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8|回复: 0

叶大鹰:《天安门》是想突出"人民万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0 12: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之一,《天安门》没有《建国大业》那样数不过来的明星脸和猛烈的宣传攻势。9月3日,这部由叶大鹰执导,潘粤明、郭柯宇等主演的电影相当低调地公映了。日前在携《天安门》做客《凤凰网·非常道》时,叶大鹰曾痛骂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不堪入目,肮脏下流”。可是,“红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天安门》没有延续《红樱桃》、《红色恋人》口碑、票房双赢的局面。因为影院有限的排片,很多观众即使想看也看不到。眼看着争取6000万元票房的豪言成了空话,叶大鹰笑言:“《天安门》在市场上被冷落,不如说是被领导冷落的缘故,《天安门》没有什么后台,大家都在期盼《建国大业》呢……”



一群孩子在老师带领下给参与修葺天安门的战士表演节目 本文图片皆是《天安门》剧照







“主题是人民万岁”

    早报:据说您10年前就酝酿要拍这个故事,那这个片子是专门为建国60周年献礼的吗?
    叶大鹰(以下简称“叶”):准确地说,我是在1997年跟张国荣、梅婷拍《红色恋人》的时候,看到了一张天安门杂草丛生的照片,突然有了想法,要拍一下天安门怎么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我把自己的想法向赵部长(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以及当时《红色恋人》的总制片人张和平作了汇报,他们听了也非常高兴,非常支持。正好,1999年就是国庆50周年大庆,可以把这部影片作为献礼。可当时《红色恋人》开拍在即,我实在分身无术,几经反复,最后没能如愿把本子赶在50年大庆之前写出来。
    早报:所以就赶了60周年献礼?
    叶:这也是一种巧合。2007年我在拍电视剧《西安事变》时和编剧王兵又聊起这个话题,没想到得到他强烈的回应,决定启动创作。2009年是新中国六十华诞大庆,过60岁的生日,我们就要拍一部吉利、祥和,充满喜庆色彩的电影,让所有人看完都兴高采烈。我们期望的《天安门》是一部欢乐祥和、精神向上、对祖国有情怀的献礼片,真正地为祖国高兴,干杯!
    早报:《天安门》跟很多献礼片还是有点气场不合。一部最后讲到开国大典的影片,全片的浓墨重彩却是在前面,讲述小人物怎么改造了天安门。
    叶:大家有一个误区,总是把开国大典和“天安门”混淆在一起,其实它们不是一回事。我们的故事讲述的是天安门的故事,而这个片子的主题是人民万岁。在新中国六十华诞之日强调“人民万岁”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这也是《天安门》不同于其他献礼影片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们更多是在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当然在影片里我们还是充满了对开国领袖毛主席的一种情感,但不一样的是,我们用普通百姓的故事,还是想突出最后毛主席那句话:人民万岁。

“我的‘主旋律’领导们并不赏识”
    早报:我们都知道天安门是国家的象征,但似乎很少有人会真正去思考天安门承担的历史意义。说真的,我也是看了这片子才开始对天安门的印象清晰起来。
    叶:在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如何看待新中国在历史上的地位,要从大历史观的层面上评价才有意义。唐、宋、元、明、清,然后就是新中国。历史的形成往往是有偶然性的,正是因为新中国定都北京,开国大典定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才得以从历史的背景中走出来,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象征物。就像剧中人所说的,当那些代表着革命胜利的象征物都罗列在天安门身上,反而失去了严肃性。它反过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迪和思考,最终展现的那个天安门是人民喜欢的天安门,而不是说某一个政权或者说一个政治态度来决定为什么天安门能成为国家永久的象征。
    早报:所以您选择了《天安门》作为您“红色三部曲”的终结篇?
    叶:有朋友和我说,可能不是你选择了天安门,是天安门选择了你……从《红樱桃》到《红色恋人》,再到《天安门》,不也正是暗合着新中国革命和解放历程中的三个时代吗?这也许是冥冥之中形成的序列,完全是无意识的。
    早报:我相信您也肯定听过很多次,说您拍“红色三部曲”,是因为您是叶挺的孙子。
    叶:我的父亲叫叶正明,是叶挺的二儿子。他是个普普通通的航天工程师。我做电影和我的家庭没有直接联系。而且,我拍过电影《大喘气》也拍过电视剧《走过幸福》,观众反映都很好,这些都不是“红色”的故事。
    早报:那您喜欢红色导演这个称呼吗?
    叶:不喜欢。粘了红色,观众就把你放在所谓的“主旋律”里了,可我的“主旋律”领导们并不赏识。所以《红色恋人》在国内没有得奖,估计《天安门》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我很满足,我想拍的电影都拍成了,我没有让喜欢我的观众失望,这很重要。

