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的大剧来了!《问苍茫》以青春叙事抵达大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6 15: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湖南学习平台                作者:罗姣姣 张芷潇



“你这个伢子,胆子可真大!”岸上,老人忧心青年安危;江中,那青年却笑得畅快:“老人家,你可知这湘江水往何处流……”

就这样,一则语义颇丰的对话,启开了电视剧《问苍茫》的新篇。这部由湖南广电、潇影集团创制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昨日已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正式开播,芒果TV、优酷同步上线,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也将随后播出。

湘水顺洞庭湖汇入长江,自有其归处,而彼时的中国,又该去往何方?面对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军阀混战的危难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问苍茫》便从这样的未知讲起,将镜头对准1921-1927年的华夏大地。先驱们如何从风雨飘摇中寻求破局,又如何怀揣着新思想勇毅前行,皆被剧集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

新视点,新语境,新思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湖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项目《问苍茫》,践行着主旋律作品年轻化的创制趋势,既着墨刻画可触可感的人物群像,又兼具艺术想象与融合语境,在人、史、诗三重维度中完成情感链接与精神引领。

对于那段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幅,《问苍茫》始于真实,忠于史实,衷于故事,终于“跨时空”抵达人心。

视点新颖,形神统一

将诗性品格圆融于人物弧光


上世纪二十年代,正逢多事之秋,不仅时局动荡不定,繁芜思潮正起,且党组织根基不稳,外忧内患并行。瞬息之间,格局幻化莫测。

《问苍茫》选择了文艺作品少有着墨的二十年代初期,以崭新的叙事角度填补剧集市场空白。从开局“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毛泽东拟开设自修学堂受阻,到蒋介石于寺庙蛰伏盘桓,再到共产国际与陈独秀进行合作洽谈,多条叙事线索并行,连缀起了发展党员、发动工人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不同于大局已定的革命中后期,摸索、成长才是《问苍茫》剧情书写的重心。在此基础上,叙事逻辑、文化符号与融合语境因势焕新,先行者们的荧幕形象迎来了剧集求变的第一“新”。

在演员选角方面,我们得以看到《问苍茫》向年轻化探索的决心。其中,除了宁理、李诚儒等老戏骨加盟,主角由王仁君担纲,白客颠覆戏路,饰演“蒋介石”一角,宋佳饰演“宋庆龄”,还有魏大勋、牛骏峰、郑业成等小生齐聚,阵容吸睛。无论年龄形象还是蓬勃气质,剧集选角均与“青年”二字契合,胸中淌热血,理想正青春。

第一集,船山学社初建之时,王仁君诠释的毛泽东神情坚毅,语句铿锵,“要培养猛虎、迅豹,要培养有先进思想的新学员!”将创办自修大学的决心展现得酣畅淋漓;而演员郑伟言辞恳切的一句“志愿以己余生,献身俄式革命”,则从细致入微处描摹出了夏明翰的性情纯良,忠贞不渝。

有血有肉,可触可感,《问苍茫》追求着演员“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以艺术呈现与历史辩证的方式纵深建构着人物多面形象的弧光。

尤其是王仁君对主角“毛泽东”一角色的多面演绎。鉴于对人物特质的捕捉,剧集在台词上加入了许多符合史实、表达生动的小巧思。

譬如“只要摸准了江水的脾气,可以省力,顺势而为”一句,就融合了毛泽东通水性、善游泳的特质;而面对怕生的小伢子,他亲切自称“石头大哥”,最终迅速打通交流壁垒……随着剧情推进,一个沉着练达、不矜不伐主角形象跃然眼前。

《问苍茫》从不吝于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小到一碗辣椒蔸子,一本精读笔记,几条握拳攥出的青筋,又或是一霎时双手的战栗,皆能够丰满历史人物的血肉肌理,营造出归于“人性化”的氛围。

大师先驱们并不一味“束之高阁”,反而在反差叙事与情感碰撞间,获得了贴近现实的立体化形象,在鲜活真实、可敬可爱中铺开了非常规英雄摹写。

视点新颖,形神统一。初初释出四集,毛泽东之明智,陈独秀之傲骨,蒋介石之野心,均生动鲜活地呈现于众。而关于其人其性,才情意志、人格魅力与生命理想的深度剖析,还将在后续剧情进一步纵深,进而将诗性品格圆融于群像人物之弧光。

融合语境,青春叙事

以鲜活语态彰艺术张力


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剧集,应当经受得起时代的检验与质询,也应顺随潮流拥簇,迎来时新语境在制作全链路的注入融合,用青春化语态在青年受众圈层拓维。

为此,《问苍茫》从故事入手,通过不为熟知往事的首次披露,赋予剧集在内容、观感和视效上的艺术吸引力。

第二集中,毛泽东亲临矿场的一幕令人记忆犹新。矿井内外,虽是两番光景,却凄苦无异。矿洞之外,老弱妇孺横亘长街,一片哀鸿恸哭;矿洞之内,“火焰山”黑暗逼仄,宛如人间炼狱。“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的打油诗背后,是工人斜卧匍匐一整天,伤痕累累已成家常便饭。

