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4|回复: 0

徐宝来:为什么湖南汝城是我党军旗最早升起的地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10: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的《在党旗指引下》刊发了朱惠芳的《汝城:中国共产党军旗最早升起的地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此,笔者再次作了如下史实考证。

    一、史实证明:在汝城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师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课题组编著、江泽民作序并题写书名的《伟大的军事家周恩来》(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3出版)以及力平、孙璞方著《周恩来军事生涯》(解放军出版社1997.1出版)载:“1927年5月中,广东普宁、揭阳、潮安暴动失败,派潮安县委书记方临川到武汉向中央军事部周恩来请示。周恩来指示暴动队伍到湘南,同汝城的农军合编为一个师。” “当得知湖南农军准备从三面攻打长沙后,他即通知湖南的同志把部队‘暂集中湘南’待命,‘不作硬来’。……对广东普宁农军起义失败后退到湖南汝城的部队,也要求他们不要到武汉这样的大城市来,要尽快返回湘南和汝城的农军合编为一个师,参加湖南的暴动。”说明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是根据中央军事部书记周恩来指示组建的。

    2、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隶属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4卷《陈东日》载:1927年7月18日,方临川在衡阳向陈东日等人传到了中央军委的指示说,武汉形势恶劣,农军不要去了,回汝城就地暴动,占领县城,并指示将东江农军与汝城等地农军组成一个师,叫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由陈东日任师长,吴振民任副师长,武文元任参谋长。于是,陈东日等率领农军返回汝城,(除成立二师外)并成立了中共临时特委和军委,以陈东日、吴振民及汝城县委(时为特别支部)书记朱青勋为主要负责人,统一领导汝城地区的革命运动和武装斗争。不久,中共湖南省委‘因团结湖南军事起见,特组织湖南军事委员会,委员为卓宣、东日、佑魁、振民、义五人’(见1927.7.23《中共湖南省委给润、梦兄信》),指定刚从香港回来、由中共广东区委派来汝城的任卓宣为书记。据《中央通讯》(1927.9.20第五期)载,在汝城的省军委会‘开会颇按时,能讨论问题’。在陈东日领导下,开始整编农军,训练军事干部,还分派部分农军把守县内要隘,以防范国民党新军阀的袭击。”“8月11日,陈东日在干部会议上正式宣布了部队整编计划,决定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长陈东日,副师长吴振民,参谋长武文元(原湖南省总工会纠察总队队长)。部队编为3个团,原广东农军为1个团,汝城农军为1个团,宜章、郴州等地农军为1个团。杨石魂、李方岐(李运昌)、钟鼓、于鲲、何举成、李涛、高静山、李一鼎等人都担任了各团的军事和政治干部。全师4000多人,枪1000余支。这是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打出了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武装力量。”

    3、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湖南地区)》记载:“1927年6月下旬,湘南郴县、宜章、桂东、永兴、资兴等县农民自卫军聚集汝城,会合汝城农民自卫军和北上湖南的广东东江地区农民自卫军,在湘赣边界地区开展武装斗争,不断打击反革命势力,威震全省。”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发动了“桂(东)汝(城)秋收起义,连克两座县城,并建立了汝城县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中共湖南省委的起义计划,对湘南地区的武装斗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4、邱尚周著、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李运昌烽火岁月》第86-97页载:“1927年7月上旬,汪蒋合流大局已定,周恩来在听过方临川、武文元的汇报之后,决定派陈东日去会同吴振民、李芳岐(即李运昌)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汝城(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改编进展迅速,完全是根据军委书记周恩来的部署进行的,干部也是根据周恩来提议任命的。任命陈东日为师长,吴振民为副师长,武文元为参谋长。原惠潮梅农工救党军改编为第1团,汝城农军改编为第2团,郴州、宜章等县的农军改编为第3团。”“1927年7月底,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组建、整训完成。陈东日在二师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并宣布了团、营、连、排领导干部的任命名单。”“汝城是二师的家,第二师是汝城的子弟兵。具有3千人枪规模的一个整师,是在汝城组建起来的。”

