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1|回复: 0

邱锋:井冈山五大哨口游记(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9 16: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位于江西井冈山高速路口的革命圣地井冈山标志。(中红网江山摄)



远眺井冈山,丛山峻岭连绵。(中红网江山摄)



井冈山五指峰。(中红网江山摄)



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的纪念碑。(中红网江山摄)



黄洋界炮台。(中红网江山摄)



黄洋界上炮声隆场景复原。(中红网江山摄)



从黄洋界哨口远眺山下。(中红网江山摄)



井冈山红军谷之一“五马朝天”,森林密布。(中红网江山摄)



当年红军挑粮上井冈山的小道,险象环生。(中红网江山摄)

    中红网北京2012年6月14日电(邱锋)

    五大哨口是著名的井冈山旅游景点之一,五大哨口是进入井冈山中心地区的重要山中隘道。这里山峰陡峭,峡谷幽深。北面有黄洋界、八面山,西南面有双马石,南面有朱砂冲,东西有桐木岭,通称“五大哨口”。

    井冈山五大哨口,就是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的“山上要隘”。因为“在四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所以当年井冈山军民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领导下,在山上五个要隘处,设立了五大哨口;努力“修筑完备的工事”,布置了一道道防线,粉碎了敌人一次次进攻,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史话。

    桐木岭

    我们乘车从太和县城出发。过了厦坪、石狮口、旗锣土凹、土凹下等地,前面有座高山矗立在云雾中;公路在绿树丛丛的山坡上盘旋三匝,这就是桐木岭附近的“三道弯”。汽车慢慢爬上了桐木岭哨口。周围密密的树林,杂有不少桐木,地名大概由此而起。

    我们下了车,沿着被浓密的茅草灌木遮掩的小道,走到解放后专为游人修建的休息亭。不少参观的人们,正围着哨口说明牌,倾听一位老赤卫队员介绍桐木岭的故事。

    我们站在这座海拔八百多米的山岭上,远望有一条时隐时现的石板小径,这是当年从山上茨坪通往拿山、太和的唯一要道。有人数过,上这座山,大约要爬二千九百多级石阶。有些地方,人要垂直而上,叫做“吊谷上仓”。其陡可以想见。当年人民群众和太和等地的游击队,经常从这里上山,给红军送粮食、送情报;红军战士也经常从这里出入打仗,挑粮食,运弹药。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永不消失的红军脚印。当年毛委员派人帮助王佐部队消灭拿山大恶霸尹道一的地方旗锣土凹,就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

    有人打听:毛主席来过桐木岭吗?老赤卫队员笑着说:来过。那是1928年2月的一天,阳光驱散了晨雾。一位身材高大,背斗笠,穿草鞋的同志,微笑着来到了桐木岭。哨口的战士们兴奋地喊道:“毛委员来了!”毛委员挨个儿向战士问候,详细询问了哨口布防情况;又到附近的白泥湖乡工农兵政府,召集干部、战士们一起座谈,讨论研究加强防务的问题,鼓励同志们坚决消灭来犯之敌。会后,毛主席没有休息,又找地方干部调查群众生活和政府工作情况……。

    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老人的讲述,忽然从哨口附近茶场里传来一群育茶姑娘唱的红色歌谣:

    高山峻岭紧相连,
    桐木岭头尖又尖,
    红军哨口守山顶,
    好比铁寨牢又坚。
    关北上来桐木土凹,
    土凹上哨口做得牢,
    农民送饭红军吃,
    打得白匪无处逃。

    时间已经不早,司机按着喇叭催促我们上车。等我们赶到井冈山中的小城茨坪时,已是上灯时分了。

    双马石

    第二天早饭后,从茨坪出发,车行十一公里,就到了双马石。下车后,井冈山博物馆的同志领着我们步行半里长的山土凹石子路,到了要隘处。

    双马石位于茨坪西南,海拔一千二百多米。山势高峻,峰峦峙立;两峰夹峙中间形成一个只有十多米宽的狭窄隘口。解放后,这里建有一座游人休息亭。我们穿过隘口,沿着一条“道在深谷半山旋”的崎岖小路往下走。一抬头,云雾中有两块相叠的大石头,黑黝黝地活象两个马头。“双马石”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里有一条蜿蜒的山路,是旧时东通遂川、西通灵阝县的要道,也是毛主席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时首次来茨坪的第一条“红军路”。从双马石沿着这条路南行不远,就是有名的荆竹山。

    1927年10月24日,毛主席率领在湘赣边界进行游击活动的工农革命军来到荆竹山,会见了王佐派来欢迎的代表。毛主席向部队宣布了纪律,教育干部战士们要和当地农民武装搞好关系,不拿群众的东西,哪怕是一个红薯、一只鸡蛋都不能乱拿。

    当天下午,毛主席率领部队翻过双马石,来到大井。当地群众和王佐部队听说“毛司令”的队伍来了,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地在路旁欢迎工农革命军上山。王佐也亲自到大井迎接毛司令。当时有首歌谣唱道:

