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6|回复: 0

曾春生:宁都是中央苏区摇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 13: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宁都苏区的主要由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率领红四军开创的,是中央苏区最早创建的红色割据区域,是全红县,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发源地。在宁都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军委、少共中央局,形成过中央苏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宁都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决策地、后方基地、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和长征出发地等。在宁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宁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因此,从中央苏区的概念、组织架构、中心任务、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宁都苏区作出贡献与牺牲来看,宁都是中央苏区摇篮。

    [关键词]  宁都  中央苏区摇篮  

    宁都,在中央苏区奠基开创、形成建立、鼎盛发展等阶段的历史地位、作用、意义,已经得到众多党史、国史、军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的广泛认可。宁都县博物馆原馆长、馆员曾庆圭在1986年第1期《赣南党史资料》载文《略论宁都在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较客观论述了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国防大学党史教研部原主任、教授肖甡在2006年第3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发表专文《略述宁都苏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将宁都在中央苏区的中心地位分三个时期全面阐述;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教授廖正本在2008年11月全国第一次“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论黄陂苏区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时期的中心地位》,论述了宁都黄陂在中央苏区的中心地位。另外有关中央苏区的专著、学术期刊、报刊等,经常载文从不同角度论述宁都在中央苏区的中心地位。宁都苏区的中心地位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2012年9月6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余路晓的文章《正确认识宁都在原中央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从政治、军事、经济层面深刻诠释了宁都苏区的重要历史地位。

    宁都在中央苏区的中心地位,已无可厚非。随着对宁都苏区的史料不断挖掘,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升,对宁都苏区的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深化,有必要对宁都苏区的历史地位再认识,再评估,再定位。纵观中央苏区史,综合宁都苏区历史,自然而然就能得出一个结果: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摇篮。有了这个结果,才能较好地对称宁都苏区历史的重要性,才能较完整地还原宁都苏区的历史,才能较准确地认识宁都苏区的作用,才能较客观地再现宁都苏区的贡献。

    一、从中央苏区的概念看,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摇篮

    中央苏区的定义,理论界一般都从中央苏区的地域范围、创建时间、主要创始人入手给出其内涵。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苏区,全称为中央苏维埃区域,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由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汇合而成,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也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中央苏区也有人把它称为“朱毛式”根据地。

    所谓摇篮,在这里引申为中央苏区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因此,中央苏区摇篮是指中央苏区革命斗争的发源地。迄今为止,除宁都外,还没有哪个原中央苏区县提出过是中央苏区摇篮的主张。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3600余人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首次转战赣南,朱毛红军就来到宁都宣传、指导土地革命斗争,吓跑了县城守敌赖世琮团,筹措了军需补给,休整了部队,扩大了影响。3月14日,朱毛红军打下长汀县城,中旬,毛泽东、朱德等人在长汀县建立了革命委员会,这是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以来建立的首个县级红色政权。3月20日,毛泽东在汀州辛耕别墅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分析了赣、闽、浙等南方各省的客观状况,研究了蒋桂军阀混战下的红军有利形势,会议决定“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①。具体的行动计划是“红军第四军大概十天内尚在闽边工作,十天外须赴赣边瑞金、宁都一带游击,那时须看湘赣战局的形势从有利于红军的发展及有利于工农群众发展的标准上去决定行动。或再回闽边或在赣南作较久时间的游击;或往吉安去接近国民党的战区。唯闽西赣南一区内之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并强调:“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②汀州前委扩大会议勾画了未来“中央苏区”与“湘赣边界”的发展趋势和蓝图,是中央苏区的最初蓝图。后来历史的发展证明,正是由于毛泽东领导红四军前委作出了这一战略决策,红军才有得以开辟和创建了赣南、闽西根据地。根据汀州前委扩大会议,红军出击赣南, 1929年4月12日,建立了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4月15日,建立了兴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4月29日,朱毛红军打下宁都县城,30日,毛泽东在县城主持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共宁都临时县委、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和县赤卫大队。5月3日,在县城儒学广场对外宣布建立了宁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闽西长汀和于都、兴国、宁都四县的红色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央苏区的武装开辟已取得了成效,标志着中央苏区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

    1930年1月23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三入宁都,在东韶渔子街严氏宗祠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会议,会议决定红四军以纵队为单位在赣南分兵(史称东韶分兵)。红四军第四纵队在司令员胡少海、党代表张鼎丞等的带领下南进宁都,三克宁都县城。纵队以县城为中心,分散到周围90里的乡村开展革命活动20余天。在红四军第四纵队的帮助下,宁都的县、区、乡各级党、政、武装组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得到普遍建立,宁都的红色割据局面基本形成,是中央苏区最早的全红县。