    5、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第一卷第213页载:“一时间,汝城汇集农军达5000人左右,受到中共中央的关注。1927年7月初,中央军委派陈东日(湖南宜章人)以特派员身份和省委军事干部武文元一同前往汝城整编农军,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陈东日任师长,吴振民任副师长(广东农军负责人),武文元任参谋长,下辖3个团,汝城农军为1个团,惠潮梅农军为1个团,郴宜等县农军为1个团。原计划将队伍整编后带到武汉,听候中共中央调遣。可是当队伍准备动身时,‘7.15’政变已发生,接省委指示,决定就地开展斗争,并成立了由任卓宣为书记,陈东日、陈佑魁(湘南特委书记)、吴振民、朱青勋(中共汝城特别支部书记)为委员的‘湖南C.P.驻汝城特别委员会’和湘南军事委员会,以加强对汝城为中心的湘南军事力量的领导。在白色恐怖笼罩全省的情况下,汝城一隅工农运动却是生机勃勃,被誉称为‘新湖南’和类似‘十月革命’前夜的‘彼得堡’。”

    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郴州地区志》“大事记”(第38页)、“军事”编(第553页)“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载:“1927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C.P.驻汝城特别工作委员会、湘南军事委员会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长陈东日,副师长吴振民,参谋长武文元,下辖3个团。”该志“人物”编第1907页载:“陈东日,1927年8月中旬,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任师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武装力量。”

    7、空军政治部编研室叶介甫著《红军将领陈东日》(《红岩春秋》2010年第4期)载:“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遭到扼杀,而汝城的工农革命运动却如火如荼,这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他们看到了以汝城为中心开展湘南暴动的良好前景。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常委会,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暴动。毛泽东受命于7月底起草的《湘南运动大纲》,在8月1日经中共中央讨论通过,进一步提出了以汝城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的重大决策。原因在于:其一,毛泽东已有了‘上山’思想,在此次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上提出了‘上山’,‘保存武力’,‘造成革命力量之中心’;其二,汝城地理位置特殊重要。汝城地处偏僻山区农村,当湘粤赣三省之交,地势险要,进可上衡阳下广东攻占城市,退可在山区保存革命力量,是在1927年大革命和各地革命运动失败后,保存革命力量和扩大革命力量的理想区域;其三,汝城革命基础独好。党在汝城已有自己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以汝城、宜章、资兴等县以及广东东江地区(惠潮梅)农军共约4000人。汝城加入农会、工会的群众更达6万人之多,并且实行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工农专政,已成武装割据之势。7月下旬,在江西九江的中央负责人李立三等提出了举行南昌暴动的建议,于是中央便将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的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战略考虑,即一方面以军事力量帮助四省暴动的实现和成功,另一方面南昌起义成功之后,直奔东江,夺取广州,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重新北伐。正是基于如此考虑,以及湘南汝城的地理位置和高涨的革命形势,中央认为湖南的秋收起义应首先在湘南发动,以策应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和重新北伐,而汝城作为‘农民军事力量最大的地方’和‘战争地势最便利的地方’,至关重要。”

    “‘7.15’事变前已从武汉到达衡阳的方临川向陈东日等人传达中央军委的指示说:武汉形势恶劣,农军不要去了,回汝城就地暴动,占领县城,并指示将东江农军与汝城等地农军组成一个师,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这是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武装力量,由陈东日任师长,吴振民任副师长。于是,陈东日等率领农军返回汝城,成立了中共中央驻汝城特别工作委员会和湘南特别军事委员会,以陈东日、吴振民及汝城县委书记朱青勋为主要负责人,统一领导以汝城为中心的湘南革命运动和武装斗争。”“8月l4日夜,陈东日主持召开紧急干部会议,研究应变措施。会议出现两种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敌军范石生部不会来,何其朗的土匪武装战斗力不强,仅广东农军就可以对付;陈东日和朱青勋等人则认为,敌人强兵压境,我军应立即撤离县城,转至城北原坊山上驻防,以便居高临下,易守易退,保存实力。会议持续到15日凌晨2时才最终决定,天明时部队撤出城外。”

    二、历史比较:汝城是我党军旗最早升起的地方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指出了中国革命前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但当时公开打出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帜;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1927年9月9日在江西修水成立,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于1927年7月底至8月中旬在湖南汝城县组建,比修水早半个来月。由此可见,汝城是我党军旗最早升起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红网

GMT+8, 2025-1-13 10:30 , Processed in 0.2955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