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60|回复: 0

张桂荣、齐天福: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生态的思想精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8 2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物宇宙观、“敬天保民”的顺应方法论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令现代西方学者惊叹不已。中国人取用于天的传统农业是最环保的经济模式、朴素节俭的生活理念是低炭消费的思想根源,被国际社会普遍崇尚。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后工业社会人类最理想的必然选择,是挽救地球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生物宇宙观 顺应方法论 取用于天 朴素节俭
  在人类文明并不发达的古代,中国人靠直觉思维方式,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敬天保民”的思想闪耀着和谐生态的光芒,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令现代西方学者惊叹不已。取用自然是最环保的经济模式,朴素节俭的生活理念是低炭消费的思想根源,被国际社会普遍崇尚。
  一.中国传统的和谐生态哲学
  1.“天人合一”的生物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概念是由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最早阐述,属于道家思想,也得到儒家认同,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再一次实现了儒道合流,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易经》中所谓“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认为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阴阳二象说认为“天”为大自然之长,“人”为万物之灵,将“地”一劈为二,一半归自然,一半归万物,天、人二者相应,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论点,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最初是讲天与人(万物)的生理状态的合一,原本只是“宇宙生物观”。有些儒家学者把“天人合一”思想引申到社会领域,成为“社会历史观”,这种推理本来是可取的,但却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陷入迷信境地,歪曲了“天人合一”的本质,最终发展成“天命论”。“天命论”认为:“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上古之时,祭祀鬼神活动是部落、宗族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其落后的一面妨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早在公元前1100年,周公首先提出“天不可信”的命题,反对迷信活动。“天命论”却为原始的多神教提供了理论依据,迷信活动更加猖獗,上升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子提出“天人相分”论,肯定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同时天也管不了人事。荀子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天人合一”论,而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完善和补充。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党的十八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2.“敬天保民”的顺应方法论
  人类为什么要敬天畏地?因为天地是大自然的代表,大自然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类。人类是大自然之子,是天地的产物,岂有不敬畏天地之理?其次,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对孕育人类的天地知之甚少,即使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仍然非常渺小。地震时地动山摇,海啸时人若草芥,龙卷风摧毁一切阻碍它的建筑,自然力量之伟大,人类力量之弱小,人类岂有不畏惧之理?
  中国自唐虞以来,即有敬天畏地的思想,这是直觉思维和类比推理的结论,也是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天人合一”的“宇宙生物观”将天敬为父,把地敬为母,是一种感恩之心,也是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未知的表现。敬天畏地的思想也被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即便是皇帝也只敢称自己为“天子”,而不敢凌驾在老天爷之上。北京有皇帝专门祭天的天坛,还有皇帝祭地的地坛。敬天畏地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敬天畏地思想也曾陷于迷信,导致“以神为本”,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反对“以神为本”,《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也作“以民为本”,“敬天保民”思想由此而来。左传载:“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古人以君为天,以民为地,认为天地和谐,国家才能繁荣,社会才能稳定。
  “敬天保民”把“敬天畏地”思想由被动推到主动,由消极走向积极,由片面发展到全面,要求人们办任何事情都要顺天应地,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逸周书·文传》曰:“人强胜天”,《史记·伍子胥列传》有言:“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宋代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人定胜天”,古代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人定胜天”的现代意义多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
  “敬天保民”就是顺应自然,以人为本,人与大自然和平共处,而不是将人与自然根本对立起来,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人类只能积极的适应自然、适度的改造自然。我们曾经妄谈“征服自然”、为所欲为,教训是深刻的。人类需要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对天地的敬畏,建立起保护自然的心理屏障,可以遏制人类的狂妄,让人类变得谨慎一些。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中国传统的和谐生态习俗
  1.取用于天的经济模式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内的农业都是取用于自然,农业所产生的付产品都很容易被综合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说,农业是无公害的,最环保的,最有利于生态和谐。农业是第一产业,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农耕文明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社会发展普遍加快,农耕文明是工业文明的摇篮。
  农耕文明顺天应命、企盼风调雨顺、需要营造和谐的环境,农民终日守望田园、辛勤劳作,致力于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农家教育后代唯耕唯读,而无需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也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甚至连更多的社会交往都不需要。尽管先秦农业社会并不全是田园牧歌式的太平盛世,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战争,其性质和规模完全不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性也小多了。
  中华民族创造的农耕文明被国际史学界称为“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河姆渡文明和半坡文明告诉世界: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成功的培育了粟、黍、稻、菽等作物。中国人吃的食物都是来源于自然界,“药食同源”,中药也是天然食物。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明要术》里就收集了几百种食物,中华民族的祖先选择了吃植物的种子来维持生命和健康,“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是最科学的,最有利于健康的,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经验和教训的结晶。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改革开放以来,过度的工业化使人们远离了大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问题异常严峻。人们生活越来越富,病症越来越多,饭越吃越贵,病越生越怪,药越吃越新,病越治越难。我们中华民族繁衍了几千年,没吃出那么多怪病,得益于传统农耕文明和传统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反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文明?
  我国粮食增长主要靠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投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以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是对人类的犯罪!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和吸纳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化学品的投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注重增长速度与环境安全的协调,达到生产、生态、生活的高度和谐。
  2.朴素节俭的生活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老子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现其本真,守其纯朴,不为外物所牵,大公无私,节衣缩食,不得奢侈浪费。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成为明君志士崇尚的公德,被大力倡导。孔子谓“欲而不贪”为五美之一,欲则可以,不可过分贪求。《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节俭。“勤以养体,俭以养德,善以养智”是祖先的遗训。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幸福和快乐都是心理满足的感觉,心理期望越高,越难以满足,心理期望越低,越容易满足。当人类的欲望失去任何约束力的时候,势必走向疯狂,必定导致一系列制约社会发展的负面现象,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甚至会招来灭顶之灾,毁灭人类自身。
  人类从大自然获取的已经很多很多,我们的欲望应该降低一点。当我们在向自然索取物质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地球上的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物质无法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如果我们的欲望无限增长,欲壑难填,世界的末日将为期不远。
  做人要心地纯正、生活俭朴,面对现实,知足常乐,才会有快乐和幸福。“上善者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疯狂追求物质享受,过分追求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必然被其所累,甚至误入歧途。
  孙中山讲“物尽其用”,毛泽东讲“节约闹革命”、“勤俭建国,厉行节约”,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克己奉公,彭德怀、习仲勋更是勤俭节约的光辉典范。艰苦朴素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制定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重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问题。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要求,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批示,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铺张浪费绝非小事,不仅仅是个生活问题,而是个严重的经济问题,还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有识之士总结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经验教训得出的警世名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饶、战胜困难的法宝,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英国学者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以其独到的历史眼光,高度评价了中国农耕养殖的经济模式、朴素节俭的生活理念,认为这是后工业社会人类最理想的必然选择,是挽救地球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张桂荣,陕西中华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齐天福,陕西中华文化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5-9 13:50 , Processed in 0.2602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