    有的党史论著,把东固视为中央苏区的根基,笔者不敢苟同。东固根据地是由东固暴动发展起来的,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东固红色割据区域不仅成为赣西南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而且探索出了一些十分有益的红色割据经验。1930年1月5日,东固被毛泽东称之为“李文林式”的割据区域,与“朱毛式”、“方志敏式”、“贺龙式”之根据地相提并论。虽然东固根据地负有盛名,而且东固的革命形势一度对宁都、兴国、于都、永丰等周边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他的主要创建人是赖经邦、李文林、段起风等人,他与“方志敏式”(即闽浙赣根据地)、“贺龙式”(即湘鄂西根据地)的根据地一样,是一块有着重要影响的根据地。显然,东固苏区并不是“朱毛”创建的,与中央苏区的内涵有歧义,因此说东固是中央苏区的根基是经不起推敲的。

    由此可见,宁都苏区的主要创建人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是中央苏区最早创建的红色割据区域,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发源地。毫无疑问,这些史实,从概念和时间上表明了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摇篮。

    二、从中央苏区组织架构来看,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摇篮

    1930年8月以前,中共中央未设立统一领导全国红色区域的党的领导机构。1930年8月26日和10月3日、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三次决议,在苏区成立党的中央局。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不久,项英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1931年1月10日抵达宁都小布。1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在宁都小布赤坎新屋正式成立。当时委员9人,周恩来任书记,因周恩来未到苏区,项英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局成立当天,项英签署发布了第一号通告,宣布:“中央为加强党对苏区的领导和工作的指导起见,在中央之下设立全国苏维埃区党的中央局(在政治上组织上同南方局、长江局一样受中央政治局的指导),管理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各级党部,指导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的工作,将来苏维埃扩大的区域,仍归苏区中央局管理……”③

    这就是说,中共苏区中央局是中央苏区乃至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共苏区中央局的诞生,标志着中央苏区在实质上得到形成,对外宣示了中央苏区已经存在了。

    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的同时,在小布赤坎新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苏维埃中央军委。

    1931年4月中旬,在宁都青塘河背新屋里成立少共苏区中央局。

    1931年11月1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在瑞金叶坪谢氏宗祠“一苏大会”上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此诞生。

    1931年11月25日,经中共临时中央同意,在瑞金叶坪设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简称中革军委。中革军委成立后,苏维埃中央军委便撤销了。中革军委是由苏维埃中央军委的基础上改设而成的,苏维埃中央军委是中革军委的前身。

    至此,中央苏区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军、团全部组建完毕。在中央苏区党、政、军、团最高领导机构中,有三个最高领导机构是在宁都成立的,即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军委、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维埃中央军委的诞生,标志着中央苏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从此,苏区地方和军队的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管理。

    关于中央苏区初步形成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1930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文件《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中写到:“中央政治局便决定在中央苏区立即设立中央局,目前在指导整个苏维埃区域之党的组织,同时,并在苏区成立军事委员会以统一各苏区的军事指挥。”④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最早提出“中央根据地”、“中央苏区”、“中央区”的概念定位的。有的论著便由此认定“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时间是在1930年10月” 。⑤笔者认为:虽然中央政治局在1930年10月24日把“中央根据地”、“中央苏区”、“中央区”首次写进了中央的文件,但未必一定是中央苏区初步形成的实际时间。因为那时中央苏区实际上并未成立相应的机构,有名无实,这不过是中央政治局对组建“中央苏区”的一次内部决策,停留在文件上,停留在酝酿阶段,并没有落到实处,外人并不知晓。从严格意义上讲,1930年10月不能算作中央苏区实际形成的时间。当时对“中央苏区”的领导主要是通过中共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来实现,当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布正式诞生那一刻起,中央苏区才开始有机构、有人员、有运作。这时说中央苏区的形成才有名有实,才符合常理,才顺理成章,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闽西长汀和赣南于都、兴国、宁都三县的红色政权的成立,都是长汀“辛耕别墅”决策的结果,勾画了未来“中央苏区”与“湘赣边界”的发展趋势和蓝图,仅从时间上看都是源头,但是,是不是源头,还要看其所承担的历史任务、肩负的历史责任、作出的历史贡献和牺牲来加以分析。如果仅从时间上来认定为源头,未免有些粗浅,长汀、于都、兴国、宁都红色政权的建立,同属于第一批的时间段里头。宁都诞生了中央苏区党、军、团的最高领导机构,历史地形成过中央苏区的核心,形成过中央苏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后人便据此把瑞金定为共和国的摇篮。然而比其早10个月成立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且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有领导管理职责的中共苏区中央局的诞生地——宁都,却没有如此幸运,宁都的重要历史地位一直被世人掩盖,不被世人所知。如果瑞金是中央苏区的“首府”的话,那么宁都就是中央苏区的“首都”。换句话说:没有宁都就没有红都,没有红都就没有首都。

