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5|回复: 0

崔国玺:拳拳赤子心 难忘伟人情——来自“毛主席去安源”瓷像落成庆典前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11: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1年至1930年,伟人毛泽东先后八次来到安源,组织领导举世闻名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亲手点燃了安源工人运动的革命烈火。

    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这一历史事件,1968年,安源纪念馆陈列大楼落成后,经江西省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多次审议,选定由刘春华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中的主席头像为陈列大楼顶部的标志性图像。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多的中外朋友是从《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中了解到中国有一个叫安源的地方。其实安源只是江西省萍乡市的一个区。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才使更多的中外游客了解萍乡安源,来到萍乡安源旅游参观。

    拳拳赤子心 难忘伟人情——来自“毛主席去安源”瓷像落成庆典前后的故事

    安源这个令人向往的红色地方,记者还是在上小学时和“毛主席去安源”彩色铁皮画、印刷画上,知道了安源这个地方。

    1995年春节,当时,正在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担任干事的记者和身为军人的新婚妻子回到江西省萍乡市拜访岳父、岳母。正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笔者第一次来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瞻仰了“毛主席去安源”的瓷像。

    如今记者虽然已退役多年,但仅2012年两次来到安源瞻仰“毛主席去安源”的瓷像。每一次心情却不同。

    7月2日上午,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万里无云,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旁青柏苍翠。“毛主席去安源”瓷像恢复落成庆典在这里隆重举行。

    江西省萍乡市市长陈卫民主持庆典仪式,江西省萍乡市委书记刘和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在韶山、遵义、延安等16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代表和数千名市民、游客的见证下,江西省政府副省长朱虹、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刘金平以及坐在轮椅上的毛泽东之女李讷共同触碰水晶球,覆盖在瓷像上的红绸徐徐拉开,一幅直径6.4米,面积32.15平方米的“毛主席去安源”巨型瓷像展示在众人面前。

    “毛主席去安源”瓷像的最初落成

    看到眼前“毛主席去安源”巨型瓷像恢复落成,现场许多人是百感交集,热泪盈眶。遥想历史,感慨万端。百姓中有人含泪高呼“毛主席回来了”。

    虽然,当初“毛主席去安源”瓷像落成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但无可质疑的是,应该说,当时许多江西老俵对伟人毛泽东是有怀着真情实感的。

    尽管岁月沧桑,时代变迁,“毛主席去安源”瓷像当初的落成也经历了半个世纪,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如今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时,而一代又一代萍乡人正是怀着对伟人毛泽东的无限敬仰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坚守着精神的家园和心中的洁土,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

    在萍乡的日子里,记者通过与许多萍乡人的交谈,倾听他们深情地讲述和回忆,使记者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感情得到了一次升华。这些回忆还把记者带入了到那个火红的年代,打开那尘封已久的历史。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于1956年成立,始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这一历史事件,1968年3月12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简称省革委,也就是现在的中共江西省委)主任程世清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由萍乡市、萍乡矿务局、萍乡铁路地区三家革委会着手筹建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简称安源纪念馆)。6月省革委会再次召开常委会议,审批了设计图纸,选定馆址在安源牛形岭半山腰,确定了建设规模,决定划拔建设资金40万元。由于设计规模扩大,建馆经费由40万元增到80万元,后增到120万元。

    随后,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革委会在安源召开会议,宣布成立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建设领导小组,原宜春地区地委书记张国震任组长,原萍乡市革委会常委廉明德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韶山纪念馆馆长马玉卿任顾问,魏学忠任军代表。纪念馆建设领导小组开会讨论,决定于1968年7月1日破土动工,上报江西省革委会批准。

    1968年7月1日,开工典礼在安源隆重举行。数千人的建筑队伍冒着烈日,战高温酷暑,工地上车辆来回穿梭,人们争先恐后,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当时参加建馆的基本队伍达2000人左右,其中北京、杭州、四川、广州、长沙等八个省、市调来的陈列、美术、资料人员137人;从地、市调来的解说员、报告员43名、戏剧演员48名;省内外建筑工人477名,解放军战士35名。据统计,宜春、萍乡等地有90多个单位54000余人次参加义务“献忠”劳动,到8月初共挖运土方6万多立方,建设的平基任务胜利完成。

