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3|回复: 0

凌炼:几十年坎坷风雨,最难忘当年情(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5 14: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仲勋在一篇《序》中,详细回忆了当年开办边区第二师范的情况。(凌炼供照)



习仲勋在一篇《序》中,详细回忆了当年二师的情况。(凌炼供照)



习仲勋在一篇《序》中,详细回忆了当年二师的情况。(凌炼供照)

    中红网上海2013年8月28日电(凌炼)

    (一)  少年投身革命

    70多年前,在上海,一个青年,因家庭贫困,十四岁小小年纪的他,就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学徒工了。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1936年,这个爱国青年在上海参加了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商务印书馆分会”,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年少的他毅然从事了抗日救亡活动。“七七事变”后,国内形势大变,16岁的他,由陈云同志介绍,历经艰险投奔延安,参加了革命。他就是石大康(在延安曾用名黄兢)。

    (二)革命熔炉的洗礼

    在延安,如火如荼的革命精神,锻炼了他,他不断成长。他到了陕北,就在时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领导的陕北公学工作,那时是抗战初期,是一个军事化的为抗日培养干部的学校。石大康担任过陕北公学学员分队长、教师。他上的课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8年8月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关中地委把陕北公学合并,建立了第二师范学校,习仲勋任首任校长,习校长亲自召开会议,明确要求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办学精神,“为边区培养建设中迫切需要的人才”。当时确立了“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有民族观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才能的青年为宗旨”的办学目标。因此,陕北公学、第二师范成了培养在职干部、教师和未来人才的一座大熔炉。当时石大康任关中第二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教员,教国文,全校音乐课,还兼班主任。

    因为那时关中分区地处陕甘宁边区的南段,与国民党统治区三面相连,犹如一把利剑威胁西安,因此始终是在国民党封锁、包围、不断侵犯的环境里办学。完全是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在关中几进几出经常搬迁,辗转陕北。在群众眼里,二师是学校,也是游击队。但是,不论条件多艰苦,教师、学生都是为革命而来、为革命而教、为革命而学。学生都是像“流水席”,为了革命需要,经常不等毕业就抽调参军或到急需的岗位上去。这样为革命培养了一批一批干部,送到了前线最需要的地方。

    当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物质严重缺乏,最困难的时期,党中央号召“大生产运动”。当时为了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边区号召所有的同志,打柴、烧木炭,打窑洞、开荒种粮、种菜、采野菜,拿棉花纺线线,织衣服,打草鞋,不论男女都学会了这一手活计。那时的吃穿住行用都十分困难和险恶,偶然可以“打牙祭”,就是最高兴的事了。

    借来群众的门板做黑板,在大树底下竖起,把砖头、土块当凳子、把膝盖当桌子、这样的学习生活是从抗大、陕北公学学来的。其艰苦状况是现在难以想象的。

    讲课、大生产、打游击还有牺牲,虽然生活异常艰苦,但是大家精神愉快,学习收获大、提高快,确实得到了物质、思想双丰收。师生的热情非常高涨,争分夺秒,你追我赶,师生之间亲如兄弟姐妹。那时在老师石大康的带领下,当时办的墙报有作文、有知识问答、内容丰富;举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口才;晚上的学习讨论,石大康亲自参加辅导;逢集日又去集市、村庄作抗日救国等宣传,学习生活十分活跃。每周星期六,照例举行晚会,请村民参加,最受欢迎的是石大康的唱歌。在这个革命化的学校里,师生们得到教育和训练。这些坚持下来的同志都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们没有做逃兵,反而使革命队伍越来越扩大。

    习校长多次为学校做时事报告,在许多关键时候都给了明确的指示和指导,澄清了大家的思想,保证了学校健康发展。习校长也经常参加新年庆祝和联欢活动,有时还和师生一起篮球比赛。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石大康调到关中分区工作,在习仲勋书记身边,在关中地委和新正县委统战部等工作。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爱情的鲜花仍然鲜艳。在延安枣园中央医院,由傅联章做证婚人,石大康和一个14岁就从河南到延安来的小姑娘结了婚。1948年,延安枣园中央医院有一个女孩呱呱落地。她长的大头大脑,胳膊和腿却又细又小。显得头重脚轻,有点失比例。这个女孩叫凌炼,这就是我。石大康就是我父亲(解放后改名凌彦),我母亲是徐惠。

    (三)在习书记身边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成立了西北局,习仲勋任书记,石大康到中共西北局秘书处工作,相伴于习仲勋书记左右。