    由此看来,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摇篮,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很自然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三、从中央苏区的中心任务来看,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摇篮

    中央苏区从奠基开创、形成建立、鼎盛发展,乃至最终丧失阶段的全过程,武装斗争贯穿于中央苏区的始终。武装斗争是中央苏区最主要的任务,是最核心的任务,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它关乎到中央苏区的生死存亡,关乎到中央苏区的前途命运,关乎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未来。其它的任务都是围绕和服从于武装斗争的。武装斗争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毛泽东曾指出“十年的红军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所以,反“围剿”战争就是中央苏区的中心任务。

    既然如此,一至五次反“围剿”直接经历的大仗就有二十几场,战争涉及的地域有宁都、永丰、兴国、吉安、吉水、广昌、建宁、宜黄、黎川、资溪、南城、泰宁、石城、会昌等地。这些地域,有的仅仅只是战场而已,宁都不但有东韶、黄陂两个战场,而且还是反“围剿”战争的决策地、指挥地、集结地、后方基地以及长征出发地。恰恰这些反“围剿”的关键元素,其它县则没有如此完备。

    宁都是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和主战场。罗坊会议确定“诱敌深入”后,红一方面军总部和主力于1930年11月底至12月初,完成战略退却任务,到达宁都黄陂、小布地区。12月上旬,在黄陂召开了“黄陂会议”,研究红军战略反攻问题,首次在战术上组织实施红军由游击战转为运动战。24日、26日在黄陂、小布连发两道命令,指挥红军在小布设伏诱敌。因敌情有变,小布设伏未果,28日,红军总部又发布命令,指挥方面军西移,30日,打响龙冈战斗,活促敌师长张辉瓒。1931年1月1日、2日毛泽东、朱德先后在宁都南林、小布发布进攻谭道源师的命令,3日指挥方面军主力在东韶歼其师一半。

    宁都是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的决策地。面对国民党调集20万大军准备对以宁都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军事“围剿”,大敌当前,怎么办?1931年4月17日至19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青塘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青塘会议),会上,形成和确定了第二次反“围剿”战争战略方针,即继续在苏区内打击来犯之敌。在青塘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从5月16日至31日,半个月内,红军横扫七百里,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痛快淋漓地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军事“围剿”。

    宁都是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主战场。1931年7月,国民党部署第三次军事“围剿”,7月10日,红一方面军主力从建宁千里回师赣南,8月7日,红军一天内连续取得莲塘、良村两场战斗的胜利。8月11日,红一方面军又在宁都黄陂歼灭敌毛炳文第8师。黄陂战斗战绩辉煌,毙敌1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缴获枪支3000余支,电台一部,子弹40余万发,而红军仅牺牲80余人,伤300余人。

    宁都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后方基地。1932年10月,国民党开始部署第四次“围剿”。1933年2月13日,红一方面军撤围南丰,隐蔽到宁都北部山区的东韶、南团、肖田、吴村、洛口地区集结,待机歼敌。红一方面军总部移驻宁都东韶后,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在东韶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研究作战行动计划。27日,歼敌52师,27日、28日歼敌59师。黄陂大捷后, 3月上旬大部队再度转移到宁都北部山区的东韶、洛口、南团、小布地区隐蔽集结,伺机歼敌。16日,红军主力秘密从宁都北部山区北上,准备截击敌之后纵队。21日,对草台岗之敌发起攻击,歼灭敌“王牌”第11师。在黄陂、草台冈两战中,红军两度隐蔽集结在宁都北部山区,宁都游击队与红军携手参战,开展对敌钳制、引诱、伏击战,将敌军诱入红军主力伏击圈。宁都苏区各级党政组织和人民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收集大量粮食、铺板、碗筷、水桶、禾草等,从吃、穿、用等各方面的物资供应上,全力保证了集结在宁都北部山区四、五万红军供给需要。

