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要发挥有效的政治宣传(political propaganda)功能,便不能单单只做到政治正确 (political correct)。它要成为国人爱国教育的有用文本,更不能单单只有一份爱国情怀。这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再加上全球化与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自由,今日的中国人己经幼稚不再。大约半个世纪前,一套捶胸顿足、歌颂革命伟大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直教人看得热泪盈眶,这个天真、无知的年代(age of innocence/ignorance)已经一去不返。
这一代看《超级女星》长大、以写博客为荣和视移动通讯为理所当然的中国人,受不了隆重的革命热情;也看不惯搥胸脯、打手势的革命英雄。他们不是没有热情,也不是没有英雄;但他们的热情是对所谓(由广告和媒体定义的)「生活中更美好的东西」(the finer things in life)的追求,他们的英雄是大众娱乐工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偶像——从远处看,这些演员、歌手和明星级运动员似乎正「活着他们的梦」(live their dreams)。
关于这一点,电影的制作人大概也心里有数。影片在拥抱与市场经济结伴而来的娱乐价值的同时,对中国作为一个前资本主义社会(Pre-Capitalist society)表现出深刻的怀旧之情。有一幕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与一批开国元勋节节胜利之后入城,却周围也买不到香烟,因而明白到日后必须弄好经济,并自认对经济一窍不通。影片其实是在暗示,这批革命元老高贵,因为他们未被市场经济的价值侵害。这也是《建国大业》最暧昧和矛盾的地方:要好好欣赏这套电影、投入它的世界,你需要采取的不仅是一种「姑妄信之」的态度(suspension of disbelief),还要对中国的近代史故意装作一无所知 (willful ignorance)。《建国大业》将毛泽东写成一个不恋栈权力、不心怀怨恨,爱民如子的无产阶级伟大领袖,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吸烟。无疑,六十年前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刻,但他日后的所作所为,还配得上那些为他出生入死的解放军对他义无反顾地说「毛主席万岁」吗?革命吞噬自己的儿女(Revolution devours its own children),革命家不仅在夺取政权之后,甚至在夺取政权之前已开始互相倾轧。《建国大业》当然不会提到这些,所以它写革命,最后只能停留于天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