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0|回复: 0

红色之旅采访札记(下):在红色热土上追寻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2 15: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台州日报-中国台州网


 红色追忆 精神之旅

  □记者 牟同飞许渊文/摄

  一直想亲身感受先辈们战斗过的地方。这种念想,是对新中国从何处走来的一种再追忆,是对先辈的缅怀,更是敬仰。

  7月是红色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60个年头,我们向江西革命老区进发,近距离感怀共和国从这里走来,面对面对话红土地上的台州人。一路走来,一路感动。

  江西是块厚重的红色热土,处处闪耀着史诗般的光华。然而,这段历史已在诸多文本里有过太多宏大叙事。如何做到“旧闻新报”、推陈出新,我们决定剑走偏锋,着重寻找历史的“边角料”,突出台州元素,以期见微知著,让读者产生共鸣。

  五百里井冈下,厦坪镇菖蒲古村的一家农家乐让我们眼前一亮。1月25日除夕,胡锦涛总书记到井冈山看望老区群众时,曾兴致勃勃地拿起这里的锅铲,同主人吴建中一起炒栗子,还来到院子里一道推石磨、磨豆腐。如今,那把总书记用过的锅铲随意放在锅灶头,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它原本的作用。红光满面的老吴热情地招呼我们,到石磨旁体验磨米粉,闲唠起他和一名台州后生的创业致富路。

  红井甘泉涌不尽。在瑞金市沙洲坝村,我们看到,虽然家家户户早就通上了自来水,但仍有不少村民喜欢到这里打水。他们说,喝这里的井水,有着苦尽甘来的味道。在后来的纪念报道中,我们把更多的笔墨用在沐着“井冈精神”前行的杰克机床、在老区播致富种的“温岭种瓜师傅”江再康和朱合德、在英雄城唱响台州版“红歌”的新台商施冬米等等,无不为了一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结。

  “采用活泼的、群众的宣传语言,把我们的政治影响传达到工厂中、兵营中的广大群众中去”……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叶坪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我们惊喜地读到,早期《红色中华》报传达出的新闻宣传观点。过去的笔砚和手刻油印,早已被现在的电脑和互联网替代,但改变的是新闻工作的工具,不变的是新闻工作的精神。

  群众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在瑞金近郊的壬田镇凤岗村采访台州种瓜大户时,我们获悉,96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家祁依然健在,且就住在城里。当下,我们决定要去采访这位老红军。老乡朱合德特地选了几个上好的瓜,让我们捎上,向老红军致敬。

  一位老人就是一段历史。对刘家祁的采访长达2个多小时。大热天,老人还特地穿上有红领章的蓝灰色长袖红军装,拿出他参加接力传递时的北京奥运火炬,让我们拍个够。

  访谈中,听说我们来自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首任社长王观澜的家乡时,刘家祁与我们相握的手温暖而有力。老人还特地拿出一个本子,记下我们的名字和单位,和那支奥运火炬一起珍藏在箱底。那个本子是老人专门用来记录来采访的记者的,如今已密密麻麻地写了大半本。老人希望,我们年轻一代的记者,能够把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

  热血浸染的红色记忆

  □记者 刘蒸蒸 潘春燕

  7月,我们前往祖国西南的重庆、贵州,寻访革命先烈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的足迹。

  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江姐、小萝卜头……这些熟悉的故事重又打动我们的心灵;在娄山关古隘口,苍山如海,雄关漫道,红军激战的马蹄声,仿佛响彻在耳际;在四渡赤水作战图前,龙飞凤舞般的红军行进路线图,有如艺术家的大手笔,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革命领袖的智慧和豪情。