    宁都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和长征出发地。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和200架飞机,向各根据地发动了空前的“围剿”。 934年4月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失败。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队分兵向苏区中心兴国、宁都、石城等地突进,到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剩瑞金、宁都、兴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只能被迫撤离中央苏区了。1934年10月7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军团从石城阵地撤出, 8日抵达宁都以南地区田头渡头、罗底屋、三坑底等第一集中点,红三军团前后在渡头一带地区对部队进行整顿、军政训练、补充兵员等工作约4、5天。10月9日,中革军委发布《野战军10月10日至20日行动日程表》,红三军团12日晚从驻地开始出发, 16日渡过于都河,进行战略转移。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10月上旬完成掩护红三军团撤退后,在石城南部集结转移到固村回龙地区,根据中革军委《野战军10月10日至20日行动日程表》,10月10日,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从固村回龙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当天转移到宁都黄石罐地域,11日在黄石罐进行整理补充及军政训练,当晚转到达愉林头半地域,16日渡过于都河。

    在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宁都与每一次反“围剿”战争都密不可分,每一次都担负了重要的使命,每一次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一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这些足以显示:宁都在中央苏区的重要性,承担了大量的艰巨、复杂、繁重的武装斗争任务,从它在中央苏区所担负的中心任务和履行的历史责任来看,是不折不扣的中央苏区的摇篮。

    四、从中央苏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看,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摇篮

    中央苏区除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外,还发生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关系到中央苏区的存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前途;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意义深远,影响深刻。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等方方面面。其中发生在宁都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数量多,而且囊括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层面。

    在政治层面的主要有:

    一是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军委和少共苏区中央局先后在宁都诞生。1931年1月15日,在小布赤坎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维埃中央军委,周恩来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因周恩来未到职,由项英代理书记,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未到)、余飞(未到)、曾山及湘赣边特委、少共中央各一人为委员,其任务主要是为管理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各级党务、指导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的工作和红军中党务工作。苏维埃中央军委由项英任主席,朱德任副主席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副主席兼政治部主任,其任务主要为统一指挥全国红军。1931年4月中旬,少共苏区中央局在青塘河背新屋成立,顾作霖任书记。也就是说,中央苏区党、政、军、团等几个最高领导机构,有三个是在宁都诞生的。可见,宁都在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

    二是宁都会议。1932年10月3至8日,为解决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红军行动路线和战略方针问题,中共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榜山祠召开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前方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和来自后方的的任弼时、项英、顾作霖、邓发,参谋长刘伯承列席了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竭力推行王明的“积极进攻路线”,批评毛泽东的“积极防御路线”。在政治上讨论了临时中央指示长信和红军行动指示电,在组织上讨论毛泽东调回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等问题。会上,来自后方的中央局委员对1932年2月攻打赣州以来红军一连串的军事行动,以中央“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战略路线为依据,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以此给毛泽东扣上“等待观望的错误”、“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等大帽子,并加以批判和打击。最后,会议批准“泽东同志暂时请病假,必要时到前方”。1932年10月16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总政治委员一职,由周恩来兼任。宁都会议是中共党史上一次有着严重错误的会议,它的后果和产生影响巨大,教训极为深刻。

    三是苏区江西省党政军机关迁驻宁都。1932年底,为实现中共苏区中央局向赣东北扩展的战略目标,中共江西省委由兴国迁至宁都,1933年1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迁至宁都,同时迁入宁都的还有江西军区机关。1933年9月27日至10月4日,中共江西省委在驻地七里坪召开了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1933年12月21日至29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驻地七里坪召开了江西省苏维埃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主力红军长征后,苏区江西省党政军机关奉命留守宁都坚持游击斗争。苏区江西省迁驻宁都达3年这久,表明宁都还是苏区江西省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江西省苏维埃运动的中心。

    在军事层面的主要有:

    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在宁都诞生。1931年1月6日,红一方面军利用龙冈战斗中缴获的一部电台(发报机被毁,收报机完好),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红军技侦人员在小布开始侦收敌情,开创了我军技侦工作的先河。

    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迅队在小布赤坎成立。1931年1月10日,在小布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迅队,队长王诤,政委冯文彬。

    三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班。1931年2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小布赤坎陈家土楼开学,5月结业,共培训学员12人。