    因建馆拆迁、新盖楼房等耗费了大量资金,安源纪念馆建设领导小组报请江西省革委会批准,将建设经费由120万元增到200万元。 为能全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安源开创的中国工人运动历史的辉煌篇章,充分肯定和弘扬安源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地位和革命精神,经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多次审议,选定由刘春华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中的主席头像为陈列大楼顶部的标志性图像。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由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读学生刘春华创作的。1967年10月,该画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会上首次与观众见面,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观众对油画推崇备至,前来观画的人群络绎不绝,从1967年到1969年,这个展览一直开放着,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观众前去观看,其影响日益扩大。1968年7月1日,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以赠送彩色印刷画的形式向全国公开发表。10月1日,北京文艺工作者将该油画装上彩车,与八个“样板戏”造型彩车一道,加入首都群众庆祝国庆的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此后,油画相继制成像章、邮票、彩色印刷画等在全国大量发行,影响深远。据统计,该画的彩色印刷画发行达9亿多张,成为中外美术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选择这幅油画的主席头像为陈列大楼标志性图像,其油画本身所在当时造成的声势和产生的影响,也是选用他的关键因素。

    1968年12月,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头像部分由江西景德镇工艺美术品瓷厂精心烧制,工艺美术大师章文超等参与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瓷像。整个头像,由428块尺寸为15CM×25CM的瓷板镶拼而成,直径达六米的圆形头像,五朵金黄色瓷质的向日葵呈弧形衬托在头像的下方,头像两侧是红色瓷板砌成的十面红旗,大楼的两端分别建造了由红色有机玻璃组成的五个大火炬。整个瓷像和五朵向日葵及火炬灯,蕴藏着着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崇敬、热爱的之情。

    1968年12月31日,安源纪念馆陈列大楼的工地上到处红旗招展,洋溢着节日气氛,所有建设者都在等待着毛主席瓷像安装时刻的到来。这天天空飘着小雨雪,温度在零度以下,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特别是搬运毛主席瓷像经过的脚手架和过道上都铺着一层簿簿的冰凌。为了防止打滑,脚手架上都垫上了稻草垫子,做好一切准备。上午八点钟,参加毛主席瓷像搬运工作的各级领导,按时赶到现场,搬运毛主席瓷像之前,临时领导小组的领导,将毛主席搬运过程的注意事项一一作了说明,提出极其严格的要求,特别交待参加搬运人员要防摔跤,防止滑倒,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尽一切努力确保万无一失的保证瓷像在搬运过程中的绝对安全。

    参加搬运的同志有:时任江西省军区独立师师长、1930年9月毛主席来安源时的警卫员陈昌奉,原宜春地委书记、时任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党委兼任毛主席来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临时建馆领导小组组长的张国震,小组顾问、韶山纪念馆馆长马玉卿、萍乡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石明之、萍乡矿务局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开禄、萍乡铁路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刘明义以及省、市、馆有关领导、解放军代表、群众代表等有关人员参加了毛主席瓷像的搬运工作。

