,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 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敬爱的朱德军长给宁洋人民带来了毛委员的声音,“红军第四军司令布告”的号召,像滚滚春雷,响彻古老山城、宁洋大地……

    朱军长教育干部战士,严格执行毛委员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布告的宗旨。他们不进民房,只住祖祠、宫庙。朱军长就住在大桥破旧的礼拜堂内。群众悄悄回城,看见瓜棚下的白葫被割了,藤蒂上却扎着闪亮的银元;瓮里的米被称走了,却放着沉甸甸的银元。有个老板仓皇逃走,没上店门,心想这回必倾家荡产了;可他偷偷潜回店里一看,小杂货铺并没有遭劫。仔细一盘查,只缺了合火柴,而柜台上却留下三个铜板!他喜出望外,奔到桥亭,援用布告的词句,大喊“红军宗旨,事实为证”!于是街坊老幼涌进桥亭,把布告围水泄不通。只见人头攒动,谁也不肯让谁,争传着这开天辟地的新鲜事。

    这天,朱军长手提望远镜,足蹬草鞋,健步来到桥头广场。在群众大会上,他声情激昂地说:“红军到此,不是抓穷苦人的;相反要依靠工农,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说罢,红军烧了桥头的土堡和伪县衙门,枪毙了两个“百万富翁”,杀猪出谷,分衣分物。苦难的工农扬眉吐气。古桥亭上,张灯结彩;宁洋溪水和着爆竹的脆响,奔涌激荡,引吭高歌,欢庆大胜利。

    宁洋河水东流,红军向南挺进。乡亲们依依惜别红军。一个青年挤到队伍前头,要给红军带路。朱军长问他在家做什么活计,他说是木匠。朱军长说:“好啊,就先给我们做百十块木牌吧。”接着,又叫宣传员在木牌上抄上布告、写上标语,漆上桐油;然后从宁洋桥头放入溪中,时值河水暴涨,激流勇进,红军布告和“欺压贫农者杀”、“枪毙军阀走狗陈祖康”等标语牌,随波逐涛,涌入九龙江,直下华安、漳州。沿江百姓争抢布告、标语牌,有怀揣布告、标语牌,溯流而上寻找红军的。而陈国辉残部和陈祖康等,则闻风丧胆,星夜逃……

    朱德军长在宁洋桥畔,播下革命火种。1927年间,宁洋已有农会组织,大约有15000名有组织的农友。1929年,宁洋的中村、黄山、罗坑等村先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又先后恢复成立县工会、县农会、县少年先锋队等革命群团组织,为后来开展分田运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934年4月,直接执行中央军委任务的红九团前往宁洋。在(龙)岩连(城)宁(洋)建立了纵横三百余里,有四五万人口的游击根据地。8月,成立中共岩连宁县委及岩连宁边区苏维埃政府,并成立宁洋县中村游击队。

    1929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首克宁洋城后,沿宁洋溪南下进军漳平,击败外围守敌,攻占漳平县城。恢复了中共漳平支部。成立漳平城关苏维埃政府、县工会、县农会和城防第一赤卫队。附近的南洋、西园、拱桥等乡镇农村,也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次年,漳平城里已建立三个支部,而后建立漳平特区委,隶属中共闽西特委。1938年1月,100多名漳平籍红军战士组成一个连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开赴北上抗日。

    1929年8月初至9月上旬,朱德率红四军第二、三纵队3000余人首战宁洋县城,二克漳平县城,打破敌人三省“会剿”。在今漳平境域内革命活动28天,足迹遍及13个乡镇,100余个村庄,许多乡村在红四军帮助下,先后建立15个区,100余个乡村的苏维埃政权,红色区域人口达4万多人(当时漳平全县人口仅7万人,含现划归漳平管辖的原宁洋县境内1万多人),红色区域面积达1800多平方公里,土地革命的烽火迅速燎原,红军在漳平城区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漳平革命斗争的蓬勃开展,有力地打击了“会剿”的白军,巩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漳平由此成为闽西赤色区域的组成部分。谱写了闽西革命史的光辉篇章。

    三

    这张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激励了广大贫苦大众。被当地群众保存至今。 原来,红军走后,白匪逼迫群众铲除红军布告,而群众只用灰浆轻轻涂刷覆盖,遮拦敌人耳目。半个多世纪来,经风雨侵蚀、日光暴晒,灰浆早已剥落,纸迹也斑驳难辩。可布告上文字的墨渍,却已深深地渗透木板,将文告入木三分地镌刻在桥亭的屏板上。最耀眼炫目的是那“红四军之印”的印记,烙在屏板上,像跳动的火苗,腾腾燃烧。

    如今,张贴在宁洋木桥亭里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 这件革命文物保,却完好地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里,也是一件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

    时历几十年后,毛泽东主席又见到这种布告,就像老友重逢,十分高兴。他老人家欣然提笔,亲自批示:“这是一九二九年一月从井冈山下山向赣南闽西途中的布告”。“领袖挥毫,驱散阴风迷雾,拨开战火映山红的历史帷幔;朱军长同毛委员肩并肩,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千里播下革命火种的可亲可敬形象映现在漳平苏区人民眼前。

    流水滔滔,奔腾不息。今天,宁洋古桥重新雕刻“红四军布告”石牌,如前进的路标,屹立在红军飞身跨越的桥关隘,激励人们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脚印,向新的征途迈进。而朱德同志“红司令”的石雕,也像巍峨丰牌,永远矗立在漳平苏区人民心头,必将激发漳平人民牢记光荣历史,发扬革命传统,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建设更加美好的漳平未来。

    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全文为: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1]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

    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兵夫,服从命令。

    平买平卖,事实为证,乱烧乱杀,在所必禁。

    全国各地,压迫太甚,工人农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绅,横行乡镇,重息重租,人人怨愤。

    白军士兵,饥寒交并,小资产者,税捐极重。

    洋货越多,国货受困,帝国主义,哪个不恨。

    国民匪党,完全反动,口是心非,不能过硬。

    蒋桂冯阎[2],同床异梦,冲突已起,军阀倒运。

    饭可充饥,药能医病,共党主张,极为公正。

    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

    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

    军队待遇,亟须改订,发给田地,士兵有份。

    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为,可以不问。

    累进税法,最为适用,苛税苛捐,扫除干净。

    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馀皆不论。

    对待外人,必须严峻,工厂银行,没收归并。

    外资外债,概不承认,外兵外舰,不准入境。

    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

    统一中华,举国称庆,满蒙回藏,章程自定。

    国民政府,一群恶棍,合力铲除,肃清乱政。

    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

    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军长 朱德

    党代表 毛泽东

    公历一千九百二十九年一月

    注释

    [1]这是红军第四军自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发布的布告。

    [2]蒋桂冯阎,指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桂系)、冯玉祥、阎锡山四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3 09:36 , Processed in 0.2957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