    在西北局习书记身边工作,是进步最大、最有收获、最愉快的事。后来父亲经常讲起习仲勋书记的事,每每回忆,都是情绪激动、滔滔不绝。讲到习书记专门召开秘书处会议,教大家如何做秘书工作,并提出工作要求……讲到父亲主持王若飞同志的追悼会,当时正好碰上母亲早产……讲到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3月进攻延安,延安大撤退,如何用口袋战术与胡宗南斗争。大撤退时过延河,妈妈和哥哥都掉到延河的冰窟窿里,差一点就没命了,是后面的小战士拖住了妈妈的脚,从冰窟窿里救了上来。5月这一仗胡宗南大伤元气……讲到习仲勋书记他都是那么敬仰,他说习书记是“西北王”,是西北持牛耳之人,讲他赛诸葛;讲到如何下乡;如何打游击;甚至闲暇时划拳.爸爸不胜酒力,每每要划拳都是爸爸划,习书记代喝酒,习书记的酒量是很海量的。

    石大康先后担任过土改工作队队长、敌后区委书记、榆林军管会及榆林专署秘书主任等职,直至新中国诞生。

    新中国诞生之后,1950年,父亲从西北局调到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工作。在离别时,送给习书记的照片后面,石大康写道:“亲爱的西北人民领袖习书记:这是您教导八、九年的一个小学生。石大康一九四九.十二.五.西安。”

    讲到全国解放时,习书记要爸爸留在西北局,一起到北京工作。爸爸当时想,自己是上海人,还是回老家上海吧,就为这事,爸爸后来一直后悔不已。

    (四)刻骨铭心的感恩

    文革期间,爸爸也很关心习书记的情况,虽然我们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爸爸妈妈都陷入了很悲惨的境地,但是他一有习书记的情况,就会回家来和我念叨。

    文革后期,有一天我劳动后回家,爸爸非常高兴的告诉我,“习仲勋,习书记的爱人齐心阿姨到我们家来看我了,可惜你不在家,否则让你见见齐阿姨。”

    这件事让我们都感动得不得了。

    爸爸妈妈文革都受冲击,当时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在新疆一个离城市很远的偏僻地方----玛纳斯红山管理所“监督劳动”。交通非常不便,当时从口内到乌鲁木齐坐火车要三四天。乌鲁木齐到石河子更不方便,有150公里路,没有通火车。石河子到红山嘴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公共交通,连长途汽车都没有。当时有爸爸妈妈的朋友、战友,想来都没有办法,望而生畏啊。齐妈妈真是不远万里一路奔波,这里面有多少困难是不难想见的,到这么遥远、这么偏僻的地方,就为来看看我们,谈起这事我们都感动的泪流满面……这肯定是习仲勋书记在牵挂我们!想着我们!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情谊、多么深厚的关心、这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感激之情。

    在那样困苦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将来,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到头?我们对生活是那样无望,在那样的偏僻地方,每天在惶恐、紧张、繁重的劳动中渡过、艰难地维持生活。在这种时候,齐妈妈的看望无疑给我们带来的是希望,是力量。我们相信事情总有解决的那一天,还有人在关心着我们……习书记他也受冲击了,他还想到我们……这个信念一直激励着我们,以后的日子不管有多难,我们都挺了过来。

    (五)革命永不止息

    我拼命工作,年年获先进;以后全国形势慢慢好起来了,后来我就到大学读书。又入了党;79年后,爸爸彻底平反、妈妈问题解决,返回上海,爸爸担任了高校常务副院长,被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我后来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担任了学生处长,退休后我仍然不想就此停步,我要为社会尽我的能力做事,目前还在工作……

    抚今追昔,令我念念不忘的就是齐妈妈,这是我爸爸和我这辈子最大的夙愿!齐妈妈曾留过一个电话,但当时我们没有电话没办法联系。后来几次搬迁,就找不到了,估计电话号码也变了。

    我写这篇文章,就想表达四十多年来深深珍藏在心中的一份感激。这份感恩伴随我和我们家走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就因为我们有着这份感激,我们的信念始终没有变,也无论遇到什么,这份感激一直不能忘怀。



习仲勋在一篇《序》中,详细回忆了当年二师的情况。(凌炼供照)



习仲勋为二师的题词。(凌炼供照)



当年凌炼的父亲石大康,解放后改名凌彦。(凌炼供照)



当年凌炼的父亲石大康,解放后改名凌彦。(凌炼供照)



新中国诞生后的1950年,凌炼的父亲石大康(解放后改名凌彦),从西北局调到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工作。离别时,他在送给习书记的照片后面写道:“亲爱的西北人民领袖习书记:这是您教导八、九年的一个小学生。一九四九.十二.五.西安。”(凌炼供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4 01:12 , Processed in 0.2631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