画面巧用冷暖色调进行对比:一面是衣不蔽体的劳工,一面是穿戴整齐的主角;一面是监工执权霸道,一面却是备受尊敬的差别对待。

长镜头扫过一帧帧众生百态,透过毛润之的双眼呈现出一幅旧中国的图景:孤儿在污水中捡拾残羹剩饭,矿井的滑轮依旧嗡嗡作响,工人们坐卧街边狂食霉米饭,而监工却谩骂着惨死道中的寡母“挡住了运煤的道”……号召工人罢工,谋取新生活之重要性不言自明。

耳闻目睹,亲临实感,表演细节搭配精致元素浑然天成。《问苍茫》洗涤了宏大叙事“假大空”的积弊,而将叙事落点放诸于重点桥段,为厚重的历史增添了更多“烟火气”。正是有了其心游万仞的艺术想象,这一精彩戏段才经得起探究与品味,个中酸辛终于得以跨越屏幕,与观众产生深刻联结。

与此同时,用“职场草根逆袭教科书”的方式打开《问苍茫》,也是剧集探索的新思路。

与常人无异,革命先驱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同样面临着情感人伦的考验,尤其反映在剧集擢选的特殊时期,国共并非壁垒森严的敌我双方,如何促成合作达成双赢,既检验着双方的诚意,也要求局中人谨小慎微,应变灵敏,直击事件肯綮。

还有革命理性和小家圆满之间的抉择,多重情感的交汇冲突,都见证着他们从普通人走向时代英雄,从个人价值升华到民族使命。

当自修学堂创办受阻,毛泽东选择转变思路,向湖南省长赵恒惕求助借势;而面对黄爱庞人铨二人枉死,诸君妙用宣传路径,以舆论施压,保障在场劳动者的合理诉求与权益……桩桩件件,均兼具理智思考与感性号召,这一部“职场逆袭教科书”,对于年轻受众无疑具有莫大的启迪性。

此外,《问苍茫》的质感除了源于选角与叙事的恰切,还有来自丰富视效与场景建构的匠心。一段行将蒙尘却又意义重大的峥嵘岁月如何被激活,其符号载体当回归凝聚着人们集体记忆的历史实景。

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北京等数十座城市的多地走访,加上诸多宏大场景的搭建,《问苍茫》还原了历史上的国民党一大和二大,复原了清水塘和韶山冲两处住址,更不用说战争场面的真实爆破场面,皆由演员带头冲锋,以效果为导向进行拍摄。

而细化至剧情中,就是街角巷尾,无处不在的历史“烟火气”。

“六月的地头,似炭火的吆”,是湘味十足的地方民歌;陈独秀用瓶盖制饺子皮,是百姓惯用的灶台小技巧;而渔歌互答的悠然对话,则是联系主角爱好增添的艺术想象。言约旨远,意象多元,作品因“烟火气”拥有了更轻快的阐释空间,也让严肃叙事更灵动而具体。

思接千载,价值体认

唤醒当代青年理想之叩问


合之时宜,合之势易,或许历史题材的优势正在于,无论何时重启都历久弥新,无论何时复现都另有嚼头。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问苍茫》的创制不止为向先辈致敬,更有其丰富悠长的意蕴。

在剧集中,我们得以看到,以毛泽东、陈独秀为代表的革命青年且将新火试新茶,追梦趁年华,如同周恩来为黄爱写下的《生离死别诗》:“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无数有志青年前仆后继,“非为个人,而为家国”。

面对彼时军阀倒行逆施,无数青年觉醒了,纷纷跻身向前线。投笔从戎者,笔锋锐利,字字珠玑,化作佚名直言国体之病灶;而舍生取义者,敢为人先,冲锋陷阵,以生命作代价博取价值之体认;还有无数隐名奉献者,赴汤蹈火者,皆是作品“共情的传递”,向百年之后的人们带来深刻的精神力量。

当新青年们跨越百年回望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感受先辈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艰难坎坷,则能从“身教代替言传”的理想性引领中,汲取生生不息的奋斗力量。那些英雄们未能如愿看到的光明未来,我们见证着,也将由新生一代执笔续写着。

在《问苍茫》面世之前,潇影集团作为中国七大电影集团之一,六十五年来,始终致力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道路,“红色潇影”深入人心,《秋收起义》《毛泽东在一九二五》《毛泽东去安源》《湘江北去》《毛泽东与齐白石》《少年毛泽东》等伟人电影反响热烈。

近年来,青春潇影,理想当燃,聚力主业,守正创新,推出了《十八洞村》《半条棉被》《底线》等新主旋律影视作品。今年,更是凯歌高进,精心打造电视剧《问苍茫》,相信会再次刷新观众的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4-11-11 03:58 , Processed in 0.2748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