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8|回复: 0

“抗日神剧”编剧回应质疑:怕被骂“美化鬼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4 13: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段三分钟的“女侠被鬼子轮奸后突然爆发,持弓箭秒杀数十日本兵”视频,让抗日剧《箭在弦上》彻底火了。对此,《箭在弦上》的编剧九年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大声喊冤,他强调有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当年的《南京南京》就被骂是美化鬼子”。



编剧九年 (资料图)



“弓箭抗日”遭到网友的吐槽 (资料图)

金羊网-羊城晚报4月13日报道 一段三分钟的“女侠被鬼子轮奸后突然爆发,持弓箭秒杀数十日本兵”视频,让抗日剧《箭在弦上》彻底火了。网友吐槽“神剧要逆天”,专家眼里这是“娱乐化历史”,而本周三的央视《新闻1+1》栏目也给该剧扣上“雷人”帽子……

对此,《箭在弦上》的编剧九年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大声喊冤:“那所谓三分钟视频,早在拿去送审之前我们就已经自己剪掉了,电视台根本没播出。我们正在查到底是怎么流传出去的。观众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不理性批判,这对我们来说很不公平。”他还强调,该剧人物塑造脸谱化既有客观限制的原因,也有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当年的《南京南京》就被骂是美化鬼子”。

据悉,《箭在弦上》正在贵州、河南、四川卫视黄金档热播,收视率一路飙升,而从各大网站的点击率来看,该剧也稳居头三把交椅。

【回应质疑】

Q:“女侠逆袭”雷人?

A:“送审之前,这一段我们自己就剪掉了”

《箭在弦上》的这三分钟“女侠逆袭”视频中,女射箭高手徐二航被日军和伪军轮奸后突然爆发,仅凭弓箭就秒杀数十个手握枪支的大汉,在最后的一个慢镜头里,她还长啸一声:“为什么?”众网友纷纷调侃:“这也是我们想问的。”但九年表示,这段情节早在送审前,他们就已自行删除了。

羊城晚报:对《箭在弦上》的这三分钟视频,你怎么看?

九年:这三分钟视频做得很无聊。早在送审之前,这一段我们自己就剪掉了,电视台播出的都是没有这段戏的。拿删掉的情节说事,太荒谬了,拍戏还不允许人家删片?写小说还不允许人家删字?

羊城晚报:既然删了,为何这段视频还出现在网上?是制作方的炒作吗?

九年:肯定不是制作方为了炒作而放出来的,至于怎么流传出来的,我们还在查。这种东西流传出来,对观众看戏的心态有很不好的影响,电视剧还没播,就被骂得一塌糊涂了。

羊城晚报:你并不认可观众的这些吐槽?

九年:现在很多人都是在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进行不理性的批判,断章取义。把这戏看下来的观众,评价是不一样的,比如他们会说:“整部剧很吸引人,但个别处理是夸张的。”文艺工作者不拒绝批评,但批评一定要建立在某个基础上。有人说“一个八路军女战士”,但里面根本没有八路军;还有的说“一个女共产党员”,但她根本不是共产党,连抗日分子都不算。一两句话就能看出来他们完全没看戏,这种开骂是不负责任的。

Q:“弓箭抗日”夸张?

A:“可能有手法上的夸张,但绝不是娱乐化”

女主角百发百中、数箭齐发的箭法让网友惊呼“神乎其神、太夸张”。在有的专家眼里,《箭在弦上》的戏剧表现手法让抗战历史的沉重感大大削弱,对年轻观众没有好处。但九年有不同意见。

羊城晚报:很多观众觉得剧中的“弓箭抗日”不太现实。

九年:我觉得很正常!在没有枪支弹药的年代,中国老百姓都是靠冷兵器抗日,菜刀、大刀、长矛……你们可以想一想,那个年代,群众怎么可能有热兵器?私藏枪支,在那会儿都是杀头的罪!