    安装工作是一项细致、要求高的艰巨的政治任务。宜春专建公司挑选了十几人的施工队伍,他们的是政治上可靠,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胆大心细的泥工和普工师傅,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施工之中。天下着小雨,气温低,水泥不易硬化,现场放了几盆旺盛的木炭火,增加现场的温度。泥工师傅们按照瓷像的编号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一块一块的将瓷砖贴上去,又用扎丝固定好,进行得很顺利。瓷像安装到一半时,由于天气冷,泥工师傅的手都冻僵了,有位年近半百的老师傅,手拿着工具和瓷砖手有些发抖,突然他拿的一块瓷砖脱手而下,向脚手架上滑落,这位师傅急中生智,奋不顾身往脚手架一躺,瓷砖落在他身上,完好无损,现场人员都惊出一身冷汗,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呆了。这位泥工师傅的手有几处被擦伤,鲜血直流,施工人员经过此次虚惊后,操作更加细心。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31日傍晚,“毛主席来安源”的瓷像安装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纪念馆主馆由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坐北朝南,为会堂式建筑,海拔174米,高24.5米,钢筋混凝土二层结构,建筑面积3245平方米。纪念馆的墙面铺有淡黄色的瓷砖,屋檐四周是金黄色的琉璃砖,屋顶正面是由428块瓷砖组成、直径6米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头像,高梁红的女儿墙上点缀着由汉白玉雕刻的葵花、麦穗、信号灯、矿灯的图案,两侧是琉璃砖砌成的十面红旗和有机玻璃制成的十个大火炬,正大门前面六根用天然大理石铺成的大方柱,形成了高大的走廊,两侧正墙面上铸有毛主席手书合金字“星星之火,可能燎原”。整个建筑物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包含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同时,它也是一座取材精良、工艺精湛、精雕细刻的集庄严、华丽于一身的建筑物。可以说,安源纪念馆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萍乡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是萍乡的一张红色名片。

    陈列大楼的“毛主席去安源”瓷像与整幢陈列大楼的建筑风格浑然天成、相映生辉,成为整栋大楼的点晴之笔和神采之处。在此后的近二十年历史中,瓷像成为了安源纪念馆的标志和独特人文景观,令人向往,教育人民和鼓励人民,许多单位和参观者在瓷像下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宣誓活动,并驻足留影。

    随着时间的变迁,“毛主席去安源”瓷像由于日积月累的风雨侵蚀,加之当时安装条件的局限,特别是安源煤尘污染大,雨水中酸性成分较高,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整个瓷像开始出现大面积的褪色,表面瓷板程度不一的崩裂、脱釉等问题。特别是毛主席头像的眼睑、脸廓和下腭等处的各类裂缝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同时,由于安装时所采用的粘贴技术水平的限制,安装中添加了干燥剂,经过长时间的热胀冷缩,自然风雨侵蚀,瓷板的缝隙间流出了大量白色结晶状的胶体,受污面积越来越大,导致瓷像中毛主席容貌严重损毁,显得极为不严肃和不尊敬,加上瓷像两侧的十盏大火炬灯有机玻璃已糟脆、炸裂,危及观众的安全。

    瓷像因当时受经费、烧制水平等限制,无力更换新的瓷板。1986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经上级相关部门的批准,决定用玻璃钢(即不饱和环氧树脂)制作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覆盖于头像之上,拆除了葵花部分,并用玻璃纤维板复制了十盏大火炬灯,一直使用至今。

    千方百计做好恢复工作

    记者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相关人士那里了解到,从2003年起,该馆便开始着手考虑恢复纪念馆陈列大楼屋顶正中的“毛主席去安源”瓷像一事。

    2004年5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正式向江西省委有关部门提出了恢复“毛主席去安源”瓷像的请求。同年7月9日,经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恢复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陈列大楼屋顶正中的“毛主席去安源”瓷质头像。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和资金不足等原因,瓷像恢复工程一直未能实现。多年来,安源纪念馆一直努力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备瓷像恢复工作。

    从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组织人员先后多次赴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环宇文化传播策划有限公司等单位有关专家进行座谈。专家们一致认为景德镇具备烧制瓷像的技术条件,但因为瓷像摆放在室外,昼夜温差大,且雨水酸性较大,对瓷像烧制工艺要求较高,景德镇传统烧制技法要达到保证质量20年以上的要求恐难有保障,建议烧制瓷像可采用广东新型材料烧制,并推荐广东省佛山市的蒙娜丽莎陶瓷新型材料责任有限公司作为考察对象。

    2010年8月上旬,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立即组织人员赴广东省佛山市蒙娜丽莎新型材料责任有限公司考察。该公司是一个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的企业,瓷板画是该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他们对制作“毛主席去安源”瓷像一事满怀热情且充满信心。