    红军上了井冈山,
    革命有了立脚点,
    地是根,
    枪是胆,
    有地有枪换新天。

    1928年5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在双马石修建了哨口工事,设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竹篱笆做成的路障(竹篱之前还有一、二里长的竹钉阵);第二道和第三道是用木头和泥土垒成的哨卡和战壕。在那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井冈山的地方武装和工农红军在这里放哨站岗,警惕地注视着灵阝县、遂川方面的敌情;灵阝县、遂川两县的赤卫队、暴动队也经常派人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从双马石上山递送情报,运送军粮、食盐和弹药。

    八面山

    参观过双马石哨口以后,沿着北行的盘山公路,再走八公里,就到了八面山哨口。它位于茨坪西北部,海拔一千四百多米。这里群山重叠,高峰刺天。举目环视,面面皆山。当年,这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通往灵阝县。顺着小道往下看去,但见千川万壑,云雾缭绕,不知山脚在何处。红军哨口就设在这山巅之上,前后几个山头筑有三个工事,最前沿也有竹钉防线。

    我们坐在游人休息亭里,一边歇息,一边听井冈山博物馆的同志介绍五十年前这里发生的事情。

    1928年底到1929年初,国民党反动派纠集了湘、赣、粤三省军阀二十一个团的兵力,以反共老手何键为总指挥,向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毛主席在宁冈柏露村横店里召开了前委、特委、军委及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分析了当前形势;为了打破敌人新的“会剿”,决定红四军主力转移到外线作战,向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留下红五军和红四军的三十二团(由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装升编的)防守井冈山。

    1929年1月14日,毛主席、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进军。留下的红五军第十大队负责坚守八面山哨口。

    1929年1月下旬,湖南敌人进犯八面山。红军英勇反击。军民团结一心,一直坚持了七天七夜,敌人始终无法登上八面山。后来,奸刁的敌人用金钱买动一名坏分子带路,从后面沿小井河沟偷偷上山,在小井疯狂屠杀了一百多名宁死不屈的红军伤病员。红军被迫从八面山撤退。

    黄洋界

    参观八面山后,我们乘车沿着盘山公路左旋右转,到了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黄洋界。

    黄洋界气候多变。我们刚来时,四望苍山起伏,象沧海掀波;云雾飞涌,如巨浪奔腾;黄洋界恰似屹立在汪洋大海里的海岛。所以这里原名“汪洋界”或“望洋界”。不久,阳光乍露,碧空当头。我们登上了哨口的一个大平台。这里矗立着两座纪念碑:一座是横碑,大理石上镌有毛主席手书《西江月•井冈山》手迹;一座是竖碑,上有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十一个大字。

    我们一边吟咏着毛主席的光辉词章,一边听井冈山博物馆同志介绍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情景。

    1928年8月下旬,湘赣两省敌人乘我红军主力远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湘敌吴尚第八军一个师抢赣敌之先,从灵阝县犯大陇,直逼黄洋界下。当时我守山红军,只有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团长朱云卿和党代表何挺颖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毛主席八月中旬在永新九陂村紧急会议上关于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的指示,提出了“誓死保卫井冈山,与山上群众共存亡”的战斗口号,并详细研究了军民共同抗敌的措施。

    黄洋界哨口一共有三道工事:北面的工事由两个排负责阻击从宁冈小路上来的敌人;西南面的工事由一个连负责阻击从湖南灵阝县小路上来的敌人;山顶  望哨由一个排负责监视山下敌人,并掩护左右两个工事。工事上还准备了擂木滚石,工事前设下了竹钉陷阱。赤卫队、暴动队埋伏在附近山头,准备摇旗呐喊助威;儿童团员们准备在煤油铁桶里燃放鞭炮假充机枪声音。

    8月30日清晨,战斗打响了。湘敌一个师,密集在黄洋界山脚下的源头埂,用强大火力攻山。红军故意不睬。等匪军进入火力有效射程,红军一声喊打,步枪、鸟铳喷吐出复仇的火焰,山头上滚石、擂木向敌人倾泻,大批敌人被打死打伤;活着的慌忙往路旁树丛中乱窜,又掉进陷阱和竹钉阵中。激战一个上午,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敌人不甘心失败,准备发起更大的攻势。红军陈毅安营长派人从茨坪军械处抬来了二十八团留下修理的一门迫击炮,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射击。一发炮弹正中敌群。这时山头红旗招展,军号嘹亮,喊杀之声不绝,“机枪声”响个不停……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回到山上,不敢恋战,当夜就撤回灵阝县。在宁冈县新城伺机出动的赣敌听说湘敌退走,也赶紧逃之夭夭。当湘赣两省敌军连夜逃窜之后,这天夜里,战斗在黄洋界上的军民们,欣喜若狂,彻夜不眠,欢呼胜利。我曾采访过当年参加过黄洋界保卫战的三十一团一营的一连党代表刘型,据他回忆:当年红军官兵杨至成等几位京剧爱好者,当即就在黄洋界上模仿京剧诸葛亮《空城计》的唱段,编了一段《毛泽东的空山计》,有的敲着竹板,有的击着脸盆,有的打着塘瓷饭碗,兴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段地唱了起来,歌颂井冈山军民团结御敌的胜利,嘲讽反动派的失败: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
    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
    举目抬头来观看,
    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
    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
    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
    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
    为何又要侵占我的五井?
    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
    你既来就该把山进,
    为何山下扎大营?
    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
    你来、来、来!
    我准备着红米南瓜——南瓜红米,
    犒赏你的众三军。
    你来、来、来!
    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毛主席从湘南率红军大队回到井冈山后,听取了这次战况的汇报,写下了光辉词篇《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己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此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营房的中厅还增设了《黄洋界哨口工事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同时还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瞻仰参观黄洋界时的照片。