羊城晚报:但数箭齐发、百发百中这些,确实让网友感到夸张。

九年:其实在第一集就有很长的篇幅介绍女主角们从小是怎么练射箭的,还有爷爷教她们的一些战术,这些都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另外,我们在拍的时候也感到有一些夸张和不合理,前期就删除了很多镜头,比如鬼子举着枪但居然没开。射箭手法有的确实夸张了,我们也删了不少。

羊城晚报:很多专家的批判点在于,这种表现手法是对抗战历史的过度娱乐化。

九年:其实我们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考证。比如说日本人哪天去的承德,哪天进攻的热河,还有历史人物的人名等,我们都没有纰漏。此外,就拿射箭本身来说,我们演员的射箭动作是请教了很多权威专家的。后来还有专家表示,看了这么多剧,我们演员的射箭姿势是最标准的。

羊城晚报:专家说它娱乐化抗日,还有一层含义是说,抗战是一段沉重的历史,而影视创作者用这种快意恩仇的手法创作,会消解这种沉重感。

九年:这段沉重历史该不该娱乐化?我也表示反对。创作时,我们开过很多研讨会,但真没觉得这戏有娱乐化倾向。拍戏过程中,可能有手法上的夸张,但绝不是娱乐化。

Q:剧中人“脸谱化”?

A:“怕过不了,也怕被骂美化鬼子”

几年前,导演徐纪周在自己的第一部抗日剧《杀虎口》中尝试塑造“人性化的鬼子”,结果他接到整整两页纸、长达八十余条的修改意见,说“可以强调日军的残酷凶狠,不能展现日军的军事素质”。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脸谱化”鬼子角色诞生,在九年看来,这并不奇怪。

羊城晚报:《箭在弦上》中的鬼子面容狰狞、笑容猥琐,仿佛还停留在《小兵张嘎》年代。

九年:写抗日剧会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情况。首先有限制,你不能把日本鬼子写得很有人性,创作上不脸谱化不行,不然过不了(审查)。

另一方面在于观众本身。我看过《南京南京》,是我非常欣赏的一部影片,里面就有一个知道反省、很有人性的鬼子。但电影公映之后,网上骂声一片,说“美化鬼子”,那种骂法比骂我们“娱乐化”的狠多了。我当时就觉得奇怪,难道观众不接受鬼子有人性?或许观众已经形成了审美习惯,对于他们的口味,我们得慢慢摸索。

羊城晚报:抗日剧脸谱化、夸张化的现象在几十年前就存在,你觉得现在观众的接受程度是更开放还是更保守?

九年:早在“李向阳”时代就很夸张——一个人拿着双枪,干掉几十个人;还有《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也夸张。放到现在,这些作品一定会被批。如今,随着网络、微博的传播,我们能直接看到观众反应,而这种反应很快就能形成舆论力量,这是近年我们创作电视剧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就好像《永不磨灭的番号》,我个人很欣赏,但还是被网友称为雷剧。要把握观众的接受程度,很难,我们也一直在调整。

【未来趋势】

“抗日剧会持续火热,因为没太多选择”

面对各方舆论对抗日剧的“围追堵截”,抗日剧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火下去?九年的看法是比较乐观的。但他也强调,目前的有关批评对他来说很有借鉴作用。

羊城晚报:抗日剧的热潮有可能因为批判声而降温吗?

九年:很难降低,至少近几年会持续火热——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在那之前一定会持续火热。但是,对抗日剧娱乐化的批判,会让抗日剧的创作走上更严肃的道路。这种舆论是有好处的,现在有了明确的(官方)指示,也是好事,怕就怕没有指示,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东西过了,就得往回收一收,不是观众喜欢看什么就给他看什么,有观众还喜欢看三级片呢!

羊城晚报:但就数量来说,抗日剧市场确实有些饱和了吧?


九年:按理说很饱和了,但观众没有太多选择。年轻观众看不到穿越剧、宫斗剧,因为都有限制;青春励志剧也少,毕竟成熟创作者已经脱离社会了,没脱离的又偏年轻,写作技巧不成熟。另外,抗日剧这种题材相对安全,写的人会比较多——古装剧受到数量限制,现实题材则有更多限制,包括社会矛盾、行业矛盾,如今连婆媳矛盾、家庭矛盾都开始受限制,这怎么写?影视剧写的就是矛盾。相对自由一点的,也就是民国、抗日这段。

羊城晚报:你接下来还会接着做抗日剧吗?创作手法会作出调整吗?

九年:一直有人在给我打电话,问能不能再写一部抗日剧。如果接着做抗日剧,我会把握一个度,更深思熟虑。《箭在弦上》出来后,我们受到的批评,都是很好的经验教训。我将来写抗战剧,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有没有娱乐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9 02:24 , Processed in 0.4724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