    萍乡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瓷像恢复工程纳入萍乡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于2011年5月,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萍乡市“毛主席去安源”瓷像恢复工作领导小组,瓷像恢复工程正式启动。2011年12月,领导小组委派安源纪念馆同志,专程赴北京聘请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著名画家刘春华先生担任瓷像恢复工程的技术顾问,进行全程艺术指导,在绘制毛主席头像的过程中仔细斟酌,不断完善,终于在2012年4月定稿。

    2012年4月21日,瓷像开始动工烧制。5月25日全部烧制完成。新烧制的“毛主席去安源”巨型瓷像直径为6.4米,面积达32.15平方米,同时烧制的还有衬托在头像下方、宽度为6.02米的五朵金黄色瓷质向日葵和头像两侧宽度为24.1米的十面瓷像红旗。采用了最新的现代科技手段精心烧制,能耐高温严寒,防酸雨腐蚀,仿真效果极为逼真,充分还原了原作品的艺术效果。

    “毛主席去安源”瓷像回家啦!

    2012年5月25日19时30分,经过近12小时风雨兼程,行程800多公里,由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亓丕华带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萍、安源纪念馆馆长黄仂等一行13人迎运“毛主席去安源”瓷像的车队通过萍乡高速收费站,绚丽的烟花,响亮的鞭炮声,点燃了安源儿女迎接“毛主席去安源”瓷像回萍乡的热情。“你们辛苦了!”早早等候在收费站的江西省萍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艳萍走上前来,向护运队伍全体成员送上问候。

    萍乡市迎宾南大道、滨河西路、公园路、萍安大道一路畅通无阻,市民都主动为车队让行。滨河西路、公园路、萍安大道一路响起喜庆的鞭炮声,道路两旁的市民有的鼓掌、有的作揖,人们自发地迎接“毛主席去安源”瓷像。

    安源山下,成百上千的市民驻足在通往安源纪念馆的路边,翘首期盼着,车队经过时,鞭炮声一路响起。20时06分,迎运“毛主席去安源”瓷像的车队抵达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大楼前。大楼前的广场上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等候在此的市民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    随着萍乡市委副书记颜赣辉铿锵有力的一声“迎请‘毛主席去安源’瓷像”,安源纪念馆工作人员分批将瓷像抬进库房。瓷像每一个组成部分抬进库房时,人群中都自发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铭记历史永不停步

    7月2日上午,“毛主席去安源”瓷像恢复落成庆典仪式上,江西省萍乡市委书记刘和平满怀深情地说,安源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著名的老工矿城市,安源又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1922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同志在这里成功地组织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再次来到安源部署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安源,是毛泽东同志革命生涯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结合了起来,从此中国革命有了自己的理论武装和行动指南。     

    刘和平还说,今年是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90周年和秋收起义85周年,我们举行“毛主席去安源”瓷像恢复落成庆典,既是对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深切缅怀,更是对红色革命历史的铭记,对光荣革命传统的弘扬。今天,安源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正走在城市转型的道路上,伟人辉煌的足迹和不朽的精神,日益成为一种巨大动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萍乡在江西率先崛起,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是的,无论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有多么快,人们有多么富有,但是过去的历史,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尤其是我们更应该从伟人身上汲取力量,使自己精神的追求和信仰永不偏远社会和民族进步的方向。只有懂得历史,才会珍惜今天,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对此,我们将矢志不渝,永不放弃。

    (感谢萍乡市委宣传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提供的有关资料)

    相关资料: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坐落在江西省萍乡市城东南6千米处的安源镇境内,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安源纪念馆是为征集和保护安源工人运动的文物,研究和宣传这一光辉历史事件而于1956年开办的,初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64年11月更为现名。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纪念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1921到1930年,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团结自己,团结农民和其他民众,准备和实行武装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历史。

    多年来,纪念馆征集了大量文物和史料。现有馆藏文物5100余件。纪念馆负责保护和宣传的地面文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4处);江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萍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该馆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列为现场教学点之一,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确立为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区。近年来先后荣获 “中国红色旅游十大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巾帼建功示范岗、省级文明单位等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3 09:48 , Processed in 0.8198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