  在歌乐山烈士陵园,我们注意到,这里随处可见这样一个标志:在橄榄枝、和平鸽和花环的簇拥下,“1949.11.27”的字样深深镌刻。

  1949年11月27日,新中国已经成立,距离重庆解放只有短短3天。被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等地的200多名革命志士,却遭遇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从来壮烈不贪生。身陷囹圄的革命者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绝不想坐以待毙。那时,歌乐山已可依稀听到人民解放军逼近重庆的枪炮声,难友们感觉到胜利即将来临,活着出去建设新中国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可是,就在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他们恨饮枪弹,倒在了黎明前的暗夜中。

  烈士墓旁有一块石碑,刻着数百名烈士的姓名和肖像。这中间,有许多人甚至没能留下一张照片,代替的是一枝枝素净的花朵。它仿佛在无声地告诉人们:为了救民族于危亡,多少革命志士曾战斗不歇,坚毅前行,多少人没能留下名和姓,但他们却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去的红色记忆。

  在娄山关的小尖山战斗遗址,我们巧遇了70多岁的肖开基老人,他正在给来自上海的几位游客讲当年的战斗故事。与一般的讲解员不同,老肖说得特别生动、有感染力。我们上前与他攀谈,才知道,原来他是娄山关脚下板桥镇的一位农民,74年前,娄山关战役后,红军乘胜追击,攻打遵义,老肖的哥哥肖开模自告奋勇为红军当向导。

  老肖说,从小,他就从哥哥嘴里听到红军的故事,那些往事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17年前,他参与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的挖掘和开发。现在的老肖,是娄山关景区的保洁员,但他总是抽出时间义务为游客们讲解,70多岁的人,讲起战斗故事来精神抖擞。“想想过去的苦,今日的甜,我们不能忘了先烈的功绩。”

  行走在红色圣土上

  □记者 林远锦 朱小兵

  延安,西柏坡,两处闻名中外的红色圣地,两个小时候熟稔于心的地方。

  7月9日至15日,“红色之旅”采访组来到这两处圣地,走进一座座伟人旧居,造访一处处历史博物馆,在传说与史料中,尝试还原那段火红的历史,在过往与现实中,寻找出与台州的种种联接。

  漫漫黄土地,巍巍太行山。一个多星期采访下来,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吗?

  不得不承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烟云,要在这么仓促的时间里,真正还原历史的真相,会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但幸运的是,尽管来去匆匆,浮光掠影,我们还是看到了——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和全国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西柏坡,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怎样运筹帷幄,最终赢得了全国的解放……通过寻访,我们发现,自己与那段红色历史,已悄然完成了一次“亲密接触”。

  不得不承认,在红色时空的背景下,要寻找出延安、西柏坡与台州的某种联接,在事隔这么多年之后,该有多么困难。但幸运的是,尽管史料有限,困难重重,依托史书和互联网,我们讲述了毛泽东和临海老乡王观澜的故事,那只毛泽东送给王观澜的铁鏊,至今仍是伟人与战友生死情谊的最好信物;我们挖掘出了周恩来和三门老乡章文晋的故事,邓颖超替章家大公子章百家取的大名,至今仍被人声声呼唤;我们听到了名作家杜鹏程与三门老乡林迪生的故事,借助林迪生在延安大学一笔一划教出的方块字,杜鹏程最终写出了名著《保卫延安》,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通过寻访,我们发现,在那段火红的岁月里,原来台州人不曾缺席。

  隔山隔水难隔情,圣地台州一家亲。更令人高兴的是,延安、西柏坡与台州,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种种密切的联系。在延安的农村医院里,来台州培训过的医生,会给你讲述临海的年糕、麦虾有多美味;在延安的学校里,来台州就读过的学生,会给你讲述椒江老师与他们过年时的欢乐场景;在西柏坡希望小学里,来台州玩过的小朋友,会给你讲述温岭的结对户带他们看过的台州美景……通过寻访,我们发现,随着开放交流步伐的加快,台州与延安、西柏坡这两处圣地之间的故事,原来如此精彩。

  走了,看了,写了,火红七月,因为有了这个星期,熠熠生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4-25 08:55 , Processed in 0.2609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