    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的“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和“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供人们参观瞻仰。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又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光辉词章: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在黄洋界附近,我们又参观了毛主席和朱军长当年带领井冈山军民挑粮上山途中休息的地方木荷树下。毛主席启发红军战士站在黄洋界要看到全中国和全世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们触景生情,深受教育。

    值得我铭记的是,我因工作关系,20世纪70年代来黄洋界的次数至少有二三十次吧,在这里我陪同过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首长谭震林、何长工、陈士渠、李克如等等回忆观看,他们的亲历亲见,让我们感慨万千!

    朱砂冲

    参观黄洋界回来后,我们在茨坪瞻仰了毛主席旧居、朱德同志旧居、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部等革命遗址,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然后再从茨坪出发,沿茨(坪)遂(川)公路下山,一路流水潺潺,偶尔还听到瀑布声。汽车穿悬崖,过峭壁,进峡口,出丛林,经过刘家坪、下庄、风龙排、小行洲等山谷村庄,行进十七公里,到达石朱砂冲公路大桥头。

    下车后,举目四望,周围是高山密林,天变小了;行洲河岸,悬崖千丈,两边石崖突兀,河水穿出一线峡口,急流奔驶,响声震天。这里山涧砾石堆里,有一些朱红色的石块和朱红色的死水。据说,这就是石朱砂冲命名的由来。哨口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中。它的下面是深邃的峡谷,有潺潺的朱砂河流水;上面是耸立的山峰,一条弯延起伏的小路从哨口经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哨口上原有一木亭,名叫“观音亭” 或“罗汉亭”。原来亭内石壁上凿一神翕,中间放观音一尊,两侧写着一副对联:“此处危关多险要,观音护路救行人”。这就是当年红军放哨的罗汉亭。仔细看,果然象一首歌谣所形容的那样:

    悬崖绝壁挂高山,
    石朱砂冲来形势险;
    远看好似老虎口,
    近看又似狼牙关。

    我们在大桥头的休息亭稍微休息了一下,就请井冈山博物馆的同志带领我们上罗汉亭领略红军哨口的风光。沿着峡口左侧的悬崖,我们小心地攀登着,左边是千仞绝壁,右边是万丈深渊。这条小路是旧时由遂川通往茨坪的主要通道。我们不停地攀登了半小时,才到达罗汉亭。亭子立于悬崖制高点上。站在这里往下看,公路象条黄带子,谷沟林桥象个盆景;耳边风声、林涛声、水声、鸟声,交织成一首自然协奏曲。

    这里就是当年红军的一个分哨口,真是“一人当关,万夫莫敌”!总哨口设在下庄水口和风龙排之间。

    人们形容说,石朱砂冲猴子走过都会跌交。可是它在红军脚下却没有什么了不起。工农红军经常从这里经过去执行任务。毛主席也多次走过这里。

    在石朱砂冲附近,井冈山军民和反动派作过各种形式的斗争。1928年4月,遂川反动地主武装勾结国民党保安团进犯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第二团王佐部在风龙排派三名暴动队员连夜送信到茅坪向毛委员汇报敌情和请示战机。毛委员接报后,仔细作了部署,决定派第一团连夜翻山前来接应二团。工农革命军在石朱砂冲一带展开阻击战。只花了个把小时,就把敌人打得大败,缴枪数十枝。

    当年井冈山军民利用石朱砂冲天险,平时只要一班人把守这个哨口,遂川的敌人就无可奈何。

    1929年1月14日,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正是从石朱砂冲这条小路下山的。我凝视着前方,脑子里刚闪过当年挥师南下的红军队伍,又闪出今天在党中央领导下千军万马进行新长征的图景。

    五大哨口游记该结束了。而我仍然思潮起伏,不能搁笔。五大哨口啊!我赞美你的险峻,倾慕你的景色,更崇敬你的革命经历,特别崇敬毛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丰功伟绩。正是由于他们的英明指挥,红军紧密依靠群众,利用五大哨口的险峻,导演出威武雄壮的历史名剧。今天我们能够自由舒适地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参观访问,正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流汗水换来的啊!我们应当记住过去,珍惜今天,努力将来!让我们沿着继续革命的长征新路,扬鞭策马,奋勇向前!

    (作者简介:江西兴国高兴上宻人,1983年参与创办《中国老年》杂志,1987年是中宣部主管的《中国老年报》发起创办人之一,历任社长助理、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司局级。在京分别兼任过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和中国记协老新闻工作者联谊会的副秘书长。现为《中红网—红色旅游网》顾问、毛泽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3 10:32 , Processed in 0.2990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