    四是宁都起义。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第26路军在宁都宣布脱离国民党,加入红军,举行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1938年12月,宁都起义7周年之际,毛泽东欣然为宁都起义题词:“以宁都起义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五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在宁都诞生。1931年12月15日,参加宁都起义的全体官兵在固厚通电全国:加入红军。16日,起义部队被授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番号,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军团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为十五军军长。

    六是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在宁都诞生。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宁都县城大校场组建成立,全师9000余人,后增至11000余人,师长陈光、政委冯文彬。9月3日,少共国际师开赴广昌进行军政训练,10月开赴前线作战。

    在经济层面的主要有:

    中央苏区北部十一县经济建设大会在宁都召开。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瑞金和宁都分别召开南北两个经济建设大会。1933年8月20日至23日,中央临时政府在博生县城谌家祠召开了中央苏区北部十一县经济建设大会。会议的中心任务是,号召全苏区劳苦群众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保障革命战争的物资需要,打破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和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反‘“围剿”,并部署了税收、筹款、公债等具体任务。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宁都,而且层次高,规模大,频率大,影响大。在宁都发生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中央苏区的顶级事件,前所未有的。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宁都,说明中央苏区的重大活动落地宁都是相当频繁的,说明宁都具备了承接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条件,说明宁都苏区的历史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所以,把宁都冠以中央苏区摇篮的名称是恰当的。

    五、从宁都苏区的贡献和牺牲来看,宁都是中央苏区的摇篮

    一是参加红军。扩大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各级党、政、军、群众组织的又一项中心任务。从地方武装加入到正规军是发展红军武装的主要途径。在1930年4月,宁都县游击队第一大队全部加入红军第3军第25团。1932年1月至3月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一次扩红运动中,宁都210人参加红军。1932年红五月扩红突击月中,全县动员了441人参加红军,紧接着中共宁都县委决定7月1日至8月10日,开展40天扩红810名竞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932年全县共动员2468名青少年加入红军。1933年2月8日,中共中央提出“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后,宁都县(含博生、长胜、洛口县)迅速掀起扩红热潮,5月博生县动员整连整连的模范赤卫队加入红军,青塘区率先响应,两连模范队全部加入红军,随后,博生县委立即组织10连模范少队加入红军,5月23日又组成博生团全体加入红军,被中央称赞为兴国模范第二。在6、7月间,博生的戴坊、田头、固厚3个区就动员了一整团的模范少先队加入到“少共国际师”。9月,长胜县动员了3000多赤少队员加入红军,被评为扩红模范县。据统计,1933年全年,宁都(含博生、洛口、长胜)县共动员2万余名赤少队员参加红军,成为当年扩大红军的第二个模范县。1934年初,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推上一个新高潮,仅1月份博生县就动员了1504名赤少队员参军,长胜县动员了1595人参军。1934年5月1日至7月10日,为响应中革军委号召,苏区赤少队员、工农群众“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的活动,长胜县原定任务4000人,实际完成4096人,超计划2.3%,博生县原定计划4100人,实际完成5574人,超计划32%;洛口县原定计划1600人,完成2500人,超计划59%。三县合计共输送12170人参加红军。这股扩红热潮一直延续到主力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为止。宁都自1930年至1934年10月共有56304人参加红军队伍,每5个宁都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参军人数占赣南籍红军总数的1/5,仅次于于都县,名列第二。支前作战人数达到10多万人,支前人数占赣南支前人数的1/3,在赣南苏区位列第一。正如伍修权同志评价的那样,宁都(博生)人民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对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是支前情况。为了帮助红军做好每次战前物资准备,解决战时必需品,宁都人民节衣缩食,把大批的钱粮谷物捐献给红军。在1929年2月,红四军进军宁都时,宁都县城便筹措了5500元银元、草鞋、袜子各7000双,白布300匹和一批粮食送给红军。在一至三次反“围剿”时,宁都人民供给了大量的军需粮袜,有的送猪、送鸡、送蛋,有的送米送柴,妇女们则不分昼夜赶织草、布鞋支援前线。妇女们还组成了救护队、慰劳队,洗衣队去慰劳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期间,光粮食就消耗七、八百万斤,第四次反“围剿”期间,宁都人民从吃、穿、用等方面的物资供应上筹集了大量的粮食、铺板、碗筷、水桶、禾草等物资,仅吴村区肖田乡就囤积3000多斤大米,全力保障集结在境内的四、五万红军官兵军需供给需要。1932年6月和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发行两期革命战争公债,一期经济建设公债。在发行的两期革命战争公债中(1932年6月第一期公债发行任务60万元,1932年10月第二期公债发行任务120万元),第一期分配给宁都的任务是11.1万元,占发行总任务的17.2%,结果全部完成了任务,第二期人均完成0.5元。1933年7月中央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多万元,博生县在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提出推销数量40万元,占发行总额的7.5%,同在这次会上,博生县提出筹款竞赛数20万元,结果推销任务和竞赛任务超额完成,总计完成了60多万元,占经济建设公债数的20%。在捐献粮食方面,宁都县(含博生、洛口、长胜三县)共20.29万担计10146吨(其中捐献稻谷13.8万担,节省谷6.38万担;节省米6.72万多斤,折谷0.112万担),占赣南苏区捐献稻谷的1/4。在收集军用材料运动中,虽没有精确的统计,但从《红色中华》报道的数字来看,宁都就收集到子弹7.36万发,子弹壳1700余斤,旧铜5826斤,锡5266斤,白硝2810斤,成绩也是相当可观的。

