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5|回复: 0

江山:刘俊杰新著《毛泽东与黄河》引起各方关注(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3 16: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与黄河(效果图)



毛泽东与黄河(宣传页)

    中红网北京2014年1月22日电(江山)曾在20年前推出警世之作《帝国阴谋——一九三七》的著名作家刘俊杰,最近又推出了力作《毛泽东与黄河》。这本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长达30万多言的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在该书序言中这样高度评价:“刘俊杰先生的《毛泽东与黄河》,是一部题材新颖、立意隽永的纪实文学作品。”北京《法制晚报》用“三十年磨一剑,再结硕果”为题,对刘俊杰所著《毛泽东与黄河》进行了报道。

    黄河,发源于青海玉树的唐古拉山脉,涓涓溪流,千折百回,汇成滔滔河水,流经五千公里,最后汇入大海。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被赞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精神是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进取精神的象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毛泽东生于湘,是浩浩汤汤的湘江,把毛泽东哺育成“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有着远大志向的新青年。又是湘赣山区,井冈山武装割据的革命斗争,把毛泽东锤炼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此后,在革命方向陷入迷茫,遭受惨重损失之际,又是毛泽东红旗所指,经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才有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发展空间。确切地说:是黄河的水哺育了陕北红军,是黄河浇灌的陕北黄土高原生长的小米、南瓜,使红军获得新生。同时,也是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毛泽东思想日渐走向成熟。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着不解之缘。

    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黄河之滨的延安落脚了。他饮着黄河水,吃着黄河岸上长出的小米、南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他在黄河岸边的窑洞里,写下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创立了同黄河一样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

    毋庸讳言,无论是八年抗战,还是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都是喝着黄河的水,写出《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不朽著作,健全了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民族解放的烽火硝烟中,发展壮大了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领导中国人民,靠“三大法宝”建立新中国。而黄河,也因为党中央毛泽东入住延安,成为革命的动力和源泉,一曲《黄河大合唱》,激动当代多少革命青年的热情,唤醒他们革命的觉悟,走向光明,走向延安。

    毛泽东对黄河的爱戴和崇敬是诚挚的。1936年,毛泽东带领红军部队由绥德渡黄河东征抗日,写下《沁园春•雪》的不朽诗篇,表达了对黄河和黄河培育出来的今朝风流人物的敬畏之情。毛泽东第二次东渡黄河,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3月。他带领中央机关由吴堡渡河,转移到河北平山西柏坡。登上黄河东岸时,他望着滔滔河水,留下了一句名言:“我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1952年10月,毛泽东因操劳国事身体不适,党中央批准他外出休假一周。他一不去黄山,二不去桂林,而是选择到黄河中下游考察水利建设情况,了解沿岸风土民情。一周时间里,毛泽东轻车简从,在济南、曲阜、徐州、兰考、开封、郑州、新乡、汤阴、安阳、邯郸等地,深入考察和调查研究,对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引黄治黄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后来,毛主席又多次提及黄河。著名作家梁衡在题为“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历史或将改写”一文中,这样详细介绍毛主席与黄河的不解之情:“毛泽东智慧超群,胆识过人,一生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其不意的惊人之笔,让人玩味无穷。但有一笔更为惊人,只可惜未能实现。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说:“如有可能,我就游黄河、游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一天走60里,骑马30里,走路30里,骑骑走走,一路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国内国际的形势,我还可以搞,带个电台,比如,从黄河入海口走到郑州,走了一个半月,要开会了我就开会,开了会我又从郑州出发,搞它四五年就可以完成任务。我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1960年,毛主席的专列过济南,他对上车看他的舒同、杨得志说:“我就是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走,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如果你们赞成,帮我准备一匹马。”1961年3月23日毛在广州说:“在下一次会议或者什么时候,我要做点典型调查,才能交账。我很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想跑两条江。从黄河的河口,沿河而上,到它的发源地,然后跨过山去,到扬子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不要多少时间,有三年时间就可以横过去,顶多五年。”1962年,他的一个秘书调往陕西,他说:“你先打个前站,我随后骑马就去。”1972年,毛大病一场,刚好一点,他就说:“看来,我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可见他对两河之行向往的热切。

    可见,《毛泽东与黄河》是一个令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难以尽述的话题。刘俊杰的《毛泽东与黄河》,就生动地记叙了毛泽东与黄河的真实故事,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的黄河情结和人民领袖对黄河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的殷切关怀。作品字里行间透着他对人民领袖和祖国山河的热爱,透着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力,透着他矫健的笔力。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新中国历届领导的关怀指导下,6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黄河水利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堰、坝等蓄水工程1万多座,总库容720亿立方米;黄河干流建设了龙羊峡、刘家峡、三盛公、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25座,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700多万千瓦;引黄灌溉面积发展到1.1亿亩,黄河流域及下游两岸地区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对黄河全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连续十多年实现全年不断流,初步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的不利局面;黄河作为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水源,为沿岸5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了生活和生产用水保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入黄泥沙4亿吨以上,黄河源区生态维护和流域水资源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毛泽东与黄河》正是截取这一历史画面,真实再现人民领袖和黄河以及黄河儿女的鱼水深情。作家,特别是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以文载道。刘俊杰就是这样一位想告诉后人一些什么道理的、有良知的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4 02:31 , Processed in 0.2661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