“《天安门》没有什么后台”
    早报:您很确信《天安门》是建国60年的时候,观众最该看的一部电影。
    叶:《天安门》其实表达的是老百姓对于建国对于国家的一种热爱。做这个片子的时候,一直有人问我,年轻人会喜欢这个片子吗?我反问他们说:为什么80后、90后的人可能比60后、70后的人更爱国?因为他们和国家患难的距离更远,他们会主动去了解(这个国家),会思考:新中国给了我们什么?
    早报:看过电影后,朋友有给你什么意见吗?
    叶:我在北京放片,有些大知识分子和我说,“我今天从天安门前一过,怎么觉得天安门在动呀!”因为他有感觉。他知道房子里的故事。这就是这个片子特别好玩,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因为你没想到,原来它是那个样子的。
    早报:有没有想过片子应该改个名字,干脆跟《红樱桃》、《红色恋人》凑个“红”字打头的名字?
    叶:没想过……干吗?
    早报:因为观众会被“天安门”三个字限定,直接认为这是一部纪录片,或者说教型的电影……
    叶:无所谓。《天安门》在市场上被冷落,不如说是被领导冷落的缘故,《天安门》没有什么后台,大家都在期盼《建国大业》呢,哈哈……不是人民不买账,是人民不知道《天安门》,广告宣传不到位。《建国大业》的广告规模是《天安门》的20倍。地方保护也是个严重问题。对于我自己来说,《天安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电影评价的概念,作为一个传说,《天安门》的故事将被一代代传颂下去。如果要真想打擂台,我们就每个电影放一场,看看出来的观众说哪部片子好,相信《天安门》一定是感动观众人数最多的电影。
    早报:如果让您给《天安门》在中国电影史上定个位,您会怎么形容?
    叶:我刚才说了《天安门》会作为一个传说被流传很久。这个意义太大了,比我们的影片甚至我们自己的名字都重要。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我是第一个用数字技术再现毛主席的电影导演,不管别人看不看重这件事情,我自己觉得很自豪很牛,哈哈哈哈……


剧情简介

8个打灯笼挂上天安门


    在开国大典举行前的28天,天安门还只是一幢破败的旧城楼,如何把长年失修的天安门变为新中国开国大典的举办地,成为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的任务。
    根据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田震英的原型苏凡老师回忆说,当时最难之处在于“政协会议还没有召开,国旗国徽都没有定下来。设计开国大典的会场没有任何参考的依据。”《天安门》中,一次意外从高处跌落让田震英有了要把8个大灯笼挂上天安门的想法,并最后找到以前专门在皇城里做灯笼的蔺师父。终于,在开国大典前一天晚上,灯笼被顺利挂上了天安门……60年后,田震英夫妇带着孙子来到天安门前合影。孙子说,爷爷当时那么辛苦,但最后没立功也没授奖,连毛主席的手都没握上。田震英笑着说:“可是我们的灯笼在那上面挂了六十年啊,六十年啊……”

背后的故事

叶大鹰“取代”西哈努克,第一个跟毛主席握手


片中的爱情是艺术加工

    《天安门》的故事,并非导演叶大鹰杜撰,而是他从《白毛女》的主演田华老师的丈夫苏凡处“听”来的。很多人认为片中潘粤明与郭柯宇演绎的爱情故事,就是以苏凡和田华为原型的。苏凡说,事实上在接到任务时,他和田华新婚没几天,因为任务紧急而且保密,苏凡来不及跟妻子说一声就离开了家。田华一度对丈夫的“失踪”百思不得其解。
    据说直到开国大典举行时,苏凡也没觉得自己做的事了不起。据叶大鹰转述,开国大典结束后,看到天安门广场上留下了无数被人踩掉的鞋子,参与修葺天安门的日本舞美队员才跟苏凡说:“我们可能干了件特别了不起的事!”
“假公济私”拍握手
    在片中,田震英最后没能握到毛主席的手。而在现实中,苏凡也的确没握到。“因为我那时是工作人员,看到毛主席和白杨等代表握手时就主动退后一步……”苏凡回忆说。
    不过在拍电影时,叶大鹰自己过了把跟毛主席握手的瘾。据他说,众人彩排握手那个大场面时,他就琢磨怎么找个镜头把自己弄进去,“我们戏里第一个跟毛主席握手的人是我。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满足很幸运。原素材画面中第一个跟毛主席握手的是西哈努克,现在我就把西哈努克给换下去了。”
还好没先看潘粤明演戏
    片中的田震英是个愣头小子的形象,可他的饰演者潘粤明第一次见叶大鹰时,却是一派纨绔子弟戏装打扮,幸亏他的谈吐让叶大鹰觉得“有戏”。叶大鹰透露,他当时没看过潘粤明演的电视剧,否则可能真不敢找他,“就像我找张国荣演《红色恋人》的时候,我幸亏没看过他的演唱会,否则也不会找他。”




东方早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12-30 01:33 , Processed in 0.2996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