    三是参战情况。在土地革命时期,尤其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宁都地方革命武装力量如游击队、赤卫队整批整批地开往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第一次反“围剿”东韶战斗中,东韶源头村赤卫队和附近群众在牛角湾成功牵制了敌谭道源两个团的兵力,为红军歼灭两团敌军创造有利条件。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宁都是红军作战指挥中心。1931年5月23日,宁都游击队在南团配合红三军团、红十二军围歼敌二十七师第八十一旅。第三次反“围剿”黄陂战斗前,小布模范赤少队12人在宁都与永丰交界的天子地巧妙地阻击了国民党军3个旅约3000余人的进犯,击毙敌连、排长各一名,敌士兵40多人。8月11日,黄陂战斗当日,蔡江游击队300余人仅用5支步枪在麻陂坳击退了国民党赵观涛师向黄陂毛炳文增援部队一个师的兵力。第四次反“围剿”期间,宁都5个模范少队开赴前线作战。在东黄陂和草台冈两次战役中,宁都游击队展开钳制,引诱、伏击战,将敌军引入红军主力伏击圈。在反“围剿”战争期间,宁都苏区人民群众密切配合红军作战,一队一队的担架队、运输队开赴前线,夜以继日地为红军运送粮食物质、武器弹药,抬送伤员,作向导,挖战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在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有7000多人参加担架队,有21000人次参加了运输队。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东韶、肖田、吴村等区乡成千上万的赤卫队员、运输队员开展大规模的支前运动,奔波于前线与后方之间。据统计,自1930年至1934年,宁都县参军、参战、支前人数达到10万人,宁都人民在人力上为中国革命作了巨大的贡献。

    四是稳定的驻地。为红军总部和主力红军提供了安全、稳定的驻地,1930年冬,红一方面军求心退却,实行“诱敌深入”。红军总部和主力红军撤退到地处赣西南根据地中心腹地黄陂、小布地区驻扎,从1930年11月底至1931年4月下旬,持续近5个月之久。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红军主力两次隐蔽集结在宁都北部地区。红军总部机关和红军主力多次集中转战和集结在宁都,是因为宁都具有“优良的人民条件”和地理条件。宁都人民真诚地拥护党、拥护苏维埃政府,拥护红军,支援土地革命。历史已经证明,红军部队在宁都驻可驻得稳,散可散得开,出击则可以一举制胜。在宁都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形成的优良的人民条件,加上优越的地理条件,同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72年12月12日,邓小平回到阔别38年的宁都黄陂等地视察,曾深情地说:“这是个好地方,是反‘围剿’中心,很重要,对中国革命贡献很大,牺牲了很多人!” ⑥ 由此看来,宁都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牺牲如此巨大,表明了宁都苏区完全融入到了中央苏区的各项斗争中去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一个侧面再次佐证了宁都苏区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把宁都定位为中央苏区摇篮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注释:

    ①②《红四军前委关于攻克汀州及四、五军江西红二团、四团行动方针等问题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20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第66—67页。
    ③《中共苏区中央局通告第一号——苏维埃区域中央局的成立及其任务》,1931年1月15日,据《石叟资料》影印件
    ④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6册,第431—432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
    ⑤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第237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⑥廖昌义.邓小平的赣南黄陂之行[J].党史文苑,2009,(4).
    
     参考文献:
    
    [1]中共宁都县委党史办.宁都人民革命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8月版。
    [2]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赣南苏区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3]刘晓农.中央苏区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4]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闽西人民革命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党史集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版。
    [6]庄春贤.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5月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3 17:33 , Processed in 0.2894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